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格萨尔兵器库”白玉河坡
扎西次仁正在叫卖自己家里打造出来的手工艺品。
根秋丹贞正在进行河坡手工艺制作。
精品藏刀。
门栓。
精品河坡手工艺品。
■本网记者 杨珂 文/图
最近公路喜剧电影《六月与弓箭》正在白玉县境内拍摄,电影剧情中,故事是从一把白玉河坡藏刀展开。提到白玉藏刀,懂行的人都会为它所惊叹。白玉河坡乡工匠打的藏刀可以说是闻名世界,他们的定货单来自拉萨、印度、尼泊尔、不丹、锡金等地。河坡乡并非只有藏刀工艺精湛,河坡在历史上被誉为“格萨尔兵器库”,在这里家家都有手工作坊,现在兵器虽然不做了,但是工艺流传了下来,河坡制造的藏刀、佛像、马鞍、酥油桶和各种金银首饰,一直都很畅销,出售这些手工艺品也成为当地居民的主要收入来源。
从金沙江支流赠曲河溯流而上,不到半个小时便可到白玉县河坡乡。就是这个不起眼的“小地方”,从1300多年前便开始铸造兵器,曾被誉为“格萨尔王的兵器库”。2008年,“藏族金属锻造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便包括以河坡为代表的“藏刀锻制技艺”。 在记者的想象中,河坡乡应该是一派作坊连片、热火朝天、叮叮当当的手工制造场景。然而,当记者来到这里,却没有看到这样的景象。原来,河坡乡的手工艺生产模式以家庭作坊为主,每家每户的“工作室”常常设在自家房屋二楼一角。在白玉河坡乡每个家庭作坊,通常都有自己擅长的专业产品和特色。例如,手工艺人根秋丹贞擅长制作佛具, 伍金则擅长打制藏刀。其他如村多、麦达、麦学等各个村寨,还分散着诸多以生产马具、饰品、日常生活用品等为主的家庭作坊。
【溯源】
1300年创造金属锻造奇迹
据了解,河坡民族手工艺主要分藏刀生产基地、马具生产基地、佛具生产基地和日用品生产基地四大类。其中藏刀生产基地主要分布在河坡乡、赠科乡;马具生产基地主要分布在河坡乡、赠科乡;佛具生产基地主要分布在河坡乡;日用品生产基地主要分布在河坡乡、赠科乡、热加乡。
白玉县河坡民族手工艺是藏族手工艺传统产业,兴盛于藏民族英雄岭·格萨尔时期,距今已有1300年的历史。从唐代开始,经手工艺人家庭沿袭继承至今已有千年的历史。
长期以来,民族手工艺人用錾、镂、刻、锤、锻的方法,手工制作、生产了无数精美绝伦的工艺品,如腰刀、吊刀、马鞍、茶桶、酥油盒、念珠、佛像以及各类旅游纪念品等等。满足了我国藏族聚居区群众的需要,广泛销售于西藏、青海、甘肃等省,还远销印度、不丹、锡金、尼泊尔等东南亚国家和地区。
河坡藏民族手工艺是千百年来藏民族在生产、生活、社会变迁中流传下来的宝贵遗产,是藏民族勤劳和智慧的结晶;手工艺的原材料如兽皮、兽角、兽骨、金、银、铜、铁等均来自大自然,显示出藏民族与恶劣生存环境不懈斗争并利用大自然为自己服务的生存状态;手工艺产品上的宝石银花、藏文六字真言、吉祥图案、瑞兽图案等无不显示出藏民族祈求幸福和平、平安吉祥的精神追求;手工艺产品多是社会生活必须品,见证和体现了特定历史时期藏民族社会的历史变迁和人民群众的生存状态,是藏民族保存下来的另一种形式的社会历史教科书。
据载岭·格萨尔兴起之后,广集工匠,赶制兵器。强令霍尔部落著名铁工曲打带徒传艺,并开始土法炼铁,促进了以兵器为主的民族手工艺长足进展。在当时已形成了集兵器打造、马具、佛具、祭祀用品、装饰用品、生活用品于一体的手工艺基地,在白玉河坡及附近地区形成了“家家都生产、户户有特色”的手工艺生产格局,当时的繁荣可以想象。岭·格萨尔文化对河坡藏民族手工艺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河坡手工艺也饱受岭·格萨尔文化的影响和熏陶,发展成为藏区最大的产品供给地,成为岭国的工业基地,所以说,河坡民族手工艺文化是岭·格萨尔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
近年来河坡民族手工艺名气更是蜚声中外,被称为中国藏族手工艺之乡,产品多次获奖,被定为四川省、甘孜州旅游商品和旅游商品定点生产基地,促使藏区佛具生产基地地位更加牢固。
【现状】
河坡工艺高人齐聚
