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文化 >> 康巴人文 >> 浏览文章

宋达民居惹人醉

甘孜日报    2017年02月17日

   

 宋达村山顶的民居。

    雕塑和嘉绒藏族民居交相辉映。

    宋达村山顶的十三角碉。

    宋达村文化广场上的雕塑。

    ■杨全富 /

    几场春雨过后,丹巴峡谷中寒冷的空气在雨水的冲刷下竟然被冲淡了许多,两岸的植被在雨水的滋润下显得愈发的苍翠起来,为“美人谷”增添了不一样的美景。看着窗外的这美丽景色,那蓄积于内心深处的远游之梦突然间迸发,然而苦于自己没有交通工具,只能在心底想而不能付诸于行动,那一丝失望忽然间迷漫在我的心底。就在此时,县农办的同志打电话邀约我一同前往宋达村去看新农村建设情况。

    清晨,我们一行数人告别喧嚣的城市向梭坡乡宋达村进发,一路上,从车窗外不时闪现过绿色的光影,那绿色起初还是影影绰绰,到后来竟然连成一片,充溢着我的眼球。车行十余里,就来到了此行的第一站宋达村,此时的宋达村沐浴在阳光之中,空气中还迷漫着乳白色的晨雾,几座白色的藏房在树的拢裹中若隐若现,那藏房的高楼顶上,石砌的尖角直指苍穹,上面绑缚的风马旗在微风的吹拂下左右翻飞,将六字真言向四周抛洒,为人们祈福,让风带去吉祥平安。刚进村子,那条山路就给了我们一个下马威,我们的车辆在满是坑洼的路上行进,随着路面的起伏,我们的车颠簸起来,我们每个人都死死的抓住扶手,防止自己被颠起来。同车的农办主任告诉笔者,这是通往山顶的路,目前正在拓宽修建之中,所以路才这样难行,车行不到500米,我们来到宋达村新村建设活动场所。这活动场所修建在一片林地中,四周都是白杨树、杨柳树,这些树普遍矮小,主干却异常的粗大,需要几人合抱才行。宋达村的一位村民告诉我,过去这里的植被非常的茂盛,然而在一次火灾中,这里的树木被无情的山火席卷一空,为了重建家园,勤劳的人们在废墟之上种植了耐寒、耐旱的白杨树和杨柳树,这些木材为村民提供了修建房屋所需的板材和烧火做饭的柴火,所以,当树长到一定的高度后,他们就会将树巅断掉,防止它继续往上生长,就这样,这些树木只能横向发展,如今惠民政策多,其中电网改造给我们带来了实惠,现在每家每户几乎不在用柴火做饭了,因此树木较之以前茂盛了许多。

    宋达村活动场所是一个宽约二十米,长约三十米的大坝,里面是高约十米的石砌围墙,此时几个工人正在忙碌着,几座建筑模型已初见成形,最左边是一座十三角碉的模型,一名工人坐在碉楼的楼顶上拿着手锤正奋力的敲打着眼前的石片,那石雕一半露在墙外,还有一半巧妙的镶嵌在围墙里。笔者走上前去,来到“碉楼”下,整座碉楼都是用灰色的石片砌成,每个石片间距一致,几乎不见一点缝隙,充分展示了嘉绒人民高超的石砌技艺。十三角碉,顾名思义,就是整座碉楼由十三个角组成,在古时候是展示财富和地位的一种表现形式,砌墙的师傅非常健谈,他告诉我,在嘉绒地区,碉楼又以十三角碉最为罕见,据说,如今残存的十三角碉全世界都只有三座,而其中保护得最为完整的尤数梭坡乡普格顶村了,他顿了顿,伸出布满青筋沾满灰尘的手,往上指了指,自豪的说,它就在我们宋达村的山巅上,我不禁肃然起敬,为家乡拥有这样一座凝聚着嘉绒人民智慧结晶的古碉而激动不已。在十三角碉旁,是一座典型的嘉绒藏房模型,共有五层,第一层为关牛羊的畜圈,石砌匠人巧妙的将一楼门洞和排水口合二为一,即增加了美感,也增加了科学性。第二层楼房有两扇窗户,是人们饮食起居的重要场所。第三层楼房上有三扇窗户,是储藏粮食、腊肉的地方。每一扇窗按照比例缩小制成,当笔者问匠人为什么嘉绒藏房的门窗都如此矮小时,他对此也娓娓道来。他告诉我,古时候嘉绒大地上混沌莫开、妖魔横行,人们每天都在胆战心惊中度过,那时候的房屋窗户、门都修得异常的高大,夜幕降临时,这些妖魔就从窗户、门洞里爬进来,将熟睡的人掳走,后来嘉绒女王要求属民们将窗户和门洞改小,后来人们一直将此修建之法一直延续至今。第四层上是用木板、木头作成的回廊,红白相间,煞是美观。第五层是堆放杂物的场所,石墙的每个角上都有石砌的尖角,如牛角一样直指苍穹,在尖角之间,有煨桑祈福的佛塔。再往右边是一座四角碉的模型,由于只有四角,因此在修建中速度比十三角碉快了许多,那棱角愈发的锋利。在嘉绒藏区,这种碉楼是最常见的碉楼之一,碉楼藏语中称为“邛笼”。早在2000年前《后汉书'西南夷传》就有羌族人“依山居止,垒石为屋,高者至十余丈”的记载。碉楼多建于村寨住房旁,高度在1030米之间,用以御敌和贮存粮食柴草。碉楼有四角、六角、八角几形式。碉楼一般建于沿河谷高山或半坡有耕地和水源的地方,结合地形,利用有限的平台,利用石头筑成平顶。一般分成二层或三层,上层堆放粮食,中层住人,下层圈养牲畜,高二三丈,称为邛笼;高的可有十三层,达十余丈,称为碉。碉楼由专门的砌石匠修建,原料为乱石,用泥土粘合,不吊线,不绘图,全凭经验,信手砌成。其壁面能达到光滑平整,不留缝隙,其坚固程度则可在川西这个地震多发区耸立数十年甚至数百年,经历数次地震仍然巍然屹立,有的已偏倚却不倒,有的弯曲为弓,自成风景。它按照功能分为战碉、家碉、寨碉等。再往右边走,是一座低矮的楼房,它也是嘉绒藏区最为常见的藏房之一,虽然低矮,然而其中的雕楼画栋美不胜收。据县农办负责人介绍,宋达村地处普格顶山脚下,省道线从门前经过,山顶山有着为名遐迩的十三角碉,民风纯朴,因此该村要突出物质文化引领经济建设的发展,为此打造碉楼文化及藏族民居文化,吸引大批游客走进村庄里,鼓励村民自己建造有着嘉绒风味的藏族民居,实现生产发展,这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心环节,是实现其他目标的物质基础,也是我们打造宋达村新农村建设所思考的问题,我们也逐步在实现这目标。

