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文化 >> 康巴人文 >> 浏览文章

“大话”清明

《甘孜日报》    2014年04月08日

 
   “又是一年春草绿,又是一年清明时。”清明节既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更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清明包含两层意思:一指节气,二指节日。在我国二十四节气中,由节气俗演为节日的只有清明。博古可以通今,让我们穿越历史,且说古往今来的清明节。  
   据考证,清明最早源于“清明风”。早在春秋时《国语》中载:“一年中共有‘八风’,其中‘清明风’属巽,即阳气上升,万物齐巽。”至汉代时,刘安《淮南子》云:“春分后加十五日,则清明风至。” 另一说,清明,表示天清地明的意思。史载,商朝末年,纣王乱国,周武王起兵伐纣,牧野一战,大败商师,平治天下。为此,周朝在制定历律,确定二十四节气时,将“三月节”命名为“清明”,标志天地清朗明净,既明气候,又扬政绩。另相传,大禹治水后,人们也曾用“清明”之语庆贺水患已除,天下太平。
   宋代陈元靓的《岁时广记》中说:“清明者,谓物生清净明洁”。《岁时百问》书中也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可见,清明节是由它所处的时令,在气温、光照、降雨各方面俱佳而得名。清明时节,风和日丽,莺飞草长,柳绿桃红,改变冬季寒冷枯黄景象,大地一片清净明洁。
   清明扫墓的习俗,自古相沿,早在西周时已有祭墓之俗。到了唐代,清明扫墓之风更盛。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苏轼的名篇《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这首词语言纯用白描,自然真切,毫无斧凿之痕,用词凝炼深沉,音响凄厉。全词句句有声,催人泪下。
   写哀思逝者悲痛心情的,似乎要数宋代诗人高菊涧《清明》一诗最为著名,诗云:“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血泪染成红杜鹃。”虽然柳暗花明,景色旖旎,但已逝的亲人却享受不到这大好春光了,怎不令人痛断肝肠?
    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久而久之,“清明”“寒食”往往并提,甚至合二为一。《旧唐书·德宗本记》记载唐宪宗元和元年(公元806年)下诏令京师官员,在清明节三天不生火做饭扫墓,在京城以内者可于假日中扫墓,在外州府县者也可奏请拜墓。扫墓、祭奠昭示着血脉的继承,使祖先与后代之间有了联系,让年轻一代知道敬老尊贤、慎终追远。
   清明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打马球、荡秋千、蹴鞠、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的习俗。文人“踏青寻春”的风气极其盛行。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在永和九年(公元353年)清明节,偕好友谢安、孙绰等名士到达会稽山阴之兰亭,临溪流相互祝福修禊时,就地曲水流觞,轮流饮酒赋诗,尽享踏青之乐。闻名于世的《兰亭集序》,就是王羲之即席一挥而就的杰作。“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也为后人留下了描写清明节的著名诗句:“南国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当然,最著名的当推唐代大诗人杜牧的《清明》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宋朝著名画家张择端的传世名画《清明上河图》,极其生动地描绘了宋代清明时节,人们踏青郊游,市集买卖的热闹情景,其中绘有数顶自郊外扫墓归来的轿子,上面插满了杨柳枝,可见宋代此风俗之盛。清明时,人们不仅在门前插柳枝,而且还在头上戴柳条帽。民间有“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等俗语,此语含有愿春色长留人间,永葆青春的意思,表现了人们珍惜春光的良好心愿。故清明又有“踏青节”“柳节”等雅称。
 
    清明节除扫墓祭祖外,其食俗也是丰富多彩的。但因为禁火,这几天人们只能吃冷食,所以在节前,民间就准备了各种各样可供冷食的食品。最富诗意最令人青睐的食品要算桃花粥了。即以新鲜之桃花瓣煮粥,至明末此俗犹存。唐冯贽《云仙杂记》:“洛阳人家,寒食装万花舆,煮桃花粥。”孔尚任《桃花扇》:“三月三刘郎到了,携手儿妆楼,桃花粥吃个饱。”此外,还有杨花粥、梅花粥等春日花卉入粥。另外,像蒸青团、煮鸡蛋、烤枣饼、品春酒、嫩柳叶拌豆腐等等特色食俗仍然保留到如今。
   物竞天择,时过境迁,与其他传统大节不一样,清明节是融合了“节气”与“节俗”的综合节日。劳动人民常用它来安排农事活动。每年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水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
   清明节是几乎所有春季节日的综合与升华,清明节俗也就具有了更加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关于生命的节日,是生机的节日,是生活的节日。几千年的中国文化赋予了清明太多的情感寄托、精神传承及美好期望,传统节日要有创新和发展,要吸收当代的生活元素。
   清明节更是中华民族的感恩节,让我们在这一天,感恩先祖,感恩社会,感恩父母,感恩亲朋好友,感恩所有帮助我们的人。让清明节所释放出来的巨大能量,伴我们满怀信心走向未来。(费小桂) 
 
 
  • 上一篇:为亡灵弹奏
  • 下一篇:清明“网”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