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新闻 >> 社会民生 >> 浏览文章

甘孜人的足球情缘和世界杯记忆

甘孜日报    2018年07月27日

我州首届男子业余足球赛现场。

       ◎本网记者 兰色拉姆 肖宵 李娅妮

       ■大部分人关于足球的记忆,始于1978年。

       ■那一年,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在中国开启,对内改革、对外开放。

       ■那一年,刚刚从北京电视台更名而来的中央电视台,首次对国内转播了阿根廷世界杯。

       ■那一年,一代人通过耳闻目睹,接触到了“世界第一大运动”。

       甘孜人的足球梦

    2018614日,俄罗斯世界杯开赛,双流机场,康定老球迷马东即将搭乘前往莫斯科的航班,开启生平第一次世界杯现场观战之旅;

    2018年,甘孜州第一届成年男子业余足球比赛开赛;理塘县城内,世界海拔最高的标准化足球场正在加紧建设,高原“足球之城”雏形初现;

      康定北门体育场,球迷李强抱起一岁半的儿子,将一枚足球轻轻踢进场内。

    16岁的杨珊珊,来自康定市孔玉乡,“康巴雪豹女子足球队”球员,现在广元市读书,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国家二级运动员称号。

     “我是在康定市第三中学上的初中,刚上初一,就加入了女子足球队,那时候,我第一次接触足球。”杨珊珊说,从农村娃到国家二级运动员,“因为足球,我的生活发生了巨大改变。希望更多的甘孜青少年,能飞奔在绿茵球场,为甘孜足球的未来出一份力。”

     尚未成年的“杨姗姗们”正代表甘孜州在省内各地进行比赛,而两鬓斑白的“曾义亮们”则憧憬着甘孜足球的未来。

     近段时间,每逢周末,71岁的曾义亮都会到康定北门体育场看足球比赛:“看年轻人们满场跑,就想到自己当年踢脚球的那种乐趣。”

     他口中那充满年代感的“踢脚球”一词,始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在康定二完小就读之时, “我记得是从雅安转学来的几个娃娃带到我们踢脚球,后来学校举办了班级间的脚球比赛,我还参加了比赛。”

    “当时学校里的脚球,是从百货公司买的,球外头一条条牛皮筋缝制而成,没有气眼,和现在的足球比不得。”曾义亮儿时的球友启角,至今还清楚记得当时“踢角球”的场景:“小学脚球比赛,两排白杨树就是的球门,白杨树旁三合土的空地就是球场。”

     1971年,曾义亮在州农机厂参加工作,“空闲时,也会想到‘脚球’,但身边根本没有踢脚球的场所,就算学校通过了借场地踢球的申请,也没有脚球可以踢;那个年代,吃个饱饭都是难题,买‘脚球’就更天方夜谭了。”

    “很多训练基地都选在高海拔地区,甘孜州是天然的高原之地,康巴人身体素质又非常好,现在踢球的娃娃越来越多,说不定以后甘孜州要出几个世界脚球明星嘞!”68日傍晚,曾义亮在体育场看着年轻人们踢球时,发出感慨。

     正如他所期盼的,甘孜州“校园足球”呈现出蓬勃发展之势。在康定中学,一座11人制的标准足球场将于今年底落成;学校将于今年67月迎来“校园足球示范(特色)学校”相关部门专业的分级评估。

     迄今为止,全州先后已有25所中小学校加入到自查申报“校园足球示范(特色)学校”的行列。

    甘孜人的足球印记

     在一张泛黄的黑白照片中,留着发辫的“康巴汉子”身着长裤飞奔向旋转的皮球,几名外国人挡在木杆制成的足球门前,而开阔处连绵起伏的群山和山巅的积雪表明这场比赛发生地点就在青藏高原。

    “经过鉴定,这张照片拍摄于1910年左右,记录了藏族年轻人和外国人在巴塘县踢足球的场景。”州博物馆副馆长潘敏表示,照片拍摄者虽然无从考证,但这应该是足球运动在甘孜最早的“光影留痕”了。