    走在石板路铺就的村道上,处处彰显着干净、整洁、美丽,路旁是青青的草坪,在阳光的照晒下散发出醉人的芳香,由于昨晚刚下过雨,路旁的白杨树叶泛着绿色的光,漫步在林荫道上,习习凉风在林间穿梭,那遒劲的树干就像是一座座雕塑,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此时几只羽翅鲜亮的鸟雀被我们的脚步声惊吓,扑打着翅膀窜上树巅,转动着脑袋,发出清脆悦耳的叫声。在绿树的掩映中,白色的藏房只能看见一角,不过这一角已经给人以无限的美感。在林荫道的尽头,一户藏房巍然矗立在那里,藏房的外墙用白色的黏土染了一遍,在这白色的世界里,几扇涂成黑色的窗户打破了这单调的色彩,在大手笔的画匠手里,本来只有一平米的窗户经过涂色之后看上去竟然有着两平米左右。高楼顶上红黄白的风马旗在风的吹拂下猎猎作响。走到门口,木质的大门上虽然挂着一把大锁,然而并没有将门锁上,同行的藏族老乡告诉我们,这里的人们从来都不锁门,这些门锁只是拿来装饰一下门而已,村里从来没有偷盗的现象发生。中午时分,热情好客的一户村民将我们几个拉到他家里去做客,走进大门,映入眼帘的是一座五层楼房的藏族民居,在客厅里,中间是两排雕有吉祥图案的条桌,两边是镂空的藏床,上面的龙凤雕刻栩栩如生、呼之欲出,天花板上也绘制有云纹图案,四周与墙壁接头处是黄色的布幔。我们几个刚一坐下,热情好客的主人端来了冒着热气的酸菜包子和喷香的酥油茶。吃着包子喝着酥油茶,我们和主人一起唠起了家常,主人告诉我们,宋达村看点少,离县城又近,游客们都是在宋达村山脚下的观景台上看看对面梭坡山上的古碉,照几张相就匆匆的离去,那时候,他常常站在门前,看着一茬又一茬的游客从山脚下离去,心里怅然若失,他想,自己的家乡也有着更多的自然景观,为什么就不能留住游客呢,那搞旅游接待的念头从心底油然而生,然而村落中人们的思想还不能赶上时代的变化,村中的许多道路上污水横流,这样的卫生条件游客们怎么会入住呢。今年,丹巴新农村建设的春风吹进了宋达村,如今,原来窄小的村道不见了,代之而来的是两米宽的石板水泥路,虽然目前还没有全部完工,不过也初具雏形。他顿了顿,激动的说,我的民居接待梦、幸福小康梦看样子已经不远了。

    中午后,我们离开宋达村,向下一个目的地井备村进发,路途中我的眼前仿佛闪现出这样一个画面,在绿树掩映的宋达村中,游人如织,尽情的享受着恬静的田园生活。一辆辆小轿车在绿荫遮蔽的马路上疾驰,在普格顶山腰,马帮们牵着骏马,载着游客向十三角碉逶迤而去,洒下一路欢笑,一路铃声。

    

 

  • 上一篇:九龙彝族口弦
  • 下一篇:雀儿山一条神奇的天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