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文化 >> 康巴人文 >> 浏览文章

清华硕士王义鹏的青春逐梦路

《甘孜日报》    2015年09月14日


王义鹏在学校活动上发言。

清华大学赴海螺沟实践支队。右一为王义鹏。

王义鹏与海螺沟赴清华大学举办摄影展的藏族干部合影。

王义鹏在新疆采访时和哈萨克族小朋友在一起。
    王义鹏:汉族,安徽合肥人,中共党员。2009年考入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3年免试推荐攻读新闻传播学硕士研究生。曾任新闻学院学生会主席、校科协副主席、校团委科创中心副主任、新闻学院团委书记等职务,曾获北京市三好学生、北京市优秀学生干部、清华大学学业优秀奖学金、清华大学优秀学生干部标兵等荣誉。2015年,王义鹏签约四川省委组织部,以选调生身份赴甘孜州工作。
    清秀的脸庞,厚重的眼镜透露着书生气息,举手投足间的干练,工作时的老成 ,显现出不一般的经历。 一个在旁人觉得颇具“传奇”色彩的故事,在王义鹏这个当事人的口中,却变得平淡:“很多人都选择到基层,我也没什么特别的”。
    盛夏的清华园,松青柳绿。临近9月,中国这所世界知名的高等学府将再次迎来新一批逐梦的莘莘学子。
    在刚刚离开校园的人当中,王义鹏显得尤为特别。这位热衷社会实践的清华大学新闻学院团委书记,毕业后再次选择了远行,目的地是甘孜——约占四川省总面积三分之一的广袤藏区。
    在刚刚过去的火热毕业季,甘孜州的基层,是王义鹏的唯一选项。甚至,他还婉拒了组织人事部门安排的本有机会选择条件相对优越的分配地,却毅然要求到“条件更艰苦”的“最基层”!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鼓励年轻干部到条件艰苦和情况复杂地区去磨练意志、增长才干,作为一名清华人,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我很荣幸能够来到四川藏区工作。”王义鹏说。
    贡嘎雪山下的海螺沟景区,成为王义鹏的定居地。
    从北京到甘孜,从平原到高原,当理想触碰现实,青春直面成长。这些年来,王义鹏究竟经历了怎样的心路历程?
    父母教育我做个栋梁
    王义鹏出生在安徽省合肥市,父母在门店工作,熙熙攘攘穿梭在家中门面的人们,让王义鹏从小便具备了与最基层的各色人等办事交流的直接机会。“父母从小教育我要做个栋梁。”王义鹏记得,从上小学开始,父母便每年捐助一位失学女童,十余年不曾间断。面对记者询问,王义鹏表示正是从小耳濡目染,让“栋梁”与“助人者”在自己心里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这份纯真的志向根植在王义鹏心中,跟随他走进了清华校园。研究生入学不久后,王义鹏入选了清华大学唐仲英领导力计划并结缘了他的计划导师。这位四川籍老师的出现,带给了他对四川全新的印象。作为学院的辅导员,王义鹏赴四川走访了几户家庭贫困的学生。就是这被不少人视为考验的边远地区之行,被他视作了机遇。这为他更深入地了解西部提供了契机。
    “去发达地区工作,自己仅仅是一朵‘锦上花’,而在西部的大舞台上,自己才是有可能成为‘雪中炭’。这才是我希望成为的栋梁!”
    笃定了方向,王义鹏签约四川省委组织部,成为选调生。他开始实现自己的“理想”。
    我是一名甘孜人
    今年初,甘孜州主要领导到清华大学宣讲。经过听到声情并茂的介绍,看到甘孜美丽的风景图展,王义鹏当即觉得这片奇美之地就是他的“用武之地”。
    “以前对甘孜的了解仅仅限于《康定情歌》,听过宣讲才知道甘孜州原来这么广阔,这么美丽,而群众们脱贫致富的愿望又是那样迫切。当时我就决定,我要去甘孜工作!”谈到这次人生中的重要抉择,王义鹏显得异常坚决。
