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文化 >> 康巴人文 >> 浏览文章

土木建造

甘孜日报    2021年06月11日

◎汤勇 潘敏

德格民居

从石渠往南大约310公里,便是享有“雪山下的文化古城”之称誉的德格县。这里有堪称“雪山下的藏族文化宝库”的德格印经院,还有被誉为“小布达拉宫”的八邦寺……,因此被称为“康巴文化发祥地”“格萨尔王故里”和“南派藏医发展中心”。德格地处金沙江、雅砻江上游,距省会成都954公里,县境总面积1.1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4235米。

这里古为“董族”地;西汉为“动黏”地;隋唐之时分属白兰和附国;唐贞观十二年(638年),属吐蕃辖下“多康六岗”之“色莫岗”;元属吐蕃等路宣慰使司都元帅府;明洪武元年(1368年),置朵甘卫,翌年升为朵甘行都指挥使司,增置朵甘思宣慰司;清雍正六年(1728年),置林葱安抚司、德尔格忒安抚司;雍正十年(1732年)升为宣慰司;宣统元年(1909年)设德化州;民国二年(1913年),改州为县,称德化县;次年更名为德格县,县名沿用至今。

德格县境属青藏高原东南缘,横断山系沙鲁里山脉北部金沙江峡谷地带,地形复杂。全境以雀儿山为标志,分为东北、西南两大部分,东北部高,属川西北丘状高原地貌;西南部低,属于高山峡谷地貌。

县内民居分牧区和农区两类,牧区因其逐水草而居的生产特点,住所难以固定,部分牧民冬季牧场筑有简易藏式平顶房;夏季则四处迁徙,以牛毛帐篷为住所。而农区居住较讲究,民房大多数是以褐红色为彩绘主色调的长方体平顶土木结构藏式建筑,有的古老民居也保留着建筑材料的本色,使其与大自然相融共生。这些建筑或一楼一底,或二楼半,或三楼半不等。底层四壁均为泥土夯筑,光线昏暗,旧时一律作牛圈、马圈使用,后来通常作堆放农具、木柴使用。二楼为主人居室,中间一室宽大,窗面亦大(六格窗、八格窗不等),光线明亮,常作客厅使用,藏语称“崩科”。四壁由直径15—20厘米的圆木半剖刨光镶斗而成,颇具安全、保暖特点。

德格县麦宿普马民居

《土木建造》一书选取的德格民居位于德格县麦宿片区普马乡,该民居离乡政府不远,远远就能望见。据当地人讲,这栋民居已有三百多年历史了,并且这里曾出过几位高僧大德。而今,随着历史的变迁,它的故事已被尘封在岁月中,只有两位老人还居住在这栋年久失修的房屋内。

该民居坐北朝南,其体量远远大于周围其他房屋。房屋主体有八十余根柱头,柱头直径不等,柱距在2.3米左右。从南面大门进入,一楼是小院坝,院坝周围是柴房和牲畜圈,靠近主体建筑有楼梯可上二楼。二楼有阳台,是主人冬日纳阳取暖、休息的地方。进入二楼,右边一间是客厅;再往里是小天井,有通风采光的功能;天井周围有经堂、卧室、厨房、储藏室、厕所。三楼主要用于晾晒粮食,前区为晒坝,后区两间小房间主要用于风干肉等。两面有篱笆矮墙,下半部分由黄泥覆盖,上部空透通风,有顶,可以遮雨。

该房屋四周的木檐装饰简洁大方,中间窗户窗格较大,旁边崩科窗户窗格细密,这种变化在建筑立面上起到了很好的装饰效果,立面装饰简单朴素,门窗没有过多修饰,裸露的建筑结构、土墙和木结构的搭配,分割出不同大小的块面,增加了它的变化和趣味性,虽然简单但不呆板。建筑的色彩远看和整个环境融为一体,极为和谐;近看整栋建筑古朴大气、富于变化,斑驳的土墙和暗淡陈旧的木质结构仿佛在诉说着它的历史。


  • 上一篇:康巴医药
  • 下一篇:洪学智在瞻对结良缘

  • 本文地址: http://www.kbcmw.com/html/wh/xkbrw/717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