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文化 >> 康巴人文 >> 浏览文章

​唐卡流派的产生

甘孜日报    2018年06月15日

◎刘忠俊

唐卡是我国藏区特有的一种绘画形式,唐卡为藏语音译,意为“卷轴画”。它起源于公元七世纪松赞干布时期,一千三百年来在雪域高原上流传演变,成为集宗教艺术、风土人情和天文、地理、历史、医学为一体的庞大文化载体而影响深远。时至今日,唐卡以独特的文化魅力,盛行于藏区和内地,影响遍布全世界。

每一种文化现象的生长和发展,都不会是独立演化的结果,往往会从别的地区、民族的文化传统上寻找创新的灵感,融入到自己的文化血脉里。唐卡也是这样,除了在早期对印度、尼泊尔、以及中原美术的继承、吸收和融汇贯通外,在发展的过程中大量的学习和借鉴周边民族文化养分。外来的绘画材料、技法和理念,丰富了唐卡绘画的表现力,增强了艺术性。同时也避免唐卡绘画在上千年的发展变化中走向封闭、单一或停滞。其中,中原汉地丰富的绘画类型成为唐卡绘画重要的学习、借鉴对象,并由此触发了唐卡风格(画派)的发展和嬗变。为此,本文就从“流派的产生”和“风格特征”两方面来分析中原汉地绘画风格对唐卡后期发展的影响和遗存。

从绘画史来看,早期唐卡(公元七——十五世纪)表现为印度、汉、藏等多元文化在雪域高原的碰撞,发展出具有综合性质的绘画风格。如:克什米尔、印度波罗、夏鲁、尼泊尔、江孜、古格等风格;而在后期(公元十五世纪以后)佛教教派的兴衰影响了画坛潮流走向。

早期的佛教绘画从内部来看,都是棋盘格的布局,是来源于古印度石窟的设计图,而且越早期就越接近石窟的概念。在此基础上细分出波罗风格、尼泊尔“波哇”风格和克什米尔风格等细微差别。在对这些外来风格几百年墨守成规的绘制后,西藏唐卡画家渐渐不满足于对固定程式的传承,开始慢慢渴望寻找创新的审美体验。

而从外部来看,中原汉地的绘画和西藏唐卡也大大增加了融汇交流的可能性。明朝延续了元朝对西藏的权力控制。政治关系日益稳固,汉藏关系愈发融洽,文化交流也日渐繁盛。随着汉地罗汉画和青绿山水画的技法大量进入西藏。于是唐卡绘画从十五世纪开始逐渐弱化印度、尼泊尔的影响,主动学习、借鉴汉地的绘画艺术。这是一个巨大的美学冲击,它直接助攻了西藏唐卡本土化的进程。

西藏唐卡风格在这个时期的巨变,典型的是勉唐派的祖师们借助了汉地青绿山水的灵动,突破了石窟构图在画面上的桎梏。也由此拉开了唐卡绘画风格的大变革帷幕,形成了藏区唐卡画界“勉唐钦莫”[ 简称为:勉唐派]、“钦则钦莫”[简称为:钦孜派]和“噶玛嘎孜”[简称为:嘎孜派]三大画派。


  • 上一篇:红色记忆之红军在甘孜
  • 下一篇:满族窗花帐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