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报 2017年11月29日
整理习总书记画像。
格拉姆的新家。
村里的感恩广场。
■县委中心报道组 叶强平 文/图
11月14日,理塘县奔戈乡拉扎村80多岁的阿婆格拉姆来到村里新修好的“感恩广场”晒太阳,与村民聊家常。以往卧床不起现在能到处走动的她,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共产党,嘎珍切(藏语谢谢的意思),我们家离脱贫的日子越来越近了。”
沿着水泥联户路、入户路,随格拉姆来到她刚装修完不久的新家,干净整洁的院坝里,女儿扎西卓玛正忙着将晒干的牛粪拢到一堆,储备起冬天生火用。她指指院角的卫生间,高兴地说:“上厕所不用再顶风冒雪到草地上解决了,再过一段时间准备安太阳能热水器,到时冬天在家里也可以洗热水澡了。”
走进100多平方米新藏房,电视、洗衣机、冰柜等家用电器一应俱全。偌大的客厅里,一幅用洁白哈达围着的习近平总书记画像格外显眼,格拉姆说:“我都不用天天说,隔几天女儿就会将画像擦得干干净净,将哈达理得抻抻展展的。”用她的话说,没有总书记的精准扶贫,全家的生活不会改变得这样快。
格拉姆所在的联合村,虽地处大香格里拉旅游环线上、离县城只有11公里,但却是全乡13个村里最穷、草场面积最小、没有集体经济的贫困村。早些年,村里大多数人都想方设法搬走了,剩下的121户675人居住在该村,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5户、139人。格拉姆因有心脏病、胃病,卧病在床,老伴早逝。女儿离了婚,两个孙女在校读书,家里只有女儿一个劳动力,被村里确定为贫困户。
说起以前的住房,扎西卓玛记忆犹新。50多平方的泥土破房,屋顶用塑料布遮、墙用报纸糊,整个房间黑洞洞的,每逢下雨、下雪,屋里就到处漏水。虽然是牧区,她家早年养的几头牦牛病死后,再也无力购买发展养殖。去年老房子也垮了,幸好有藏区新居建设补助的6万元,才建起漂亮的新房。
让格拉姆高兴的是,房子有了,女儿在村里的公益性岗位上班,每月有300元的收入,村里的集体经济也发展起来了。据村支部书记次乃泽批介绍,为了整村退出贫困,25户脱贫,在乡上的大力支持下,扎嘎拉扎联合党支部通过党支部主导、党员带头、村民参与的方式组织121户牧民自愿入股,建立了扎嘎家宴现代生态集体牧场股份经济合作社,下设种草、牧旅、大棚试种中藏药、利民超市等专合组织。采取“党支部+合作社+牧户”的管理经营模式,除去工资,合作社已有30多万元的收益,村固定资产有120多万元。
扎西卓玛拿出家里的脱贫明白卡,算了一下账,9个月公益性岗位2700元,村集体分红2108元,挖虫草挣了5000多元,草补、养老等惠民资金8010元,全年收入17818元,支出900元,家庭人均纯收入4229.50元,年底脱贫没有问题。
虽然格拉姆得的是慢性病,但她的“签约医生”——奔戈乡卫生院医生李春秀每个星期都要上门服务,用当地的藏药加西药进行调理,加之女儿是村医助理,学到了一些简单的医疗常识和护理。慢慢地,格拉姆能自己从床上爬起来到搀扶下床,再到下地行走。扎西卓玛激动地说:“妈妈现在精神好得很,还经常帮忙烧水、扫地,太阳好的时候还到村广场晒太阳,聊家常。”在新房装修完后,扎西卓玛专门在藏式客厅摆放了一幅习近平总书记画像,并用藏族最尊贵的礼物哈达围上,用格拉姆的话说:“全托总书记的福,让我们一家生活大变样,我走到哪都要说共产党,嘎珍切!”
奔戈乡乡长洛绒次称说:“格拉姆家是村里贫困户的一个缩影,村集体经济还将壮大,该村真正形成了‘支部引领、党员带头、户户参与、抱团发展、整体发力、共同致富’的新格局,扎嘎拉扎牧民艺术团已成立,在传承牧区锅庄文化的同时,还可为旅游沿线的帐篷旅游接待点等提供商业演出,增加集体经济收入,让村里的致富路越走越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