▲意西泽仁一家
▲意娜曾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火炬手
▲意西泽仁与女儿 一起看画报
■王婕 文/图
关键词:家书·家教·最美家庭
荣获全国“最美家庭”不久,意西泽仁一家又获得新荣誉——全国“教子有方最美家庭”。意西泽仁、高兰玲夫妇独特的教育方法,为女儿意娜提供了受益一生的“好家教”、“好家风”。
这是一个从康定走出去的藏族家庭。意西泽仁夫妇同在四川省作协工作,意西泽仁现任省作协副主席、省文联副主席,女儿意娜从小就是别人眼中的“神童”。9岁之前就在报刊发表了百余篇诗歌、散文、漫画、剪纸等原创作品;从小学读到博士后一路都是保送;担任过2008年北京奥运会火炬手;刚过而立已经出版了四部民族文学和文化创意相关研究专著。现任中国社科院文化研究中心国际部主任、世界文化多样性论坛秘书长。
意娜的优秀,得益于开明的父母给了她一个可以释放天性、求知向善的书香之家。特别是在意娜离家上大学期间,那充满着爱与思想交流的百封家书,让这个身处两地的家庭更亲密,也给女儿输送着源源不断的成长营养。
敞开心扉百封家书传家教
“当你打开这封信的时候,我和你妈妈已经坐在南下的火车上了。这些日子看着你收拾行装,我总觉得有许多话要告诉你,可话到嘴边又止住了……我真心希望你能把爸爸当成是一个比你年长的朋友,我们平等地多交换意见好吗?我们家是‘言者无罪’的,有什么心里话,我们都放开谈……”
这是意娜被保送上中国人民大学时,意西泽仁为女儿写下的信。18年从未离开过父母,一下要到千里之外去独自生活,作为父亲,既不舍也担心。出发去北京的前夜,妻子和女儿都睡下了,意西泽仁心里却五味杂陈。睡不着,有话说,他在灯下写了第一封“致女儿书”。
到大学报到后,意娜送走了父母,晚上回到宿舍,睡前一掀枕头,看到了父亲写给她的信。一字一字读着,意娜哭了。父爱深沉,信里有父亲从未向她表达过的不舍、内疚与希望。她知道了爸爸觉得平时自己说得多,女儿说得少,这种不平等的交流,让他多懊悔;她还感觉到了在父母眼里,她的懂事和优秀是多么让他们为之骄傲……
这一刻,父女之间的一扇心门被悄悄打开了。那以后的两年里,意娜和爸爸靠着来来往往的家书交流情感。两年,父女通信一百多封,两人探讨最多的还是学习经验。他给女儿提出了很多“小建议”,要注重记笔记,要善于整理资料,要建立读书卡片,要多听学术讲座,还要有独立的见解……意娜无保留地与爸爸沟通,而父亲也用深刻的思考和丰富的生活经验教会意娜如何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如何规划学业和人生,如何学会品尝生活。
2000年9月18日,意西泽仁在《从品尝生活说起》的信中写到,他有一年出差途中在二郎山遇到堵车,几个小时里车上的大人都在骂骂咧咧,而有个小女孩却在路边山坡上采山花,玩得开心。爸爸用这个故事告诉女儿,要像单纯的孩子那样去积极淡然地面对困难。
2000年10月28日,意西泽仁在《文学创作要有想象力》的信中,提到了《孙子兵法》“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守则不足,攻则有余……故能自保而全胜也。”以此指导女儿如何对待大学里的不同科目,要善于守住自己的“弱”势,用较少的时间与其周旋,应充分发挥自己的“强”势,用较多时间打“歼灭战”。