据了解,目前,河坡片区有320户467人从事民族手工艺生产。其中,生产藏刀的有176户257人,生产马具的有32户46人,生产佛具的有48户70人,生产日用品的有64户93人,总计年收入近500万左右。这些手工技艺,都是父辈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伍金14岁就开始跟父亲学习锻制藏刀,至今整整48年了。在根秋丹贞家中,传统手工技艺已经传承了20多代。在河坡片区很多家庭作坊都是世代相传。
远从松赞干布时期,藏王屯兵康区,不断向东南内地扩张起,这里就开始了刀枪、戈矛、弓箭等兵器的铸造。河坡工匠利用当地铁矿土法炼铁,作为铸造兵器的原材料。附近的热加乡阿仁沟,如今还能见到当时的炼铁遗迹。
记者来到根秋丹贞家,还未进门就听见一阵叮叮当当的敲击声。工作室里,根秋丹贞正在忙着打造佛器,他手持榔头和錾子,正在仔细地对一件巴掌大小、花纹繁复的铜质品进行细节处理。“这是佛像胸前的装饰品,加上后面的抛光、镀金等工序,全部完成需要20多天。”根秋丹贞说。在他身边,满地都是各种不同形状的榔头、錾子、剪刀、钉子等等,有将近300种。在他家中随处都可以看见磨损严重的工具,那些都是根秋丹贞的父亲、爷爷甚至年代更为久远的先祖留下的“传家宝”。“这些錾子原本有30厘米长,用了这么多年,现在只剩七八厘米了。”根秋丹贞很自豪的介绍说。
62岁的伍金带领记者走进自家作坊,打开一包刚制作完成的刀身,寒光凛凛、摄人心魄。据他介绍,藏刀锻造需要经过选材、下料、加热锻打、固定刻花、抛光、组装、再打磨等流程,“生产一把质量较高的7寸藏刀,包括刀身、刀把、刀鞘的制作在内,要用到铁、银、铜、牛骨、牛角、木材等10多种原料,经过近百道工序。”由于河坡工匠历来分散生产,各家的原材料与工艺不尽相同,有些还有自己独特的花纹图案,因此所产藏刀各具特色,保留了原汁原味的手工艺文化。
在河坡一代,像根秋丹贞、伍金这样的手工艺人还有很多很多。其麦一家和根秋丹贞家一样,也是主要制作佛器,在他的记忆里,爷爷、父亲、叔叔、伯伯都是制作艺人,而自己家到底有多长的制作历史,连他都说不清楚。51岁的扎西次仁这几天有点忙,听说噶陀寺最近要举行法会,而以法器制作为主的他,早早的就在噶陀寺的临时商点支起了“小卖部”,在这里叫卖自己家的精品法器,嘎乌、计数器、法号等等让记者看得应接不暇。
【发展】
不光挣钱更要继承传统技艺
白玉县城伍金经营的河坡民族工艺品商店里人头攒动,这里汇集了河坡出产的藏刀、佛具、法器、生活用品等各种手工艺精品。“家里祖祖辈辈都是手工艺人,我们也靠着售卖这些手工艺品为生,现在河坡工艺得到很多人的认可,我们的日子是越来越好过了。”伍金说。
据了解,河坡民族手工艺品的对外贸易,曾在清朝时受到官方明文保护。1841年,清政府有针对性的制定章程,强调不许禁止德格(当时白玉为其所属)商人在青海西宁行商贸易,并对拖欠款项、寄存货物等均作了明确规定。中央政权的支持,为河坡民族工艺制品的流通打开了方便之门。清朝末年,随着垦民出关,汉族地区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传入康区,给河坡的民族工艺注入了新的血液,同时促进了贸易往来。
如今,河坡手工艺品除销售本地区外,还畅销于西藏、青海、甘肃等省区,部分远销到印度、不丹、尼泊尔等国。“现在河坡手工艺的生意越来越好做,除了本地生意,更多的是外地客商到白玉订购,每年的销量还是很可观的。”根秋丹贞一边忙着设计、制作手工艺品,一边忙着带徒弟,还在思考如何打开市场销路。
2010年,根秋丹贞注册成立白玉县河坡藏民族手工艺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开始盘算主动“走出去”。几年时间里,他不仅到成都参加过西博会、国际非遗节,还前往北京、上海等地跑订单、洽谈项目合作。尽管有市场的诱惑,根秋丹贞却坚守传统工艺。“我们不敢接太多,怕不能按时做完,或者为了赶工而让质量打折扣,伤害自己的信誉。”
对于游客来说,河坡民族手工艺既美观又神秘,充满了诱惑。如何走特色旅游的路子,也是河坡手工艺人们在思考的问题。他们觉得只有在特色上想办法吸引游客,留住游客,才能以河坡民族手工艺为原动力推动河坡旅游业乃至全县旅游业的发展。然而除了挣钱,他们想得更多的还是如何去传承河坡手工艺,从以前的“传男不传女”到现在的“男女均授”,从以前的“传内不传外”到现在大量招收学徒,河坡手工艺人为传承河坡手工艺努力着,他们希望再过几百年、上千年,还有人会河坡手工艺制作这些精美的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