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文化 >> 康巴人文 >> 浏览文章

太阳谷的前世今生

甘孜日报    2021年03月26日

   ◎向秋阿姆

   孩童时代的村子,记忆里最多的是那一个个黑得不能再黑的夜晚和黑夜里一盏盏光线微弱且烟雾四溢的松光以及村里的女人们常吃的“孟志多巴”。

   “孟志多巴”是从旧社会沿袭下来的一种用来敬鬼的由女人组织的俗人法会。每逢天灾人祸,村里的人认为那是妖魔鬼怪在作恶,女人们就开始张罗着要吃“孟志多巴”。据说,只要是一只手腕能提得起竹篮的女人都会是妖魔的化身,都要去吃“孟志多巴”。具体的做法是,在漆黑的夜晚,选择被认为是妖魔聚众的地方,能来的女人都围着圈席地而坐,整齐地用长腔念诵六字真言,旁边煮一锅放有葱蒜、辣子和花椒等原料的五谷粥。等念完一定数目的经后,长者女人用一个长长的瓢勺向东西南北四个方向抛洒“多巴”——五谷粥,意示先敬诸妖魔。然后女人们开始自己吃粥,可见,她们把自己也视为众魔里的一员了。那时村里的女人们梳着及腰的发辫,穿着长长的袍子,一脸黑黑的,夜间,乍一看,活有几分鬼样。吃完后把剩下的粥倒在念经场附近大大小小的石块上,意示再敬众妖魔,请求妖魔不要兴风作浪,还村里风调雨顺、安宁祥和。

   我那时很小,但是因为一只手腕能提得起竹篮,也就去过几次。我不会六字真言的长腔念诵法,也没有心思跟着去学念,常常紧贴在成年女人身旁,双眼直直盯着不远处怎么看怎么像鬼的一些黑影,瑟瑟发抖地害怕。到了白天再去看那些像鬼的黑影,原来都是一些茨巴树亦或者是突起的石块而已。后来去读书了,再也没有吃过“孟志多巴”了。其实,“万法唯心造”,这些不过是当时人的陈旧观念和女人地位低下的封建思想在作祟,“孟志多巴”也仅仅只是起到了慰籍人心的作用。

   可能为了节约口粮,那时大多数人家的晚膳常以麦粟等谷物熬成的粥,伴吃玉米小麦粉做成的馒头。村民的服饰也多以家畜的皮毛类所制。小孩们基本上都是裸露着身子,腰上拴着一块遮羞的“扎里”,光着脚丫在田间地头、山路溪旁风也似地奔跑。“扎里”是用二十来根羊毛线条串连而成的拴在腰上类似围裙的服饰,为了有坠感,每根线条尖上拴着有方孔的铜子,摇晃起来就会发出风铃般的清脆响声。这些都是八十年代得荣乡村现象的一个缩影,那时的乡村大同小异,无论物质或是思想普遍都是贫穷落后的。

   七十年代末和八十年代初,乡得公路的毛路初通到正式验收通车,不仅实现了全省县县通公路的目标,也为这个边陲小城打开了一条通往外界通往致富的新门路。

   据说,当汽车驶进得荣时,我们的前辈因从未见过这样的宠然大物,以为是跟骡马一样需要用草料喂养,但这是可以理解的,人们接受新生事物总得要有个过程。乡得公路的通车像阳光雨露滋润着得荣这块干枯的土地,它像是文明与落后交替的分水岭,从此,得荣结束了人背马驮的马帮岁月,汽车运输不仅满足了全县人们的生活必需品,日渐增多的物资也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1980年,县城第一座用钢筋水泥建筑的楼房落成,31大桥也破土动工等等,这一系列的变化,无不让人深深认识到”要致富先修路“的真切道理。从此,勤奋耐劳的得荣人们像是初出茅庐的少年,在党和国家、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扶持下,日渐成长起来。

   时间的步伐骤然迈入二十一世纪,因地理气候独特,因峡谷深邃阳光充沛,因民众崇拜太阳,得荣又以另一个名字承载着另一种使命,托起了一轮新的太阳。从此,下拥、嘎金、金沙江第一湾、莫木高山峡谷以及宗教人文等自然风景区随着“吉祥太阳谷”的美名传遍康巴大地。而在她的身后,流动的是得荣人的一种思想、一腔热血、一份渴望、一缕阳光……


  • 上一篇:银业楼
  • 下一篇:没有了

  • 本文地址: http://www.kbcmw.com/html/wh/xkbrw/694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