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文化 >> 康巴人文 >> 浏览文章

多彩的巴塘弦子

甘孜日报    2021年08月06日

◎张春文

蛮夷所处/日入之部/慕义向化/归日出主/圣德深恩/与人富厚/冬多霜雪/夏多和雨/寒温时适/部人多有/涉危历险/不远万里/去俗归德/心归慈母……

《远夷慕德歌》这是东汉永平年间白狼人首领(白狼王)向明朝帝称臣时所献的“白狼王”歌三章中的第二首。这首歌既描述了白狼人的生存环境,又向汉王朝表达了敬慕之情和忠诚之心。

白狼人早在战国时期就在横断山脉中断金沙江峡谷和雅砻江峡谷里繁衍生息,他们“编发随畜迁徙”,其主要生产方式是游牧、渔猎、刀耕火种。他们崇拜图腾、敬畏自然,信仰祖先,喜好祭祀。集体祭祀时,众人分立两排,相互牵手搭肩,弯腰垂首,边唱歌边绕火堆跳舞。这种祭祀舞无伴奏,一唱一应,唱完一段后回绕一圈再继续唱。这种祭祀歌舞叫“歌卓”,就是后来弦子歌舞的源头。

公元667年,西藏第32世吐蕃王松赞干布征服白狼各部落后,统治长达200多年,其间白狼羌人与吐蕃融合,形成了巴塘等地的藏族群体。随着藏传佛教的传播,巴塘等地又兴起了一种寺庙舞,“歌卓”的宗教意义随之丧失,逐步演变成劳动之余、佳节之期、婚丧之时群众自娱自乐的集体舞,这种舞叫“嘎谐”,就是巴塘弦子的雏形。从宋代到清初,“嘎谐”经漫长时间的发展、完善,已成为不同于“歌卓”的、独具特色的民间集体舞——弦子。其特点是:舞时绕圈,舒展长袖,弯腰垂首,边舞边唱,队形变化多端,曲调优美,唱词简洁形象。这种舞蹈能最大限度地表达巴塘人豁达、奔放、热烈的情绪,与巴塘人乐天乐地乐生命的性格很吻合,很快就流行开了。

到了清朝中期,巴塘迎来了经济文化的空前繁荣。作为官道驿站,朝廷曾在此设置粮台、宣抚司,做为商贸大通道,这里商业极为发达,乾隆年间汉商就有80多家,到民国38年,商业已发展到15个行业,工商户达200多家。清末时赵尔丰曾在此推行汉文化,外国的天主教、基督教也在这里设教会,一时间巴塘成了开放的、繁荣的、多元文化并存的喧闹之地。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民间歌舞很然地吸收了汉族歌舞的特点,开始加入乐器伴奏,从而使这一古老艺术式样增添了新的风韵,成了集唱、琴、舞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因为伴奏的乐器是胡琴,所以就叫这种歌舞为弦子。因为巴塘是弦子的主要发源地,加之巴塘弦子最地道,2000年还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弦子)之乡”,于是就有了“巴塘弦子”这一称谓。

巴塘弦子唱词内容丰富,或赞美家乡山水,或咏唱劳动,或抒发人生哲理,或倾诉爱情,辞藻华美简洁,含意深刻,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民族特色。唱词类型有多种,如:祭歌、团聚歌、风土人情歌、欢歌、祝歌、悲歌、情歌等。唱词多用比兴,其中有六字一名、四句一组的,有七字一句、四句或三句一组的,也有八字一句、两句一组的。每首唱词都可与任何一支弦子曲调搭配,所有曲调可反复拉唱,节奏明快,易记易唱,具有群众性,适合集体舞唱。

巴塘弦子是一种真正的群众自娱自乐的艺术形式,劳动之余、时令佳节、开张营业、乔迁新居、婚丧嫁娶、祝寿贺岁、朋友相聚,都可随时舞唱。表演时不拘形式,三人五人可舞,百人千人也可同舞。舞唱的场地不受限制,院落、村头、山野平川、牧场草地、广场、舞台等随处可舞。演出时,由胡琴领头演奏一遍曲调,随后舞者在胡琴伴奏下且舞且唱。队形可任意变幻,但基本保持了绕圈的队形,并加入左右旋转的动作。舞者不论男女必挥臂舞袖,弯腰垂首,脚踏节拍,其舞姿既优雅柔美,又舒畅豪放。每舞一曲都是由慢到快,由弱到强,先是轻歌曼舞,继而舞步加快节奏,音乐变得激烈昂扬,直至达到高潮,令舞者情绪亢奋,令观者心潮荡漾。若遇草原上举行大的节庆活动,成百上千人团聚一起舞唱弦子,便呈现出一种与天地同乐的壮阔情景:舞动的身影如翻滚的波涛,一浪高过一浪,传统服饰鲜艳夺目,如绚烂的七色彩虹,高亢的藏歌充满生命的激情,在天地间久久回荡……


  • 上一篇:兰花
  • 下一篇:冬 晨

  • 本文地址: http://www.kbcmw.com/html/wh/xkbrw/734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