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报 2021年04月30日
◎张春文
康巴藏居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地域性,虽然各地藏居互不相同,却有造型别致、装饰精妙、气势宏大的共同特点,既有庄严、坚固的阳刚之气,又具浓装艳裹的徇烂之美。
在藏族牧区,人们居住的主要是便于折、卸,利于迁徙的帐篷。康巴帐蓬外形主要为正方形和长方形,也有少量的为蚌壳形或筒形。帐篷因“幅”的多少不等而大小不同,有24幅、32幅、48幅等多种规格,可居住几人十人。旧时寺庙或土司头人也有可容纳数百人的特大帐篷,甘孜县桑珠寺有一顶白色帐篷大至可容纳千人,传说是元代忽必烈赐给八思巴的礼品。1936年红军途经甘孜时,朱德和格达活佛都曾在这顶帐篷中住过。牧民平常居住的帐篷多为黑色,为牦牛毛编织而成,也有的黑白两色相间。大型节庆时,牧民们在草原上搭设的临时帐篷则为白色,由白布缝制而成。古代也有用兽皮缝制帐篷的,今甘孜州博物馆保存有一顶很大帐篷,是由100张虎皮缝制而成,原为理塘毛垭土司所有。帐篷外部也讲究装饰,有的彩绘,有的剪贴,内容多为线条花纹、吉祥图案。寺庙帐篷除吉祥图案和花纹外,还要装饰法轮和龙狮图案。
在康巴农区,藏民都居住房屋。由于自然环境和部落传统文化的差异,康巴各地的藏房形式多样,互不相同,其中最普遍也最具康藏特色的就是碉房。碉房有土夯墙和石砌墙两类,高二三层三四层不等,底层圈养牲畜,其上为居室、经堂、储藏室等。碉房都是平顶,远看去方方正正,给人坚固稳沉之感。这种平顶是在排列的横梁上先铺以树枝柴草再覆以泥土而成的,有冬保暖夏隔热的功用。各地的碉房墙体颜色各异,有的染为白色,有的保留泥石本色。在丹巴县等,碉房墙体为石砌,但都刷为白色,很耀目,上部木结构则为棕色,夹杂少量白、蓝等色为装饰。屋顶四角分别有一个塔状砌体,也为白色,凸现了嘉绒民居建筑的独特风格。康定北部和雅江等地木雅地区的碉房,则显得尤其高大壮观,墙均为石砌,且保留了石头本色,或铁青,或灰黑,二层以上开窗,正面木结构为棕色白色相间。巴塘、乡城、稻城等县,碉房墙体一般为泥土夯筑,多为两层,墙体保留泥土本色。云南迪庆的藏房,类型多样,有木楞房(也称闪片房)以圆木井栏式相嵌为墙,顶部人字形,覆以木片;有夯土墙平顶房,形同甘孜一带的碉房;有夯土墙体人字顶的土撑房,屋顶或盖木片或覆瓦。土撑房高大雄伟,一般为二层或三层,二层以上住人,室内耸立多根圆柱,空间很大,有的可摆百人的席宴。康巴藏居中有相当一部分为僧房。僧房同一般民居碉房无大差异,墙体白色,平顶,只是梁枋不出头,屋顶出檐短促,形体稍小,屋檐和门窗少装饰,显得有些简陋,充分体现了佛教的约已精神。不过僧房都是围绕寺庙成群成片布局,远望云鳞次栉比,层层叠叠,很有气势。
藏民族是一个喜欢艳丽色彩的民族,一个爱美的民族,极善于装饰自己的居所。在康巴地区,一些藏民房舍的装饰造价超过了房屋本身的建造。康巴房屋外部的檀头、窗边、门头和屋檐,通常有棕、白、蓝色构成相间的色块,美观醒目。门楣、窗楣和檐口,都安装有两三层遮雨棚——藏语称之为“巴苏”,这是最具藏族风格的装饰形式。门为棕色,上可绘吉祥图案,窗为方形,田字形窗扇,窗框两边有上窄下宽的黑色带,使窗户的外观形成梯形,窗上缀有毛织品顶帘。室内的梁枋、立柱、天棚、墙壁、桌柜等,或绘有彩色图案,或雕刻有各形花纹,加之藏毯的衬托,尤其显得徇烂华丽。大柱是室内装饰的重点,特别是柱头、雀替与梁枋的结合部位,必有蓝红交错的垂帐纹、金色连珠和金黄绿三色相间的花瓣。雀替堂面有或红或青的卷云和或白或青的镶边,雀替正中嵌有浮雕或彩绘,其内容多为佛僧故事、日月星辰等。梁柱的不同部位也绘有不同颜色花纹,四壁布满彩绘或雕刻的花纹和图案。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