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文化 >> 康巴人文 >> 浏览文章

丹巴莫斯卡格萨尔藏戏速写(十六)

甘孜日报    2017年10月13日

    ■韩晓红

    走进莫斯卡,

   也就走进了宁静与真诚;

   走进格萨尔史诗文化,

   也就走进了神奇和向往。

   莫斯卡之行,

   铸就深情。

    ——作者手记

    看看这位小朋友观看演出时的表情,他时而两手挥舞,时而高喊,时而两手拍打木栏。这是一道多么靓丽的风景啊!我悟出了格萨尔史诗之所以能够代代相传,之所以能够历经千年而不衰的真实原因。这就是民众对格萨尔史诗的认可和感知,这是一种力量,正是这样的力量,延续着格萨尔史诗“血脉”。在莫斯卡观看格萨尔藏戏,的确是一场珍贵的精神洗礼。我不仅欣赏到了过去没有观看过的《返回天界》,还“认识”了莫斯卡的众多观众,我从这些观众的身上获得了研究格萨尔史诗的动力,找到了研究方向。因了这份情感,我感觉到脚下的草坪都是那样的亲切可爱。

    草坪是露天戏台,作为观众,因头顶上是蓝天白云感受到豁亮与博大,因脚下是草坪而感受到天地融合,人与自然相融,因融入莫斯卡观众之中而感受到缘分的珍贵,因欣赏到如此优美而富有内涵的演出感受到格萨尔史诗的丰厚魅力。

    在莫斯卡欣赏格萨尔藏戏演出,不需要具备戏剧知识和理论,不需要用理论界阐述的戏剧艺术来解读,作为欣赏者,你只要去“感受”就可以了。要实现这样的“感受”也不难,因为你在欣赏的过程中不仅是观看演员的演出,你还会感受到你身边的观众对演出的“融入”和“心领”,你可以从这两方面获得“感受”,我相信,你的这一“感受”会令你难以忘怀的。外来观众在欣赏时,既不需要“看热闹”,也不需要“看门道”。你就是一个普通人,因为缘分近距离地接触到了莫斯卡的格萨尔藏戏。

    一位“自驾游”,把他的相机递给我,他要与一位小观众合影,我知道他已经被那位小朋友的观看神态感动了,他要留下这难得的一幕。我不知道这位游客是从事什么工作的,也不知道他来自何方,但是,我想他的“合影”要求,一定具备一些他想倾诉的内容,至少,他要记录下世上有这样的演出,有这样的“小观众”。

    我对戏剧理论了解得很有限,仅仅是通过自己的观看有感而发。在莫斯卡这样的演出中,我想那些自命不凡的演员、导演、编剧等在观看了这样的演出之后,应该有何想法,要说戏剧理论,我想像莫斯卡这样的艺术实践又该令戏剧评论家作何评价。因为这些演员都是莫斯卡的村民和僧人,他们平常就是一个普通的人,然而,演出的时候,他们却能够把心中的格萨尔诠释得如此丰满感人。

    之前我对莫斯卡村作过调查,这个村有三无即无赌博、无饮酒、无吸烟。这样的社会风气很大程度上源于格萨尔史诗文化的教化功能。我就亲自聆听到了寺庙的日穷活佛在格萨尔藏戏演出间隙中对观众所言的格萨尔仁波切示谕:格萨圣王示谕众民,不酗酒、不赌博、不吸烟。观众则齐声回应:“拉索,拉索。”这或许就是人们常说的戏剧教育。艺术教育能够体现得这样惟妙惟肖,实属不多见。莫斯卡格萨尔藏戏,不仅能够提高人的艺术(尤其是史诗)鉴赏能力,而且还能起到提高人们个体素质和生活质量的作用。

    莫斯卡格萨尔藏戏的演出,同大剧院的演出相比较,没有那样阔绰豪华,然而却没有丝毫的做作。像这样的露天演出,我不知道到底经历了多少年代,到底延续了多少古老戏剧演出的内涵与形式。古希腊戏剧据资料显示已有2500年的历史,东方印度的戏剧也不下1600余年的历史。有人说中国戏剧的历史,当从12世纪末,即南宋、金朝时期算起,于是推论出1000年的历史,这仅限于中原文化范畴的推论。在中国275个民族戏曲剧种中,藏戏是享有盛誉的戏剧奇葩之一,有着自身独特的起源形式。有人说藏戏距今有600多年的历史,我以为这种界定值得商榷,因为在藏戏发展史上,有浓郁的宗教色彩,如果把寺庙流行的各类仪式也界定为藏戏的形式和内容,那么,时间显然更加久远。尽管寺庙的各类仪式表演具有浓郁的宗教色彩,但是,从形式上应该一样界定为戏剧。这样更加符合藏族地区广泛流行的戏剧的发展轨迹,由此更加有理由珍惜这一戏剧“活化石”。