2001年4月1日,意西泽仁给女儿写了《要有“为他人作嫁衣”的意识》,告诉她学生干部工作也是一种社会实践,应将其作为一种义务和责任,要借此锻炼自己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积累处事经验。
远隔千里,见字如面。在女儿的成长中,一封封家书让父母之爱从不缺席,娓娓道来中绵延着一往情深、诲人不倦的“家教”。
不违天性成功水到渠成
除了家书,他们还用另一种方式分享着彼此对于文学和人生的感悟。意娜上大一时,意西泽仁为女儿出了一本书,里面收录了她初中之前所发表的诗文和绘画作品。爸爸为她作序,并题了书名《丑娃娃》。后来,爸爸出版儿童小说选,他请伴随小说里那些小主人公一起长大的女儿为他写了序。
女儿遗传了父亲的基因,也有赖于她的成长天地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和文化。辽阔旷达的川藏高原,跑马溜溜的山下,是她康定小城的家。茂林葱茏、碧草绵延,湖光山色间是一家三口的乐园。爸爸妈妈带着意娜,常常趴在草丛里看蚂蚁搬家,奔跑在天地间感受万物生长,到半山腰的寺院里看墙上精美的壁画、听喇嘛诵经……神奇的自然奥秘与古老的民族文化,通过她的感官和父母的讲述滋养着这个藏族女孩。
在意娜的成长中,爸爸是个“万能的爹”,他的想法总是和别的家长不大一样。
早先家里房子不大,同在一室,常常是意娜在埋头写作业,爸妈在旁边有说有笑地看电视。不仅不担心干扰女儿学习,还不时来一句,别写了,该休息了。5岁时意娜要准备绘画作品去参赛,但画完很大一幅肯定要熬夜,爸妈一看,第二天还要上学,太累了,咱不参加了。可意娜不干,她趴在灯下熬到凌晨两点终于画完,最终赶上了报名。
从小学开始,意娜的学习就从来没让父母操过心。好像从来都是爸妈觉得“你懂了就可以了,不需要去争第一”,但意娜却坚持“我还能更好,必须更好”。
在意娜眼里,爸爸似乎永远在和其他家长“唱反调”。很多家长不让孩子当班干部,觉得管理班级杂务会耽误学习。意西泽仁却不这么认为,当班干部不仅不影响反而能促进孩子成长。意娜从小学开始就一直担任班干部,被保送进中国人民大学后,她还参加了国家人文奥运的科研项目,组织承办了很多大型的国际学术论坛,结识了一帮“很给她面子”的外国专家学者。今天女儿有着游刃有余的沟通组织能力,意西泽仁把这归结为多年来担任班干部的成果之一。
顺势而为兴趣升级成特长
意娜是个“会说话”的人。小时候被同学团团围住,要她讲故事;上学时从来都是那个一呼百应、以理服人的班干部;工作后组织各种国际学术论坛,沟通外籍专家、做演讲、当翻译,是那个凡事“让意娜来办肯定能更好”的人。
她的好口才,得益于父母善于发现并放大孩子的兴趣。意娜是听着妈妈讲的故事长大的,前一晚听了新故事,第二天就要讲给幼儿园里的小朋友。但是细心的妈妈发现,故事从意娜嘴里蹦出来时,变成了一字一顿的背课文,“今-天-天-气-真-好-”。妈妈教她,讲故事要像我们平时说话一样,要有感情,要生动。她还用录音机录下了意娜讲的故事,一遍遍回放,并逐字逐句地给三岁的意娜纠正发音和语气。
在其他同学还在讲着《小白兔和大灰狼》、《三只小猪》这类故事时,意娜的故事却来自爸爸的原创或改编,有时候则取材于自己的作文和小诗。藏民爱喝酥油茶,每天清晨家家户户都要打茶。意娜上一年级时,一个周末,还在睡梦中的父母被一阵闷响惊醒了,爬起来往院里一看,大大的茶桶边上站着小小的意娜,两手紧握茶柄在院子里忙活。热水灌进茶桶,木柄一落,热热的茶水溅了一脸,她自己却哈哈大笑……一番“叮叮咚咚”后,茶还真的打成了。这段有趣的打茶经历也被意娜写在作文《我学会了打酥油茶》里。“妈妈每天清早打茶很辛苦,我学会打茶妈妈就轻松多了……滚烫的茶水溅到脸上,但我还是很高兴,看着爸爸妈妈喝上了我打出来的酥油茶,心里真美……”平实的语言却饱含着情感,带着她的故事,意娜获得甘孜州故事比赛金奖,还获得了四川省的故事大王优秀奖。
