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婷婷感受着故乡土地的芬芳
曾婷婷在泸定农村
憧憬明天的曾婷婷
曾婷婷寄语:
希望家乡人多元、包容、开放的性格之中,再加入一种叫分享、交流、学习的气质,将会更加迷人,将会拥有更美好的未来。
年少时,她便渴望走进北大,聆听中国最高学府的声音,秉承一份高尚的情怀,激励自己去奋进去追寻;如今,她走进一家顶级跨国医药公司,期望通过努力,成为一座桥梁,引进国际上先进的药剂监测技术,惠及更多的人。
从少女到初为人妇,时间变了,空间也在转换,但不变的是自己追寻梦想的脚步。她叫曾婷婷,生于甘孜州泸定县,毕业于康定中学。
得知采访曾婷婷,记者满是疑惑:根据自己亲身经历和感受,一个年纪轻轻的姑娘,一个典型的中国校园模式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人,怎样在读书等于考试,读书等于谋生的现实中,滋生了梦想的胚芽?她又是在怎样的情况下,继续选择坚持梦想。
一
雾霾,高房价,蜗居,赶路,谋生,当这些词汇与不知疲倦的人流、匆忙的脚步和神情联系在一起,北京突然有些寒冷起来,你几乎可以肯定,要在这里迈开追梦的步子,仅有一张文凭,一种对梦想的冲动,还远远不够。
在北京,在前门地铁站入口处,记者看到了那个一直在追梦的人,她走出人流,面容有些疲倦,却在第一时间送上了微笑。
令记者没有想到的是,采访刚刚开始,曾婷婷便向记者谈起了康定,那个距离北京万里之遥的小城。尽管曾婷婷在康定仅仅呆了三年时间,而且那三年的时光主要在康定中学的校园中度过。但谈到康定,曾婷婷的语气中流露着美好的眷恋之情。
“我忘不了在康定读书的日子。”曾婷婷在条理清晰、近乎娓娓道来的语速中,讲述自己在康定的经历和故事。康定成为了她从小学、中学、大学、工作、结婚,这一份几乎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履历上一个独特而又悦耳的音符。
曾婷婷说,是康定让自己成长,学会了包容,这种包容让自己具备了一种能力,仿佛向着土层深处衍生的根须,绵绵吸收着不绝的水分。
初三毕业,曾婷婷以优异的成绩被康定中学录取,怀揣着大学梦,曾婷婷坐在康定中学的教室里聆听老师们精彩的讲课,希望像透亮的阳光,拂过窗棂,照进一颗年轻又充满想象的心灵。就读康中的日子,从高一到高三,曾婷婷的成绩数一数二,考进理想中的大学几乎只是一个与时间有关的命题。
但在光鲜亮丽的成绩背后,曾婷婷有着“尖子生”的通病:内向,封闭,敏感,不善交际。曾婷婷说,这种性格是在长期的学校生活中养成的,为了能在考试这千军万马的独木桥上杀出一条血路,为了在同龄人中脱颖而出,必须放弃很多属于少年生活的快乐。
在走进康定读书之前,在充满竞争压力的环境里,曾婷婷一直将同龄人中的佼佼者视为自己的“对手”,她说,这些“对手”给了自己动力,但视别人为对手的心态,也让自己和许多同龄人变得有戒心,彼此之间少了真诚的交流,为了在学习上相互赶超,大家也很少相互借阅有益的辅导资料、学习和交流。
原本坦率、单纯的少年时光失去了光彩。
与此同时,“尖子生”的头衔也是一把双刃剑,因为封闭和戒心,三年的初中生活,曾婷婷鲜有交心的朋友。但随着曾婷婷就读康中,在康定生活,这种状况渐渐发生改变。
刚进康中,曾婷婷要面对人生地不熟的尴尬,同时,曾婷婷还要面对来自不同民族的同学,面对不同的语言、生活习惯、风俗和思考问题的方式,在融合了藏、汉、彝、回、蒙古等民族的班集体里,在最初的日子里,内向的曾婷婷感受到的孤独比溜溜的月光还要清冷。
然而,一位名叫李保皓的藏族女生,向曾婷婷送来了友情的温暖。这份温暖从一本书的借阅开始。曾婷婷说自己早已忘记了,当初是怎样羞怯地向对方提出借阅一本与数学有关的资料时的情景。满心渴望能读到那本在自己看来不可多得的资料的曾婷婷早已习惯了将别人视为对手,她很担心自己会遭到拒绝。然而,所有的忐忑和担心,都融化在了这位名叫李保皓的藏族女孩的笑容里,伴随着面颊上的高原红质朴地绽放,曾婷婷不仅借阅到了这本数学复习资料,还额外地得到了李保郜所拥有的其它书籍的借阅权。此后,两人互相借阅书籍,相互鼓励,无话不谈,友情像姹紫嫣红的杜鹃,点染着那个相互追梦的季节。
