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文化 >> 康巴人文 >> 浏览文章

西藏题材绘画

甘孜日报    2020年07月31日

《初踏黄金路》油印套色木刻1963李焕民。

春到西藏。

   ◎刘忠俊

   “西藏题材绘画”主要是指内地画家从外部来关照西藏、表现西藏的绘画作品。西藏题材绘画经历了几个不同的历史时期:20世纪40年代,是内地画家初涉藏地采风,并在作品里反映青藏高原的风土人情,让观众去想象西藏民族的生活状态。而在50-60年代的西藏题材绘画作品里,承载的是西藏的社会巨变,以及当时西藏人的时代风貌。从80年代开始的“西藏热”聚焦于藏人对自然的尊重和敬畏,以及对“和谐共存”精神的赞扬等等。

   一、西藏题材绘画的缘起

   20世纪中期,抗日战争爆发。战争促使中国开始了“西进运动”,即内地的政治、经济、文化向西南转移,重庆成为当时中国政府的“陪都”。为预防战争事态持续恶化,中国希望拓展更大的战略纵深,争取更多的生存空间,于是“经略西部”成为共识。而就在这个时代的大背景下,许多科研工作者、摄影师和文人艺术家纷纷走进各个藏区,用自己的画笔、摄影机来记录西藏。这里面包括摄影师庄学本、孙明经,画家有吴作人、叶浅予、张大千、孙宗慰、韩乐然等人,这些曾以青春的冲动经受荒原的洗礼的艺术家,留给我们关于西部藏区最早的影像,也由此成为西藏题材美术的缘起。

   吴作人先生在1943年、1944年进行了两次青康藏区采风之行,藏区独特的自然风光与民族风情触发了他的创作激情,他通过画笔为中国现代美术史留下了最早的藏区人文形象,并在西康省[ 西康省,中国旧省名,设置于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简称康,省会雅安。为延续清制所设的22省之一,省东界四川,南界云南、印度,西界西藏,北界青海。“康”为“藏区三部”之一,位于西部,故省名为西康。

   西康省是内地进入西藏的要道,有重要的军事和战略意义。所辖地主要为现在的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雅安市、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西藏东部昌都市等,基本相当于藏文化中的康区,多数地区是以藏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地。民歌《康定情歌》说的就是这一地区。

   1955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决议撤销西康省,原西康省所属区分别并入四川省和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今西藏自治区),金沙江以东并入四川省,金沙江以西的昌都地区并入西藏(文字来源于百度百科)。省会康定举办了“吴作人个人画展”。而这两次藏区之行也促成了他画风的巨大转变。他的艺术创作不只是关注表面的藏民族服饰和绚烂的色彩,到了后期,吴作人先生甚至放弃了油画,常用水墨来绘制牦牛。他有独到的用笔和极强的水墨控制能力,以此发掘出藏人雄浑质朴的气质与青藏高原的苍莽气魄。

   抗战胜利后,叶浅予接受时任西康省主席刘文辉的邀请到康巴藏区采风。叶浅予在西康采风三个月,创作了大量的中国画作品,并写有自作插图的《打箭炉日记》[ 打箭炉,康定旧称。]。回到成都,叶浅予举办了一次西康采风作品展,而正是这次画展把张大千先生又吸引到了康区。1947年,张大千进入康巴藏区采风一个多月。在康期间,张大千创作了许多的康藏人物和山水画。后在成都举办“张大千康巴西游纪行画展”,并在在上海出版有《西康游屐》画册。

   二、西藏题材绘画的兴盛

   从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随着西藏和平解放以及民主改革的进程,许多内地画家,诸如:董希文、黄胄、吴冠中、李焕民、牛文、潘世勋、方增先等纷纷进入西藏,创作了大量的绘画作品,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西藏题材绘画创作的高潮时期。在题材选择上,画家们着重选择和平解放后,青藏高原上发生的巨变,特别是藏区的生产建设、民主改革和修建川藏、青藏公路等。董希文创作了油画作品《春到西藏》、潘世勋创作了《我们走在大路上》、李焕民创作了《初踏黄金路》……“这些画家们作为西藏解放和民主改革的亲历者与见证人,他们用饱蘸激情的画笔描绘了新西藏的社会变化,表现了藏族人民对于新生活的积极参与和对于新的社会制度的满怀信心。”[该段文字引用自2009年四川美术出版社出版《灵感高原》画集中《中国藏族美术与藏族题材美术概述》一文,作者尚辉。]

   版画家李焕民曾说:“在水乳交融的生活中,藏族人民以朴实、友好、慈爱,哺育了一代代美术工作者。”与40年代进藏的前辈大师所不同的是,这批新中国的画家进藏后不再以画者的角度来欣赏西藏,而是与藏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深刻地体会藏民的生活和精神世界。他们走进西藏,就是一次次以平等、学习、尊敬的态度和藏族同胞一起生活、一起唱歌跳舞,所以他们对西藏人民的感情充满真挚。当然,这也是一个漫长且辛苦的过程。但正是这个艰辛过程,使得他们的作品更加真实和接地气,他们把民族精神、民族团结、积极向上的时代魂魄留在他们的作品里,也成为他们艺术生涯的经典之作。

  • 上一篇:粥中品荷
  • 下一篇:我们的康定情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