      不曾料想,在上世纪初,土生土长的康巴汉子和漂洋过海的英美人,便在雏形初现的绿茵场上完成了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次交锋。

      然而,下一次在“绿茵场上”看到飞奔的甘孜身影,却要等到50年后了。

      改革开放,为足球运动带来了新的动力。到了上世纪80年代初,四川师范大学的一帮应届毕业投身支边援藏队伍,也将足球运动再一次引入这片土地。

    “1987年,我被分配到了康定中学担任高中部地理老师。彼时,康中校在周进东、黄刚、谢蒙金、张洪明等支边青年教师的带领下,相继成立了红、黄、蓝三个教职工队,前后不下50人参与,队员几乎是天天会踢球、周周有训练、月月有赛事,时不时就邀约康定民族师范专科学校、康定民族师范学校的师生较量一场。如遇当晚正好有自习课,老师们通常汗流浃背一身球服,就走进了课堂!”康定中学高级教师谢正武一边回忆,一边从柜中取出珍藏着的“康定中学第一届实和杯冠军奖杯”,历数着多年来的“辉煌战绩”。

     在刚挂牌不久的康定中学体卫艺办公室,“走马上任”月余的教师曹刚说到:“从八十年代中期至今,30多年坚持在全校师生中开展校园足球运动,在全州都可以说是率先之举,当然更是足球之风弥漫最久的学校之一。” 1992年,全州普及初等教育工作之初,康定中学的操场都还是煤屑铺就的碎石子训练场,但师生快乐踢球的传统已持续了十多年。

      改革开放初期,自从“康中”开足球风气之先后,康定城里的足球少年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

    1985年,一名康定县一中的乒乓球队队员,在老师指导下用脚颠着乒乓球热身。30多年后,他成为甘孜州实力最强业余足球队——康定联队的队长。

      现年45岁的吴江,对初中时踢球的情形还记忆犹新:“除了县一中操场,我喜欢到北门广场踢球。那时,体育场就是一片草地,旁边还有养猪的人户,但很多人还是在场上乐此不彼地围着橡胶球追逐,边上还有小娃娃些围观。”

      当时在旁边看吴江踢球的“小娃娃”,便包括李强。现年40岁的他,是甘孜州小有名气的主持人。从小对足球充满挚爱的他,所拥有的第一个黑白相间的真皮足球,却是和同伴们拾捡废铁凑钱买来的,“足球30元,相当于家长一个月工资的三分之一。”

      康定中学、北门广场留下了少年们踢球时挥洒下的汗水,回力鞋、橡胶球、“三道杠”运动服构建起甘孜足球的历史记忆。然而,镜头里的青春不老,时光却改变了少年们的容颜。

    2018512日,甘孜州首届成人男子业余足球赛揭幕战,一度因腰椎间盘突出告别球场的吴江,身着康定联队球服配戴队长袖标艰难踢满全场,李强则在旁边的临时演播室“意气风发”地解说了整场比赛。

而那场比赛进球最多的队员,是出生于1985年的彭杰。

    “我曾经就读于专业的足球学校,足球是80后许多男孩的梦想。”在彭杰的记忆中,钉鞋和足球服已是常见的球场装备,踢球虽然成为他儿时主要生活方式。

     彭杰的队友,“90后”的李杨,则认为踢球也是一种“减压方式”:“高二时,在学校绿茵草坪踢球,能够很好缓解学习压力。工作后,以球会友不仅能锻炼身体,还能培养出在工作生活中的许多能力。”

     从黑白照片到绿茵连绵,一个世纪过去,足球,一直在甘孜大地上飞旋!