二
友情一旦普照心灵,它带来的温暖便让人永远难忘。
在康定,第一次离开家、离开父母生活的曾婷婷第一次在陌生的环境中度过了自己的生日。为她庆生的是自己尚不熟悉的“陌生人”,那些和自己尚无交往的同学。
曾婷婷记得,一个叫陈政伟的康定男生主持了那场简单的生日庆祝会,曾婷婷无意中提及的出生日期被同学们记住了。在那次生日庆祝会上,曾婷婷得到了一份礼物:一个玩具兔子。至今,这个兔子仍然被曾婷婷作为最珍贵的礼物收藏着。
“在我的观念中,只有亲人和很要好的朋友才会在一起过生日。”曾婷婷说,尽管班上的同学来自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思考和行为方式,但与他们在一起,自己感受到了同学们主动表达的善意;从同学们的爽朗的笑声中,曾婷婷也体会到与人分享所带来的快乐。
这些快乐改变了曾婷婷,她更主动和同学们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帮助同学提高学习成绩。而这种改变也让曾婷婷的学习变得越来越好,性格越来越开朗自信。三年的康定求学生活,同学们点点滴滴的善意、热情和开朗,让曾婷婷明白包容别人,才有真正意义上的交流,才能打开自己,自己才能成长。
从此,她开始相信,人生中的一切相遇都将是美好的开始,一个人没有理由去疏远这一切。
当曾婷婷顺利走进北京大学求学的时候,康定再次送来了感动。作为甘孜州历史上为数不多,通过正式录取的方式走进北京大学的一名学子,在刚刚走进北大校园的时候,曾婷婷收到了州委、州政府送来的鲜花和慰问,也收到了同学、老师和很多陌生人的祝福与鼓励。在高考状元扎堆的北大校园,在对高考状元已经有些审美疲劳般冷漠的环境之中,曾婷婷感到了一阵别样的温暖,同时曾婷婷也感受到,在自己就读北大的背后,有着一份沉甸甸的期望。“读书求学从来都不是一个人的事。”回忆那如鲜花般盛开的时光,曾婷婷说,自己领悟到了最重要的东西。
如今,曾婷婷加入赛诺菲这个国际化的医药公司还不到三年的时间,已能独自拿到药物测试的研究项目,开始按照自己的想法完成梦想中的事业。同时,尚是新人的曾婷婷已经开始带着另一些新人,与来自不同国家的同事一起合作,共同完成研发项目。
曾婷婷说,自己所以能如此迅速地成长,得益于在康定就学时养成的开放、包容的心态。在曾婷婷所在的公司里,有来自日本的同事,也有来自美国、法国等国家的同事。与这些来自不同国家的同事一起共事,需要克服语言、思维、生活习惯、工作方式上的种种差异。
但对曾婷婷而言,在不同民族构成的多元的环境中工作、生活早已不是一件陌生的事,她把自己在康定求学期间,从友情中理解到的包容、开放、善意,完完全全融入在了自己的言行之中。曾婷婷发现自己很快融入了这家排名世界前五位的跨国医药公司。
当关于康定的话题告一段落的时候,曾婷婷不无感慨地说,自己当初选择留在北京,选择走进这家跨国公司,或许与当年在康中就学时,曾经在那种多元共融的环境里生活有很大的关系。
曾婷婷认为包容、开放、主动表达善意的性格给了自己很大的自信心,让自己在开放多元的北京,在一家跨国公司成长得更快,学到的也更多。而追根溯源,最初这种成长的感觉来自康定,来自情歌故乡美好的三年时光。
目前,在赛诺菲这家跨国医药公司,曾婷婷和来自不同国家的同事合作,制定药物检验的项目,以数据的形式测试一种新药在人体上引起的反应,以科学的论证表明该药是否会对人体产生副作用,以此来保证药物真正发挥对人体的益处。
三
如果说,多元、包容、开放的康巴文化赋予了曾婷婷行走和吸收的力量,传统汉文化中的天下观念,以苍生福祉为己任的价值观念,则给予了曾婷婷另一种情怀。
曾婷婷告诉记者,她选择留在北京,选择在一家跨国公司工作,还有着另外的原因。“希望国际上有更多的人与中国分享先进的药物研发经验,我们国家的药物试验在某些方面还不够好,不够严谨。”
