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文化 >> 康巴人文 >> 浏览文章

藏区·茶叶·古道

甘孜日报    2019年03月15日

        ◎张春文

        茶叶的种植和饮用发端于秦汉以前的长江流域,唐朝陆羽的《茶经》中就曾这样说道:“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齐有晏婴,汉有杨雄、司马相如……皆饮焉”。汉以后,饮茶之习逐渐普及到民间,后经漫长时间的发展,茶的种植、加工、品饮就形成了一种文化现象。不过,与藏族相比,汉地的茶文化不免多了些矫柔造作,多了些无病呻吟,尤其是当今,种种诸如茶艺茶道表演之类的现象,虽都冠以“文化”的帽子,却总给人伪饰和做秀的感觉。

       藏族人虽不大提及“茶文化”这个词,实事上却与茶的关系更为密切,对茶的嗜爱到了极致,对茶的理解淋漓尽致。茶作为一种饮品,已成为他们生活的组成部分。作为一种符号已深深地根植于他们精神的领地。云南迪庆康巴藏人的民谣里就这样唱茶:“加嚓热!加霞热!加梭热!”翻译成汉语就是:“茶是血!茶是肉!茶是生命!”不仅民谣诗歌中唱茶,戏剧中也演茶,故事中也说茶,神龛上也供茶,整个藏民族文化中都弥漫着茶的芳香。

       在藏区,茶叶“等于米盐,不可一日无以”,藏民们“一日无茶则滞,三是无茶则病”,因为“腥肉之食,非茶不消,青稞之热,非茶不解”,所以藏民族男女老少都爱茶嗜茶,成年男子每天早中晚必须饮三次茶,有的老人嗜茶成性,睡觉前也要饮三两碗茶。他们把茶看的很重要很神圣,以其养身,以其待客,以其为敬神的贡品,以其为财富的标志,以其为吉祥的圣物。

      藏族饮茶方式多样,尤其是康巴藏区,因与汉地接近,饮茶习俗深受影响,除饮酥油茶、奶茶、牛头骨茶、糌粑茶外,也有些饮用方法的原理与汉族相同,如开水泡茶,或将茶捣碎冲泡,或将茶叶煮后滤去茶渣等。当然,藏区最普遍的还是以酥油与茶叶混合熬制的酥油茶,这是把食与饮统一起来的一种饮茶方法。做酥油茶选用的大茶是发酵后紧压成块的茶叶,有红茶、黑茶两种,从中医角度讲属温性,深受全藏区喜爱。

      藏族饮茶不仅有礼仪讲究,茶具也很讲究,煮茶器具有土陶罐、铜锅、铁锅之分,喝茶器具有木碗、银碗、瓷碗之分。土司头人和一些大户人家的茶具就更讲究,茶壶、茶桶、茶碗、茶盒上都有用金银、象牙、宝石镶嵌的吉祥图案。藏民的茶碗各用各的,一家之中也互不换用。无论贫富贵贱,远出时茶碗随身携带,旧时西藏王朝的大臣们上朝时,怀里也揣着一个只属于他自己的茶碗。

      藏区饮茶的历史比汉族晚,大约从唐代开始。之前,他们平衡酥油、牛肉、糌粑等高蛋白高热量的食物结构,靠的是尔吉德加草、莴色叶子、马板树叶和山海棠叶等野生植物根叶熬汤喝。这些植物据说是莲花生大士为利益民众,尝遍百草后选定的,因而有“莲花宝茶”的美誉。自从茶叶从汉地传入藏区后,其有助消化、去油腻、清热解毒、醒脑提神的功效被认可,很快成为肉食乳饮的藏民族的生活必须品。但最初只能是王公贵族才能得到茶叶,继而土司头人、富商也开始饮茶,再后就普及到了民间,形成全民族饮茶成风、嗜茶成性的局面,于是,茶叶就成了全民族饮食结构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然而,茶叶产自遥远的东方汉地,藏区不产茶,只能去购买,这就促使了以汉地茶叶和藏地土特产为主要内容的贸易活动的兴起。随着藏区茶叶需求量的增大,贸易规模迅速发展。但由于路途遥远,运输极为困难,商队驮着茶叶行程数千里到达西藏后,包装茶叶的牛皮都会被驮架磨破,所以,运到藏区的茶叶就极为昂贵。资料显示,唐代晚期在西藏仅用几斤茶叶就可换一头牦牛,甚至换一匹马,一两黄金也不过买数斤茶叶而已。即使在康巴地区(今四川甘孜州及周边地区),虽紧挨着产茶地雅安,但康北色达、石渠、德格、江达等县到康南的康定也有千余里之遥,所以运输到康北的茶叶一斤也可换取十来斤酥油或羊毛。这种高利润的生意刺激了商人的积极性,也使一些专为商贾运输货物的赶马组织的出现,贸易也越加活跃。


  • 上一篇:巴塘县康宁寺古柏
  • 下一篇:德格雕版《甘珠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