    在正式来到甘孜州工作之前,王义鹏先后两次入州开展社会实践。牦牛肉、酥油茶、壮美风景、高寒缺氧、雪地上强烈的紫外线、群众们热情的歌舞……了解甘孜、触摸甘孜、亲近甘孜,清华园里走出的高材生渐渐爱上了这片土地。
    今年8月,王义鹏正式进入工作岗位——海螺沟景区管理局5A创建办公室,成为甘孜州一名基层工作人员。与此同时,他将千万人梦寐以求得到的北京户口,迁移到海螺沟磨西镇。
    “要安心在这里工作,就要扎下根来。现在我定居落户在甘孜,就是甘孜的老百姓,要成为一名真正的甘孜人。”
    从此,贡嘎雪山下的群众中有了一位清华硕士。
    我的工作很有意义
    一个月,走访8个行政村,总计200多公里行程。这是王义鹏工作后交出的第一份“答卷”。
    “高材生能有这样扎实肯干的工作作风,能这样接地气,事先我们还真没想到。”海螺沟景区党委政治部副主任戴巡告诉记者,王义鹏上班的第一天,便迅速适应环境,进入角色,认真完成各项工作,全然没有清华园“天之骄子”的“架子”。
    而王义鹏则认为,来到基层工作,既要发挥自己的特长,又要克服经验不足的短板。“在基层,我就像刚刚入学的‘小学生’,很多事情都要从头学起。要把所学变为所用,解决群众们的所盼,才能实现自我价值。”
    川西高原,是四川最美的地方。正在加速奋力创建5A的海螺沟景区,迎来了满腹经纶,正欲施展才华的新闻传播学硕士王义鹏,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HELLO GO”,这是最近一个月网上微信朋友圈非常火爆的海螺沟宣传语。这个音译为“海螺沟”、意思是“我们出发吧”的英语短句,朗朗上口,通俗易懂,能够在一瞬间被游人铭记,这条宣传语正是王义鹏和来到景区做社会实践的清华学子们所设计的。
    广邀亲人朋友到景区旅游,为外国游人担任翻译,运用高校联盟资源推介景区海螺沟,牵线搭桥成立“首都高校英才计划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海螺沟学生实践基地”。王义鹏觉得,能够用自己的学识和资源为海螺沟这个古老神秘的净土带来一些新气象,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海螺沟是一个很好的舞台,我希望看到这里成为川西高原的一个旅游发展的试点和范例。”王义鹏坚信,只要向着理想不懈努力,就能看到独特风景。
    在甘孜我们不寂寞
    清华学子王义鹏义无反顾地选择了甘孜州。鲜为人知的是,在他之前,已有8位清华大学毕业生在甘孜州工作生活。而本次和他一同签约而来的,则共有11名来自清华、北大、川大等全国五所重点高校的选调生。
    成为甘孜州人才队伍的一员,高校毕业生们心中扎根雪域的种子已顶出了嫩芽。毕业于清华大学,曾担任共青团清华大学研究生委员会副书记的刘骏,是第一个到甘孜州工作的清华博士。在他看来,来到甘孜州工作是人生中最重要的选择,“我将以最饱满的热情,严谨的态度,踏实的作风努力工作。”“既然情定甘孜,选择了当人民的勤务兵,就要做到甘之如饴、孜孜不倦,让个人在国家需要和时代潮流中发挥更大价值。”来自福建的北大硕士陈鹏飞也对扎根甘孜充满信心。
    除了众多高校选调生好友,王义鹏在甘孜,已经收获了爱情。“对方是一个川妹子,是我2月份到甘孜实践的时候认识的。她作为选调生在巴塘工作,我们之间有很多共同话题,也有共同的理想信念……”谈到在甘孜的这次浪漫邂逅,王义鹏滔滔不绝。
    一心扎根甘孜的王义鹏,并不寂寞。这里有他的爱人前辈师兄,他的选调生好友,还有他挂心牵盼的一方百姓群众们。
    “我就是清华园里走出的康巴汉子,我一定会为海螺沟贡献自己的青春和每一份力量。”
    这是掷地有声的话语,也是青春理想的闪光,更是时代最美的风景。
     
    
  • 上一篇:祖母的留言牌
  • 下一篇:父亲的抗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