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文化 >> 康巴人文 >> 浏览文章

丹巴莫斯卡格萨尔藏戏速写(二十二)

甘孜日报    2017年11月24日

韩晓红自画像

 

走进莫斯卡,

也就走进了宁静与真诚;

走进格萨尔史诗文化,

也就走进了神奇和向往。

莫斯卡之行,

铸就深情。

——作者手记

        藏族戏曲有很多流派,过去在西藏每逢雪顿节,许多藏戏团队都要集中到拉萨演出,为官员献戏,这些戏班子由于各自生活居住的地方不同,各地的历史、地理、语言差异很大,藏戏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便很自然地形成了多种流派。比较主要的流派有白面具派,此派属于比较传统的流派,其风格和艺术特征源于较为久远的生活、历史、地理等因素,在白面具派中较为突出的有穷结的宾顿巴、堆龙德庆的朗泽娃和 乃东的扎西雪巴等,白面具派保持着历史上藏戏动作简单、唱腔直白通俗等特点,该流派由于发展和成熟的环境和条件都不及之后的各派,所以在民间影响较小。由于这个流派在演出的时候以戴白面具为主,故称之为白面具派。作为新派的剧团主要有迥巴、江噶尔、觉木隆和香巴等,由于新派演出时以戴蓝面具为主,故称之为蓝面具派。蓝面具派许多因素都是汲取白面具派的,因此,该流派保留了白面具的优秀元素,并在这些元素的基础上,在戏剧的诸要素特征上有着很大创新和发展,并更加接近观众的情趣,所以,为众多的观众所喜爱,其影响相应的就比较大,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渐地就取代了旧派。

        莫斯卡格萨尔藏戏较好地融合了白面具派和蓝面具派的特征,在演出过程中依循格萨尔史诗中人物的实际情形,既有白面具、还有蓝面具,甚至还有红面具,尤其后者,在藏戏范畴内,应该是大胆地创新。据日穷活佛介绍,莫斯卡格萨尔藏戏已经有280年的历史,由于其活动范围较狭窄,多在莫斯卡本地演出,所以外界影响不明显,尽管如此,莫斯卡格萨尔藏戏却显得较为成熟,其艺术轮廓也较清晰,尤其令民众喜爱。

莫斯卡在甘孜州的东部,从地理位置上看,应当是东部的格萨尔文化标本之一,在丹巴县看来,莫斯卡属于牧区,其语言属安多语,故其藏戏更多的特点保留和汲取了安多藏戏的许多元素。综上所述,莫斯卡格萨尔藏戏,无疑是诸多流派中一支较为特别的一支流派,经过漫长的“推陈出新”之后形成的一支新的流派,其在艺术方面发展得比较完备和丰富,是一支值得研究的藏戏流派。

        莫斯卡格萨尔藏戏是一支民间形成的非专业性业余剧团(临时性很强),所有演员均无薪俸,除演出时集中在一起外,平时均忙于各自的活计,或寺院念经,或返校读书,或回家耕种,或牧场放牧。

       遗憾的是,我没有了解到莫斯卡格萨尔藏戏沿袭的基本线索,尚不明了是哪些人(或高僧大德)在该流派的发展进程中发挥过重要作用,这在我以后的调查中应当得以弥补。

       从莫斯卡格萨尔藏戏的特点来看,其承继白面具藏戏的古老传统,主要体现在面具、唱腔、舞步、音乐等元素上,使今天的人们得以欣赏到古老藏戏的艺术美,这是莫斯卡格萨尔藏戏在理论上的一大贡献,为我们进一步研究白面具藏戏提供了“范本”价值,不仅如此,还把远古的藏戏艺术美,沿袭至今,呈现给观众。同时,又明显地承递了蓝面具藏戏的营养元素,这也是一大贡献,因为蓝面具藏戏主要流传在西藏的昂仁、定日、拉孜等地区,在甘孜州,唯有甘孜县境内流传着这一流派,所以,莫斯卡格萨尔藏戏能够体现出这样的艺术价值,可谓难能可贵,智慧的莫斯卡人能够从藏民族古老的戏剧中汲取营养,并较好地以时代需求和特征相融合,也无疑具有典型意义。

       我曾经多次到过莫斯卡,一度曾对莫斯卡的格萨尔石刻倾注过浓郁的热情,并较多地接触到了莫斯卡保存至今的早期游僧的行走笔记体散文,并从中获得了很多常识,对莫斯卡拥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藏戏祖师汤东杰布的家乡在雅鲁藏布江上游地区,属于西藏的昂仁县境内,汤东杰布是日吾齐寺的主持。更为奇妙的是,汤东杰布的家乡冲萨就在日吾齐寺的附近。我第一次与日穷活佛相识是在丹巴县城里,从相貌上看,日穷活佛是一个普通的僧人,并没有什么特殊之处,在其斯文文雅的言谈中,知道这是一位富有内涵修养的僧人。直到在莫斯卡亲眼目睹、亲耳所闻他主导的格萨尔藏戏之后,内心便对这位僧人有了更多的了解,并加倍地崇敬与佩服这位默默奉献的活佛。从这个意义上来认识日穷活佛,完全可以认为日穷活佛就是丹巴的“汤东杰布”。我十分投入地欣赏了莫斯卡格萨尔藏戏,其中合理地杂糅了诸多各派藏戏特征,如在“甲鲁温巴(开场戏)”中融入了“跳神”等元素。杂糅特点还体现在莫斯卡格萨尔藏戏的唱腔、表演中,其风格特点鲜明,表演精彩绝伦,既有新颖华丽的蓝面具藏戏风格,又较好地保持了最为古老的发生方法,甚至还与宗教祭祀相揉一体。

  • 上一篇:旱獭童话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