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小莉
摊开中国地图,四川石渠犹如一个顿号,点在四川、青海、西藏结合部。这里拥有巍峨峻拔的雪山,蜿蜒曲折的河流,原始封闭的部落,独一无二的石经墙,线条唯美的摩崖石刻。亿万年的造山运动雕刻出独特的山川地貌,千年纵横的唐蕃古道造就了多元的文化。
从成都出发,1070公里的车程,一路阶梯式上升,拨开盆地浓雾,迎来高原阳光。抵达海拔4295米的石渠县城之时,空气虽变稀薄,但天空似乎触手可及。无限风光总在高处,慧眼识景,心灵涤荡,旅游的意义正在于此。
相比如今的道路,在一千多年前,另外一条道路更为曲折。在2013年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中,石渠县映入了人们的眼帘,首次发现成片吐蕃时期石刻的地区,为唐蕃古道走向或文成公主进藏路线的考证提供了新的资料,填补了青藏高原东部唐蕃古道走向重要环节的资料空白,藏区首个建在寺庙里的俄热民俗文化博物馆独具特色。
石渠唐蕃石刻主要为照阿娜姆石刻、大日如来石刻佛像、须巴神山摩崖石刻群。照阿娜姆石刻在一千三百多年的岁月中,受日晒雨淋风吹霜打,受大自然的轻微破坏,但壁画的线条以及汉族工匠的名字至今仍然清晰可见。须巴神山摩崖石刻群内容包括佛、菩萨、飞天、动物、供养人等,石刻群在经幡飘动中如同圣地一般,受到当地藏族民众数百年的保护。
大量的石刻印证了佛教艺术的传播路线,也见证了青藏高原与内陆地区交流历史。作为世界上最长的史诗——《格萨尔王传》的发祥地,石渠县发源了独特的信仰文化。横亘于草原的巴格嘛呢石经墙绵延1.7公里,由数亿块嘛呢石组成,蓝天白云下,成为了一道信仰的长城。
在石渠县藏区民众的宗教信仰中,松格嘛呢石经城占有重要的地位,石经城被群山如莲花般围抱,矗立在草原上。在石经城的石板上,每块石头都刻有不同的经文和各种不同的佛像。每当节日来临,周边藏族民众都会聚于石经城,他们穿上盛装,搭建帐篷,做上一锅香浓酥油茶,围绕石经城赛马、礼拜,成为草原上最热闹的场景。
“石渠县是两种文化的结合体,以雅砻江为依托的牧区文化和以金沙江为依托的青稞文化”,石渠县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李宏说,不同的区域孕育出不同色彩的民族文化,其形态也各有千秋。
在25141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广大农牧民群众千百年来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同时形成了石渠县独特的帐篷文化。牧民用粗牛毛编织成帐篷,绘上“八宝”、“如意”等图案字样,每当夏季之时,绿色草原上白色帐篷沿山而建,与天上白云相辉映。
石渠县藏民族饮食文化、帐篷文化、宗教文化、石刻文化、草原游牧文化等要素融为了一体也就形成了石渠独特的旅游结构。“石渠县的旅游核心就是特种旅游,将以探险、科考、朝觐、体育竞技作为发展石渠旅游的先头兵、核心点”。
雅砻江横穿石渠境内,开阔处水草茵茵,天空放晴之时,彩虹跨江而过。金沙江南下奔流石渠,沿岸阳光充足,回旋之处云雾缭绕。因为人迹罕至,石渠县成为四川旅游的最后一片净土。
目前,石渠县正在发展全域旅游实现藏区民众增收致富,同时将旅游作为绿色环保产业可持续发展,引领当地农牧民群众参与其中。畜农产品深加工、细加工,手工艺产品(石刻、缝纫)、民族特色饮食、体验游牧文化等一系列旅游产品的开发、包装也纳入了石渠县旅游发展规划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