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报 2021年06月11日
◎张春文
青藏高原东南缘的康巴地区是开发较早的地区之一,在这里藏民族以惊人的智慧创造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其中藏医药就是中国医药学宝库中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
藏医药是历史悠久的传统医学,本教在雪域高原开始盛行时,藏医药就依附宗教开始发展,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到公元前3世纪以前,藏医药就有了“有毒就有药”的理论。公元4世纪,印度5部医典传到了涉藏地区。公元5世纪涉藏地区流行最广的医著是《本医》,这部医典较系统地记载了疾病治疗的经验。公元6世纪中原医学也传到了涉藏地区,7世纪文成公主进藏时又带去了404种疾病疗方、5种诊断法和四部中医医典。公元8世纪藏医药在中外、古今医学理论的推动下,有了迅速的发展,出现了一大批在理论和实践方面有杰出贡献的高僧和专家,以德格为中心的康北地区也出现了人才辈出的盛况,并留下了许多医药方面的著作。其中杰出的代表就是藏医药理论体系奠基人宇妥·云登贡波,他搜集、整理的《四部医典》是藏医药历史上划时代巨著,今已被列入《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自云登贡波以后,人们便以《四部医典》的理论指导诊病和药物配方。从得格印经院整理出的医药文献经版就有3300多块,由此可见当时医药理论的普及状况。
藏医药的医疗体系理论与中医有同有异,而藏医药的配方,则独具特色,颇有几份神奇。藏成药以金属、矿物质和动植物为原料。这一理论最早由大成就者米钦·伍金巴于1270年首先提出,1672年五世达赖对这一理论进行实践并取得了成功。1732年司徒·曲吉迥乃再度完善了“水银炼化仁青系列”的理论,并在实践上取得重大突破。这种系列成药的配制方法是:将水银经过去污、熏毒和火炼三道工序后,配制成水银炼化和缎灰,其中缎灰是名贵的主要配料,再分别配以黄金、白银、黄铜、紫铜、铁、锡、磁石、雄黄等原料,最终制成系列藏成药。这种系列成药因配方不同、原料比例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功效。至今,这种成药配制方法仍然在被使用。这种方法看似奇异怪诞,却有很好的疗效,一直被广大藏民所公认。
康巴地区最早的医疗机构是500多年前更庆寺成立的专为僧人治疗的医疗组。随后各寺纷纷效仿,也成立了类似的医疗组。他们以藏医药为主体,辅之以推拿、按摩、火罐、藏炙、发汗等多种治疗方法,总结了丰富的经验,并形成了多种著作。在各寺庙医疗组中,独有更庆寺医疗组的临床效果最好,学术成果最丰,在雪域高原赢得了广泛的声誉。解放后在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在这个组的基础上组建的藏医院,已成为德格县的藏医医疗、教学和科研的基地,为昌都、玉树、甘孜州各县的藏医院培养了大批人才,1987年还被列入国家“七·五”期间重点科研单位,至今,这家藏医院依然使用传统的藏药配方,其自制的“缎灰”“珍珠十七味”“仁青梦觉”系列成药是公认的名药,对肝胆、脾、胃、风湿、中风方面的疾病有显著疗效。1986年9月,十世班禅大师亲临德格藏医院视察,并题写“德格文明藏医院”的题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