    藏戏是一种表演形式较为古老的戏种,首先是戴着面具演出,无论是民间流行的藏戏,还是寺庙的宗教仪式演出,面具都是必不可少的表演道具,这样扩展了人物的面容,能够满足于远处的观众欣赏,同时又由面具确定人物角色,这是一种固定的身份,使观众极易辨识。莫斯卡的格萨尔藏戏也遵循这一特征,每位演员都有各自不同的面具,这些面具代表着所表演的人物角色。格萨尔王有属于自己的面具,只要带着格萨尔王独有的面具一出场,立即就会被观众辨识出来,观众群立即就会有强烈的反映,观众就会因心中的英雄人物而产生强烈的共鸣。藏戏中的面具还有分类,主要分为白面具戏和蓝面具戏两类。蓝面具戏在流传过程中又因诸多因素形成了觉木隆藏戏、迥巴藏戏、香巴藏戏、姜嘎尔藏戏四大流派,各派具有诸多共通的演出特征,又有相异的特色。藏戏的第二种特征就是前面论述过的“演出时没有舞台”,这一特点在藏区的藏戏演出中,都依然保持着这一显著特征,在蓝天白云之下,在广袤的草地上演出藏戏,这需要多么豁达宽广的胸怀,需要真情的真实表达。第三种特征就是“一部戏可以演出三至五天,甚至更长时间”,这也是有别于其它戏种的显著特征。在藏区,人们心态很悠闲,能够全身心地投入藏戏的演出中,融入到藏戏所表演的故事情节中去,因此,漫长的演出时间,能够吸引观众不厌其烦地观赏。

    不仅如此,在我所观赏过的藏戏中,还有一个较为明显的特征,就是藏戏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剧种系统,这一系统的形成是由青藏高原的自然条件、生活习俗、文化传统、语言特色诸因素决定的,因此,对这些艺术品种和流派的考证和审视就要结合这些因素来系统进行,严格地说,藏戏的母体应该是寺庙的宗教仪式表演,在此基础上远播整个藏区,甚至国外。藏戏不仅在国内的青海、甘肃、西藏、四川、云南等省区广泛流传,甚至在印度、尼泊尔、不丹等国也有流传。由于地域广泛,导致藏戏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自不同的风格,形成了很多流派支。

    藏语称藏戏为“阿吉拉姆”,是“仙女姐妹”的意思。相传藏戏最早是由七姐妹演出的而剧目内容又多是佛经中的神话故事。这一传说被众多藏戏理论家认可。他们认为藏戏起源于8世纪,直到17世纪才从寺院的宗教仪式中分离出来,逐渐形成了以唱为主,融唱、诵、舞、表、白和技为一体的表演。藏戏的表演声乐也较单一,常常是鼓钹等伴奏。莫斯卡的格萨尔藏戏演出已经形成了固定的套路,像《返回天界》这一剧目每年都要上演,但观众观赏的兴致不减。

    莫斯卡格萨尔藏戏和其他藏区的藏戏一样,都有较为固定的程式。如演出的第一部分依然是“顿”,这一部分主要是开场表演祭神歌舞。在演出前,还有专门的煨桑祭神仪式,当浓浓的烟腾空而起的时候,一种庄严肃穆的气氛油然而生,人们轻声地念诵着六字真言,祈祷神灵。在祭神表演中,节奏庄严沉重,表达了对神灵的虔诚之意。第二部分则为“雄”,是演出的正戏,也就是正式进入故事情节,这是演出的核心内容,也是演出的主题所在。这一部分根据故事情节的需要,或场面有序宏大,或唱腔高亢弘扬,或队形阵容庞大,不同的角色表演出不同的唱诵、行为特征,在这一部分,经常是高潮迭起,引人入胜。第三部分称为“扎西”,主要内容是祝福吉祥。

 

  • 上一篇:《亚丁三怙主》——扬帆续航正当时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