     甘孜人的 世界杯记忆

   1978年,31岁的曾义亮在报纸上通过和朋友摆谈,以及翻看报纸,知道了还有“足球世界杯”这项全球赛事。

同一年,30岁的启角在家观看了世界杯比赛,他说:“那时,我家有台9英寸左右、凭票买来的黑白电视,看转播时,我们家聚集了很多亲朋好友,印象最深的就是中央电视台解说员宋世雄高亢的声音。”

那一年,甘孜有了第一批世界杯球迷,此后每隔四年,球迷的数量开始叠加,而人们看球的方式和地点,也不断发生着变化。

    1986年,作家达真还是西南民院的大学生。当年期末考试前那个炎热的6月,他和几百个同学一起在学校图书馆里,领略了足球的魅力。

     “图书馆有彩色电视,许多喜欢足球的同学都聚集在那里看比赛,实在太热了就直接用凉水浇头。”达真说,“墨西哥世界杯”是他印象最深刻的一次看球经历,也是最难忘的校园时光,“看电视都能感觉到那种万千球迷山呼海啸的激情,心情随着比赛进行跌宕起伏,达真记住了马拉多纳和荷兰队。”足球的魅力

       上世纪90年代,中国亿万球迷终于可以在电视机前收看体育赛事直播比赛,而在甘孜州,彩色电视机渐渐出现在家家户户的客厅中。黑白相间的世界杯,变得五彩缤纷!

     “1990年的意大利世界杯揭幕战,我一个人在家里看直播,喀麦隆队发角球以10战胜阿根廷队时,我一激动,凳子倒了,摔在地上痛得直叫。”作为改革开放后长大的第一代球迷,吴江便经历了世界杯从“黑白”到“彩色”的跨越,“我记得当时喀麦隆国家队球服是深绿色,阿根廷队卡尼吉亚有一头金黄色的头发,感觉自己就在场内看比赛。”

      较为年长的谢正武,则对聚众看球的日子充满怀想:“想当年,我们这些‘穷书生’聚在一起,追完了19861990直至2002的每一届世界杯。整个康定中学从只有一台安放在老办公楼的东芝电视,到每个教师乃至学生宿舍都有了彩电,那种二三十人热火朝天、卤肉啤酒齐飞的‘热血’场面,让人回味无穷!”

      凉水浇头、激动摔伤、熬夜看球……的确,无论从事什么职业,年轻的球迷都有为看世界杯做过一些“狂热”的事。而资深球迷李强,为世界杯所经历的“狂热”,则堪称疯狂。

    “当时乡上电压低,自己又没电视,我们自己接了两部调压器,在乡上转播台看了一场世界杯。”1998年,还在康定沙德乡工作的李强,竟然“自制”装备把转播机房变成了“比赛看台”。“后来,李强才知道,这样做的后果就是全乡当天晚上都只能收看这个频道。”

      而当年世界杯的主题曲《生命之杯》,也随着电视直播信号传遍全国大街小巷。“GoGoGoAle ale ale”,足球世界杯,携带着流行音乐,让年轻的球迷趋之若鹜。

    2002年,李强到康定县城从事教育工作,还曾专门组织学生在校观看中国国家队的比赛。正是这批看着“甲A联赛国字号”球员长大的“90后”,成为了互联网时代的第一批球迷。

     “2006年世界杯,就能用电脑看网络直播了,2010年和2014年的世界杯,很多同学都用手机看过网络直播。”今年27岁的李力,认为在网上看世界杯和对着电视看能获得完全不同的体验,“现在直播平台的互动功能很强,可以边看聊天,几百万球迷同时在线,仿佛就在现场。”

      其实,不管是面对九英寸的黑白电视,还是上百英寸的高清投影屏幕;不管是从坐在客厅的沙发上,还是随时随地通过移动设备观战,看球的方式一直在进化,但观看世界杯带给球迷的乐趣,是不变的。

      从黑白皮球到五彩缤纷,四十年跨越,足球,一直带给甘孜的人们欢笑、感动和希望。

  • 上一篇:成都市成华区:对口援藏全域全覆盖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