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报 2020年06月12日
◎谢真元
原始部族的歌、舞、口头文学、祭神仪式等,为藏戏奠定了数千年深厚、坚实的基础,提供了可供藏戏破土萌芽的优质的肥沃艺术土壤。
1、原始民间歌舞。
藏区自古就是歌舞的海洋。藏区的“歌舞”不仅仅是舞台表演的概念,而是全民性的爱好和娱乐。藏族地区无论城市、乡村,也无论农区、牧场,到处都有歌舞。藏族人民无论男女老少,会说话走路就会唱歌跳舞。可以说,藏区“家家有舞,人人能跳”。俗称,“没有歌声的人犹如一条牦牛,不会跳舞的人就像一根木头”。据《拉达克王统世系》载,早在公元前2世纪藏王德晓勒时代,歌舞便十分盛行。到了公元7世纪,民间歌舞百戏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藏族早期民间歌舞百戏中已经开始有包孕着戏剧因子的艺术形式。据《西藏王统记》载,松赞干布颁发《十善法典》时举行的庆祝会上,“令戴面具,歌舞跳跃,或饰嫠牛,或狮或虎,鼓舞曼舞,依次献技。奏大天鼓,弹奏琵琶,还击饶钹,管弦诸乐……如意美妙,十六少女,装饰巧丽,持诸鲜花,酣歌曼舞,尽情欢娱”。[ 索南坚赞著、刘立千译注《西藏王统记》48页,民族出版社2000年版。] 此记载说明,在7世纪松赞干布颁布《十善法典》的庆祝会上,就有人戴着狮、虎、牛等面具跳舞,具有了装扮性的戏剧质素。
(1)藏族民歌
早在西藏文字出现以前,民歌已经在藏区广泛流传。在敦煌石窟藏文遗书《达布聂赛传略》中,记有6世纪时的民歌,这是至今能看到的西藏最早的民歌。书中有这样一段有趣的记载:苏比部落首领赤帮松昏庸残暴,大臣韦·义策和娘·曾古决心离开他,归顺于雅隆部落首领达日聂赛,即松赞干布的祖父。他们二人结伴而行,娘·曾古对韦·义策倾诉肺腑之言,唱到:滔滔呢河彼岸/雅隆呢河那边/有一呢人之主/实乃呢神之子。
义策联络了他的舅父农氏,三人白天藏匿在密林深处,晚上潜入雅隆部落钦哇宫堡,与达布聂赛共立盟誓,密谋里应外合之策。此事被当地百姓察觉,作歌唱道:人好呢马也强/白日呢林中藏/夜间呢入钦宫/敌人呢亦友朋?
这是具有政治色彩的民歌。大量的民歌则是对青藏高原美丽自然风光的歌颂赞美。比如:啊!野鸭呢色黄碧/点缀呢翠湖绿/哈罗呢花丛生/装饰呢绿草坪/龙胆呢花灿灿/清香呢把体健/美丽呢耀眼明/清香呢扑鼻浓。
又如,歌咏湖光水色的民歌:玉湖呢那地方/玉树呢柳枝上/翠鸟你嬉且唱/鸣声呢九回啭/闻此呢心舒畅。[以上民歌引自《藏族文学史》第43、44、53页,中央民族学院《藏族文学史》编写组编著,四川民族出版社1985年版。]
(2)阿卓鼓舞与热巴舞
在桑结嘉措医著《亚色》中记载,桑耶寺落成典礼时,臣民们进行“阿卓”(藏族古鼓舞)、“鲁”(歌唱)、“鲜”(类似哑剧的舞蹈)等娱乐活动。至今在桑耶寺壁画还可看到反映该寺落成开光典礼上的欢庆活动。乃东县哈鲁岗村至今还保留着“阿卓”这种古老的大型鼓舞队组织,其领舞师的面具与早期藏戏的白山羊皮面具大致一样,戴面具者的名称也同样叫作“阿若娃”。阿卓鼓舞的结构由开场舞蹈“萨江萨短”、正式节目(或称正戏)和“扎西”(吉祥收尾)三段构成,这种结构形式与藏戏几乎完全一至。在桑耶寺主殿不远处,有赤松德赞为给他生了3个王子的后妃次央萨梅朵珍建造的神殿康松桑岗林。在这座神殿的壁画中,有桑耶寺落成庆典的热烈场面。其中,有多种阿卓鼓舞队、谐钦歌舞队、宗教仪仗队和白面具戏的表演画面。同样内容、形式和场面的壁画,在桑耶寺正殿大门内右侧墙上亦有一处。就是这幅圆形壁画的庆典场面里,总共有8个鼓舞队。其中,有3个队由7个鼓手和2个领舞组成,有2个队由6个鼓手和2个领舞组成,有2个队由3个鼓手和2个领舞组成,有1个队由4个鼓手和1个领舞组成。领舞都戴着与藏戏相同的白山羊皮面具,手拿相同的彩箭,亦与后来白面具藏戏中的人物装扮基本相同。
西藏有一种综合程度较高的古老歌舞艺术热巴,与藏戏也有密切关系。热巴舞是藏区古老的民间歌舞艺术,据颇有声望的察雅第四代热巴艺师桑登曲培说,热巴舞早在原始部落时期就有了,舞者手持红色的牦牛尾巴,这是部落图腾的象征,是一种信仰崇拜的偶像。
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