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报 2021年07月02日
◎汤勇 潘敏
新龙县民居
新龙县,藏语名“梁茹”,意为森林间的谷;又称“瞻对”,旧时叫“瞻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更名为新龙县。总面积0.92万平方公里,县境平均海拔3500米以上。春秋战国前,属古羌人生活的区域。战国至西汉“白狼国”人在此生活繁衍;南北朝至隋,这里为附国一部;唐属吐蕃;元至元十年封“瞻对本冲”,为瞻对第一代土司;明洪武六年,册封上、下瞻对五土司;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建置喇衮安抚司;雍正三年(1725年),瞻对始属四川雅州;雍正六年(1728年)至乾隆十年(1745年)先后分授上、中瞻对为长官司,下瞻对为安抚司,故称“三瞻”;宣统三年(1911年),“改土归流”置瞻对设治委员;民国五年(1916年),置瞻化县;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属西康省第四行政督察区;1950年属西康省藏族自治区,1951年成立新龙县人民政府;1955年后属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至今。
新龙县位于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属川西山原和横断山脉的接触带。地势北高南低,呈宽阔圆滑的山原地貌,著名的雅砻江流经其全境,在此形成了著名的雅砻江大峡谷,也许正是因为这神奇的山水孕育了新龙富集的资源和秀美的风景,成就了新龙悠久的历史、厚重的文化。这里的手抄《甘珠尔》孤本、格萨尔征战头盔、谷日石棺墓葬、藏式伸臂桥、贡布郎吉(布鲁曼)遗址、独特的新龙锅庄、康巴汉子的红发辫,无不体现藏文化的丰富多彩。随着历史的演进,勤劳的人们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创造了更为灿烂的文化,而当地具有特色的民居建筑也是其地域文化的具体表现之一。
新龙传统民居住房,牧区和农区也有所区别,牧区多住牛毛帐篷,也有土木结构一楼一底的平顶房。农区住房较为讲究,修建的房屋大多为土石木结构的平顶碉房。破土动工前须择吉日,多依地形条件而定,一般是坐北朝南。以木头做柱,住房面积大小以柱头多少而定,柱多面积大。房屋主体为土墙体,也有部分地方用片石砌墙体。房屋普遍三楼一底较多,底层一般无窗,无地板,主要用于圈养牲畜或堆放柴物。二、三层铺木板,门面和向阳面开二至四窗,采光面广;二层设有厨房、库房、客厅和卧室,是主人的主要活动和起居场所。最高层为木质崩科,习惯由僧人、家中长辈或最尊敬的客人居住。在第二层或第三层留有晒坝,可供脱粒、晒物和玩耍;边缘有半人高的围墙。房顶用泥土覆盖,整平打实,防止漏水。房顶还设有煨桑台。
新龙县博美乡民居
新龙县历史悠久,春秋战国时期,先民就在这里繁衍生息,并创造了优秀灿烂的文化,新龙谷日石棺葬出土的黑陶双耳罐、蛇纹铜镜等就是最好的物证。当地的民居也在历史进程中不断演变,但始终以实用性为主,并结合当地的地理、自然、气候环境而建。它承载着当地民风、民俗、历史文化,逐渐形成独特的风格形态和构建方式。
较典型的新龙民居有两种,一种是拉日玛石板藏寨,藏房的屋顶全部由石板覆盖,远望藏寨整体感很强,大面积青石散发出古朴、原始的气息,这种感觉绝对会给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另一种是此次采集的较为普遍的也具有地方特色的藏式民居。采集的民居坐落于新龙县博美乡政府不远处。该建筑为四层,坐北朝南,平面基本为长方形,属比较典型的土石木结构平顶碉房。基础部分有90——120厘米是石砌而成的,上面为夯土和木质崩科构筑相结合。此栋民居结构沿袭了传统民居特点,内部的布局和功能与其他地方藏式民居有许多共性,但同时具有鲜明的个性,室外屋顶的装饰、窗饰都采用了木雕彩绘,既有粗犷的感觉,也有精雕细刻、色彩绚丽的特点;外墙收分明显,顶部四周有角花;夯土墙、石砌基础部分无涂层装饰,均为土石本色,外形协调统一,富于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