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文化 >> 康巴人文 >> 浏览文章

奇异驮羊

甘孜日报    2017年09月08日

     ■贺先枣

    离开那片牧场至今,还没有见过同那头山羊一样巨大的山羊。第一次看见那头山羊时,着实吃了一惊,它几乎有一匹小马驹那么高,而当它一昂起头来,双角高耸,似乎比一个1.6米的人还高大。大山羊的主人叫伯吉,一个极开朗,又会说笑话的小老头儿。见到别人的吃惊,伯吉老头儿就说:“人们都说我矮,可我的羊子比你们人还高哩”。伯吉老头儿有撮山羊胡子,说起话来,胡子一颤一颤的。

    伯吉说,他的大山羊能驮东西,六、七十斤没问题。问他从那里弄来的这只大羊?小老头儿一下子挺神气,抹抹胡子就吹开了。他说,他这只羊是从阿里来的。阿里,你们知道不?阿里那地方,比雅砻江这边的牧场冷多了。那地方的人,只有夏天才出来用皮子、虫草换点茶叶盐巴,一到冬天就出不了门,更不要说走多远的路了,只好在冰封雪堵的山沟里等到热天才出门。出门驮茶叶盐巴要过很多雪原雪山,驮东西就赶一群羊,为什么不赶马赶牛?马走冰雪路不行,牛能走,但是路太长,万一有头牛倒下了,它驮的东西怎么办?丢了可惜,人又背不了。羊就不怕,即使有只羊倒了,驮的东西不算太多,给其它羊加点也就过了。伯吉说他的大山羊其实就是从阿里那地方来的。

    对伯吉的话半信半疑,提不出问题却又反驳不了。直到很久以后才知道小老头儿是在吹牛,阿里那地方过去驮东西的羊是绵羊,不是山羊。不过,伯吉的羊的确能驮东西。首先是“驮人”。牧场上的野小子们,最大不过八、九岁,小的简直就是刚会走路,便会自我训练骑术。他们把那头大山羊抓来,翻上羊背,就学大人骑马的样子,催打着大山羊乱跑。有时,孩子们还会抓来其它几只个头也挺大的山羊,吵吵嚷嚷,乱哄哄地进行骑羊比赛。赛下来的结果总是伯吉的那只大山羊获胜!于是这只大山羊便会被野小子们轮流骑着去当一回冠军,大山羊跑得直喘气,有时竟然像人在咳嗽一样,吭哧、吭哧地咳上一大阵子。伯吉一见,抓根棍子就来了,小孩子们一阵大呼小叫,眨眼逃得一个也不见了。

    伯吉老头儿心疼地牵着羊,慢慢带回去并喂点好草、青稞或盐等。可能是伯吉老头太爱那只羊了,他什么都弄给这只羊吃。他说,像人一样,吃得好才长得壮。伯吉常把吃剩的骨头或肉等熬锅汤,汤面上还油花飘浮,那只羊照饮不误,有点肉皮,肉渣,山羊也照嚼不误。

    或许是草食动物在吃过荤腥之后力气变大了。伯吉老头儿还真给这只山羊准备了一副驮鞍,只是比给牛用的驮鞍小了许多,看上去有点玩具的味道,不过也很管用。大山羊所驮的东西,最多就是每年临近初冬时节的元根叶子,有时还有点干草。牧业生产队给伯吉老头儿安排的任务,是把一处又背风又向阳的几亩地弄好,几亩地每年都要收好多元根,元根不仅人要吃,元根叶子也不能丢,那是极好的牲畜饲料。

    元根叶子在地头晒得半干,伯吉就把叶子缠成一把一把的,给那头山羊驮上。人背着元根,跟在蠕动的一大堆绿叶子后面,伯吉老头儿显得更小了。有时也就驮着几把草或一些小口袋之类的东西,直接搭在羊背上就成,不备鞍垫的。

    有年秋天,生产队杀了一头很肥的母牛。砍成小块后,又分成若干小堆。人们等待分肉,挤在一起又说又笑。一群狗也忙不停,在那些沾上牛血,牛肉渣的草叶上舔来啃去,又要防备被人踢打。那只大山羊居然也与狗为伍,鹤立鸡群似的跟着那些狗,在人丛中走来走去。

    伯吉老头儿分了肉,把肉放在一个牛毛织成的口袋里,就那么往山羊背上一搭,赶着羊往自己的帐篷走。忽然有人喊住了伯吉,是要商量个什么事。老头儿便停了步同这人说了一阵话。等他追上他的驮羊时,老头儿不禁叫起苦来,原来那只山羊正在“请客”,几条狗正在扯那块肉,大山羊自己也吃得胡须都让牛血染红了,站在那里像是在细细品味。

    伯吉老头儿吃惊之余不免害怕起来。人们早就在说他把只山羊惯坏了,给山羊喂肉汤,简直是胡来。大家说这只山羊总有一天要闯祸的。伯吉老头儿也晓得那个传说;传说有个猎人,天天给他的马吃肉,到后来,那匹马闻到血腥便兴奋不已。一天,猎人不慎在山沟里负了伤,费了好大力气才到拴马的地方,本想骑上马赶快下山治疗,不料那匹马闻到了他身上的血腥气,又没见主人拿肉给它吃,竟然用脚把已经伤得不轻的猎人踏住,狂啃一通……伯吉老头儿越想越怕,再加上家里人也开始数落他的不是,老头儿就下决心不再要大山羊驮草,驮元根叶了,肉汤也不喂了。伯吉还到处追打那些想骑大山羊的孩子,说他们是在找死。可能是家里的大人也打了招呼,孩子们也不再骑那只大山羊了。

    大山羊便自由自在过起日子来,早去晚归,哪处草好便上那里,大山羊事实上成了只无人过问的“放生羊”。不过呢,这只巨大的山羊还是在孩子们的关注之下。这天,几个孩子跑来对伯吉老头儿说,那只大山羊不知怎么捉住了一只草地上的老鼠,此刻正在沟里草坝上慢慢嚼呢! 伯吉惊得目瞪口呆,听见的人都惊得目瞪口呆! 


  • 上一篇:邮票上的“爱情鸟”
  • 下一篇:甘孜藏区人民支援红军(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