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报 2019年04月25日
◎李艳霞
“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天子耕地,臣赶牛,皇娘来送饭,当朝大臣把种丢。春耕夏耘率天下,五谷丰登太平秋。”这古老的民间谚语,勾勒出黄旧的“龙头节”写意。 农历二月二,是我国农村的一个传统节日,俗称“龙头节”。
“龙头节”最早见于三皇之首伏羲氏时期。伏羲氏“重农桑,务耕田”,每年二月二这天,“皇娘送饭,御驾亲耕”,自理一亩三分地。后来皇帝、唐尧、虞舜、夏禹纷纷效法先王。到周武王,不仅沿袭了这一传统做法,而且还当作一项重要的国策来实行。每年农历二月初二,举行重大仪式,让文武百官都亲耕一亩三分地,这便是“龙头节”的历史传说。
透过传说,映射出民以食为天,为民生立命的君王典范。这正符合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执政纲要。
“龙头节”沿袭下来以后,仅在民间引起重视,还演绎出许许多多的民风民俗。比如:二月二起床前先念“:“二月二,龙抬头,龙不抬头我抬头。”起床后还要打着灯笼照房梁,边照边念:“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蚣无处藏。”有的地方妇女不动针线,怕伤了龙的眼睛;有的地方停止洗衣服,怕伤了龙皮等等。这种“天上人间,融为一体”的民间故事,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从另一个角度,也反映出古代农业受天气制约的现实,以及农民渴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愿景。
古往今来,“龙头节”大有讲究,其习俗不胜枚举。民间认为,龙是吉祥物,主管天上云雨,宰大地四时, “二月二”则是龙欲升天的日子。此时,正值惊蛰节气,中国许多地方已进入雨季,这珍贵的雨水,被古人认定是“龙”的功劳。所以,二月二这天,人们祈求苍龙为人间降雨,赐福送吉祥。古代,不少地方又将二月二视为土地神的生日,所以祭祀活动便名目繁多。有爆米花、面旗子、驴打滚、炸油糕、食猎头肉等习俗。在 北方,二月二这天有理发的习惯,称为“剃龙头”。据说,在这一天理发能够带来一年的好运。但透过旧时人们的生活习惯,选择“二月二”理发,是因为农民们只有在正月时才能得以轻松,而过了二月二,农民们又要忙着春播,于是赶紧剃头理发。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在“二月二”理发的传统风俗。
在二月二这天不但要理发,吃猪头肉,大人还要给小孩子用各色布条和高粱秆逢制一个龙尾,拴在衣服上,寓意孩子象小龙一样健康成长。
但翻阅《说文解字》,对于“龙”有 “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的记载,实际是说明东方苍龙星象的变化!
古代天文学家把天空里的恒星划分成“三垣”、“四象”七大星区。在“三垣”外围分布着“四象”:“东苍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 其实,龙头节是与古代天象有关。
古时,人们观察到苍龙星宿,发现春天自东方夜空升起,秋天自西方落下,其出没周期和方位正与一年之中的农时周期相一致。春天农耕开始,苍龙星宿在东方夜空开始上升,露出明亮的龙首。这一发现,让“龙头节”的传说和传统民俗被科学统领了地位。
虽然,传统的“龙头节”风俗,已经渐行渐远,但是,二月二这个重要的日子,仍然是今天人们心中幸福的憧憬和寄托。因为,被视作东方巨龙的中华民族,正乘着“一带一路”浩荡长风,引颈高歌,让亿万中国人仰望苍龙定乾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