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报 2017年01月13日
■阿根初
不知什么时候丹巴已被古碉•藏寨•美人谷这个名词所取代。诚然,丹巴有历经苍桑岁月仍傲然屹立于荒草萋萋之中的古碉,也有散落在田间地头的白色藏房,它们用岁月遗留下来的符号无言地诉说着古老的过去。就在这美丽的土地上,绿水青山环绕中,充满灵气的古碉藏寨交相辉映,呈现出一幅天人合一的绝妙画卷。也许是上天特别垂青于这块土地吧!丹巴自古以来美女如云,一代代优雅端庄,心灵手巧的姑娘,身着自已绣织的衣服,甩动如云的绣帕,举手投足间自有一番清雅高华的气质,尽显东女国后裔风范。
曾几何时,我披着一路风尘,在艳阳的陪伴下来到村寨顶一突兀的山包上,寒风潇潇,吹乱了我的头发,我不为所动,专注地凝视前方,只为一睹寨子里正在发生的一切。远处的藏寨就这样毫无保留的、坦坦荡荡的映入我的眼帘中,一座座藏房就像嵌在树木与田野间的白色精灵,或三五成群集结在一起,或独处一角孑然而立,它们依山而势、高高低低,错落有致,整体布局煞是壮观;走近村寨,藏房才骄傲地露出本真的面目,一座座藏房巧妙的利用地形地貌,坐北朝南接受阳光的洗礼。藏房星罗棋布,建筑风格高度统一,外形与古碉元素完美结合起来,先辈们的建筑智慧在这里得到了很好诠释,令人啧啧称赞。行走在祥和美丽的藏寨里,几声犬吠打破了村寨的宁静,给藏寨带来了无限生机,几只羽翅鲜亮的鸟雀蹿上树梢欢快地鸣唱着,忽然间被不速前来的我所惊吓,又折飞进森林深处,依然唱着动听的歌谣,用嘹亮的嗓音诠释着大自然无穷无尽的魅力。
山坡上,三三两两的牦牛在阳光的沐浴下悠闲地吃着青草,不时甩动着蓬松的尾巴,头上的尖角在阳光的照射下,折射出微微的寒光。此时,晨曦中的村寨上空,薄雾还没有散尽,与藏房楼顶冒出的炊烟完美融汇,给绿萌深处的藏寨增添了一份神秘的色彩。在这片土地上,妇女们穿着的便装(三片)轻盈而不失优雅,无论是哼着小调独自行走的妇女,还是有说有笑结伴而行的姑娘们,她们发自内心的纯朴写在脸上,洋溢在村寨的每一个角落里。
到了晌午休息时分,妇女们相约来到古碉下,开始他们熟悉而喜爱的刺绣。丹巴刺绣在整个藏区都是很有名的,每一位女孩到一定的年龄后就要跟随母亲学习刺绣的技巧,因此刺绣可以说是家传绝学,不管在田边还是在院落,都是她们的创作小天地。此时,几位妇女坐在碉楼下,拿出早已准备好的头帕,她们将自己的头帕交给别人,就这样,一张张头帕在每个人手里传递着,她们互相欣赏、互相建议。
那是怎样的一双双手,指甲和手的皱褶处还夹杂着些许泥土,有的手还布满了裂口,乍一看去,完全不是独居闺房里妇女白净、灵动的双手,然而却能手法娴熟的将花朵生动的绣到头帕上,在她们的手里,那一根连着五彩丝线的绣花针仿佛有了生命力似的,随着指尖的跳动,在绣布上纵横交错的绕来绕去。头帕上,起初只是一些毫无生气的桠枝,不过后来在姑娘们不停的牵针引线下,一片灵动的图案跃然头帕上,整个图案充满了清雅自然之美。在绣绘时她们沉浸在快乐之中,愉快的唱着山歌,把对生活的美好憧憬绣在头帕上。在她们的心底,明媚的太阳、皎洁的月亮等代表着嘉绒民族某种崇高的信仰,被她们赋予了特定的意义绣到头帕上。帕面绣完后,开始绣头帕的边缘,每一张头帕边缘都用五彩丝线搭配成五色彩边(锯子口),头帕前后的左边角均垂吊用丝线制作的花穗,使头帕整体呈现出优雅清新。虽然头帕的帕面图案会有所不同,但是头帕边沿绣上“万子格”似乎已成约定俗成的规律!
其实,只要你在藏寨里转上一圈,就不难看出,聪慧的嘉绒绣娘们早已把藏式门窗及寺庙建筑上的万子格及宗教元素,巧妙的融合在一起并绣在头帕上,这样,绣出来的头帕既不失观赏价值又蕴涵着深厚的民族信仰,足见其独特的宗教文化对服饰的影响。
在与绣娘的攀谈中得知,嘉绒藏族的女孩们因年龄不同头帕的穿戴也有区别,年轻女孩头帕以彩线绣织缠枝式鲜艳花朵于帕子中间,并在四角绣有小型花骨朵,头帕以四-五折厚、宽度刚好露出耳朵,穿戴上显得优雅端庄。中年以上妇女一般不绣花,色彩基调以黑色为主,但头帕还是要束五色彩边,头帕中间是涵盖宗教元素的花卉,头帕成两折、宽度刚好覆盖耳朵,色彩搭配沉稳庄重。我不禁感叹,丹巴服饰承载着大量的文化信息,因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和相对稳定的传统沿袭使丹巴服饰一脉相承。
离开绣娘们,我漫步在安静的村寨里,途中,偶遇的寨民们对我这位过客莞尔一笑,那笑容仿佛是一阵和熙的春风,吹走了我的疲劳,荡涤了我的灵魂!
不知不觉间,夕阳西下,幕色逐渐笼罩在藏寨上空,这时候,劳作了一天的妇女们回到家中,不一会儿,每户人家的楼顶炊烟徐徐升起。这时候,耐不住寂寞的弯月不等天黑就翻过山垭,将昏黄的月色洒在静谧的山寨中,饭后,人们穿着藏装,结伴来到古碉下,点燃一堆篝火,人们围着火堆手牵着手,唱起动听的歌谣,跳起古老的锅庄,歌舞到天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