曾婷婷说,总有一些人要成为桥梁,而不是变成一堵墙。她希望自己是人们所需要的“桥梁”。
在曾婷婷看来,自己要实现这个梦想,唯有留在像北京这样与国际接轨的城市。在谈到自己何以会萌生如此宏大的梦想的时候,她说,人在北京,面对那些古老的历史文化遗迹,触摸到伤痕累累的过去,会油然而生一种忧患意识。她告诉记者,从记事起,历史专业毕业的父亲对自己人生价值的取向有着极大的影响。
曾婷婷的父亲叫曾清文,毕业于四川师范学院历史系,曾经担任过泸定中学、康定中学的校长,长期从事历史教学。在曾婷婷的记忆里,因为父亲的缘故,家中有很多历史方面的藏书,通过这些书,曾婷婷接触到了一个迥然不同的世界。
一本本历史人物的传记,让年幼的曾婷婷爱不释手,她尤其喜欢读民族英雄的故事,佩服那些为人类、为世界贡献出了一切的人。当家人坐在一起,聊天的时候,曾婷婷的父亲也常常和她谈起风云变幻又丰富多彩的历史故事。曾婷婷记得,每每谈到五四运动的时候,父亲都会很激动。
曾婷婷说,父亲似乎对这段历史特别有感触。而在现实生活中,曾清文以校长的身份践行自己的梦想。“父亲一直希望康区的学校能够发展起来,在教学水平上赶上内地的学校,他希望康区的学生都能享受到好的教育。”在曾婷婷的眼里,父亲一直以自己希望的方式做事,尽管也遇到了不少阻力,但从没放弃过。
“不被周围同化,不随波逐流。”思及父亲对自己的影响,曾婷婷如此总结。曾婷婷从历史人物的传记和父亲的言行之中,感受到了一种力量,她意识到一个人活着从来不是为了自己,她希望自己也拥有这样的力量,去寻找和实现自己的梦想。
曾清文经常到内地高校、中学参加学习和交流,他告诉曾婷婷要寻梦就要走出去,走进大学校园。而父亲一次次对大学、对大学图书馆绘声绘色地讲述,令曾婷婷无比向往,曾清文反反复复提及的学校是北大,在诱人的讲述中,曾婷婷的父亲始终流露着对北大的向往,对自己未能在其中读书、求学的遗憾。
父亲对北大的情感“遗传”给了女儿,曾婷婷告诉自己,如果不能考上北大,不能考上这所全中国最高学府,便是自己一生的憾事。以至当年拿到高考分数的时候,她早已做好了去不了北京的准备:如果达不到北大的录取线,便再复读一年,力争下一次考上。
命运女神最终眷顾了这个倔强、执着的女孩子,曾婷婷考上了北大,走进了她梦寐以求的北大校园。在北大,兼容并包的学风,师长们关心天下的情怀,陶冶着曾婷婷,她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读书不仅仅是为了养家糊口,读书是为了养成一种能力,承担一份责任。
北大毕业后,曾婷婷毅然选择了留下,在竞争更为激烈的跨国公司工作。她希望有一天,通过很多人的努力,中国的药剂监测技术能走在世界的前列,给更多人安全用药带来保障。
曾婷婷描述的梦想让人感动,但更打动记者的是构成曾婷婷性格中的文化基因,那是一种混杂合成的“血液”,它开放、自由,洗去了狭隘的杂质,当这样的“血液”与传统汉文化那胸怀天下的人格合为一处时,那将成就怎样开阔的生命,孕育怎样的人格。
想到此,记者有些激动了:也许,这就是康巴人,或者康巴文化一定要走出去的一个理由。
在采访即将结束的时候,记者希望曾婷婷以一个走出康巴的康巴人的视野,回望康巴,对故乡说上几句。曾婷婷有些羞怯地顿了顿,她希望家乡人多元、包容、开放的性格之中,再加入一种叫分享、交流、学习的气质,将会更加迷人,将会拥有更美好的未来。
听着曾婷婷的肺腑之言,记者想到了未来。
或许,曾婷婷将永远是北京一个普普通通的赶路人,但这并不妨碍她拥有开阔的眼光和胸怀,走出仅仅为了糊口的想法,去实现自己那宏大而又脚踏实地的梦想。
也许,不一定是曾婷婷,某一天,另一个叫张婷婷或李婷婷的女子,她们会备受关注,她们言行和成就会让全世界都感到惊讶。她们会像曾婷婷一样,向更多的人讲诉自己的故事,向更多的人讲述与康巴这片土地有关的故事。(记者 唐闯/ 文 曾婷婷/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