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文化 >> 康巴人文 >> 浏览文章

流不尽的长江水 道不完的汉藏情

甘孜日报    2018年07月27日

       ◎尧智康

        对于音乐,每个人审美标准不一,有的人喜欢流行音乐、有的人喜欢美声,有的人喜欢动感十足的,有的人喜欢旋律很慢的。共性却是都在培养自己的感性能力,体验人生幸福,享受生活美好。沿着川藏路西行,到达长江源头,一个藏语意叫佛珠之城的县城,听一曲琵琶长笛演奏的交响乐。

       一首歌,一次邂逅

      四川省甘孜州是康巴藏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是一个处处都能听到音乐、看到舞蹈的地方,在乡城县更能体会这句话的含义。国家一级作曲,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乡城籍人士阿金说,我的音乐创作来源于人民,来源于家乡父老乡亲唱的歌,他曾谱曲红遍全国的《毛主席派来的好门巴》《一个***女儿》等歌曲。

     “年轻的时候,村里人叫我山歌王子”。在乡城县青麦乡巴吾村,71岁的尼玛泽仁已满脸皱纹、牙齿掉光,依旧乐呵呵地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首歌是六十年代学会的,当时甘孜州文工团到乡城来送文艺,县上叫我也出个节目。那是我第一次听到汉歌,很好听,州文工团在乡城期间,一位汉族大哥还一句句教我。这首歌不光好听,意也不错,你看我们现在不愁吃、不愁穿,娃娃些上学不给钱,看病可以报销等等,我们能有现在的生活,全靠党的民族政策好。“邻里之间很团结,在乡城不管哪个村,哪家修房子,全村人都会来帮助打墙修房。”尼玛泽仁补充道。

      如今,乡城县每两三年都会举办一次红歌大赛,参演群体选曲频率最高的就是《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在农村这首歌家喻户晓。“共产党,辛劳为民族,共产党他一心救中国,他指给了人民解放的道路,他领导中国走向光明”尼玛泽仁深情地唱着,阳光照在他的脸上,满脸都是幸福。

      一封信,一段历史

   1936年,乡城县桑披岭寺纳瓜活佛收到云南中旬(今香格里拉市)松赞林寺松谋活佛一封信,他情不自禁地读出声来:红军于430日到了中甸,他们尊重僧人藏民,尊重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他们不偷不抢,买东西给钱……

     纳瓜与上层人士巧施计谋“赶走”伪县长,在红军途径乡城的7天日子里,乡城民众举全县之力支援红六军团北上,“当时百姓送给红军的东西在坝子里堆得像小山一样高。”县政协钟建国说,红军纪律严明,吃过百姓家的东西后都会付钱。不少群众悉心照料红军伤病员,留下许多难忘的故事,如水洼乡雨洼村多吉曲珍一家照料伤病员,全家5口不慎感染伤寒,4口人先后得病死去,惟一幸存的多吉曲珍对当时的细节记忆犹新,但她说无怨无悔,在心里,红军是最好的人。2009年,多吉曲珍已去世,如今她的后人在院坝里栽了许多格桑花,花开得很艳,那是共和国历史上的一段民族故事,是鲜艳的民族团结之花。

    1990年,乡城县正式决定将每年公历五月十五日定为“民族团结红军长征到乡纪念日”,以弘扬红军长征精神,鼓舞全县各族人民为实现现代化进行新的长征。

      一段情,一个心愿

     “欢迎你到乡城来哟,这里的风景美如画,这里的人们热情好客”如今,四川省沪州市第四批援藏干部华波也能哼着藏语唱起乡城县歌。

     “我想自己的专业知识能为藏区留下点什么,这是我来援藏的一个心愿。”初到高原,头疼、胸闷、流鼻血等高原反应让他备受煎熬,但更让他感到不安的是当地落后的农牧业状况。调研、指导、授课、联系产品销售渠道……每天工作十多小时是华波的常态,201610月发生牦牛病情时,他冲锋在处置第一线,近一个月没下火线。他手把手向农牧民传授操作技术,心贴心向藏族同事传授专业知识,他就像一粒种子,无论雪山还是田野,只要落地,就奋力扎根,向上生长。理塘县农牧局专程请他跨县过去授课,2017年春节期间牵线为藏区百姓联系牦牛肉藏猪肉等产品,农户增收30多万元。眼看两年的服务期要满了,华波心里很纠结。“想想父母妻儿,觉得很愧疚,虽然现在农牧业已走上正轨,但我已向上打了申请,想再留一届援藏,把事情做得更好。”

     “援藏干部都有一颗炽热的建设藏区的心,他们为民族团结、祖国发展作出了很多贡献。”县人才办主任刘中平说道。

      静静地遍洒雨露,质朴之中深藏伟岸力量。目前,乡城县正积极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民族团结不仅仅是那些惊天动地的事,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互相帮助,也是民族团结的体现。返回成都的时候,正 巧司机大哥在播放《一个***女儿》,藏族和汉族是一个***女儿,我们的妈妈叫中国……


  • 上一篇:我州大型美术采风活动圆满结束
  • 下一篇:甘孜州红色文化所凝聚的崇高革命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