写作、演讲、绘画、书法……意娜的兴趣很广泛,但父母从来没给意娜报过任何一个兴趣班,也不赞同这样的教育方法。意西泽仁说,让女儿自己学画画、学写作,并不希望她今后以此为生,而是要让她接受艺术气息的熏陶,不断提升综合素养和审美情趣,有时候,情商比智商更重要。
但父母的顺势而为并非放任不管,意娜每次写了诗、画了画,爸妈都要给她投稿,他们很看重这种“成果”,拿着报纸上发表的“豆腐块”给她,你看,又登报了。不用多说,意娜受到鼓励,下次自然就更努力了。
看重内在激励不代表在乎外在荣誉,意西泽仁夫妇一直不希望女儿被太多光环所围绕。意娜9岁时,被团中央和全国少工委评为“全国十佳少先队员”。到北京领完奖刚回家,意西泽仁就把女儿的奖章和证书全部收进箱里,还婉言谢绝了多所邀请意娜去作报告的学校。妈妈看出了意娜的不乐意,就把她拉进了房间,从床下拖出一个大大的箱子,打开,里面满满一箱全是爸爸获过的奖状、奖章。意娜愣住了,从来只是低头码字的父亲竟有这么多荣誉:小说、图书获奖一大堆,还是国务院“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妈妈告诉意娜,爸爸做得很多却从来都不说。你也要从小学会淡化曾经的荣誉,那样你就不会浮躁,也不会有压力了。从那以后,意娜一直保持着“低调”的行事风格。
携手出游心在的地方就是家
父母给了意娜宽松的成长环境,也让女儿觉得父母就像是她的朋友。意娜最喜欢和爸妈一起去旅行,2015年春节,他们一家人完成了环球之旅第六季。
从读研究生那年开始,意娜就决心带着父母走遍世界。每年春节,都是一家人欢乐的出游日,父母很早就开始盼着能和女儿朝夕相处的那十几天。起初,意娜总是选择自己曾经去过的国家和地区,因为她熟悉,才能为父母做出最好的安排。爸爸说,以后去你没去过的地方吧,那样我们都能有全新的感受。
六个春节,一家人走了26个国家。他们一起欣赏了太平洋上的云海奇观,在澳大利亚领略到了令人惊叹的蓝山“岩画”,在一路向西的飞机上欣赏了不落的夕阳,到维也纳现场感受了精彩的新春音乐会,在德国经历了“最正宗”的节日狂欢……但一家人最喜欢去“泡”博物馆,每到一地,哪怕就是最小的城市,博物馆都是他们必去之地。沉浸在古老博大的异国文化之中,那是一家人最享受的静谧时光。因为儿时的意娜,也常常跟着父母去博物馆,以至于后来在德国留学时,一有假期,她常会背着一个面包、一瓶矿泉水,跑去巴黎卢浮宫里待一天。
意娜说,曾经,父母的一封封家书让她在千山万水之外依然能够感受到家的温馨。现在,一家人一起出门远行,让她更深地感悟到,只要和父母在一起,不论走到地球的任何一个角落,都永远像是置身温暖的家。
作为全国十户之一的“教子有方最美家庭”,意西泽仁一家的“方”,源于心,始于行,成于“独特”,书香门第文人之家,为教子倾注心血用尽笔墨,一封封家书,是孩子成长的催化剂,也是一家人的凝聚力。好的家教不仅让子女享用一生,也从中涵养出好的家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