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文化 >> 康巴人文 >> 浏览文章

土木建造

甘孜日报    2021年10月01日

◎汤勇 潘敏

●炉霍县民居

位于我州中北部的炉霍县,是康北经济和文化中心,典型的藏民族聚居区。川藏317线由东南至西北贯穿全境。这里历为去藏抵青之要衢和茶马古道之重镇。县城总面积0.58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3860米,距成都657公里。

炉霍古称“霍尔章谷”,隋唐以前称“拉鄂”,其中“霍尔”为藏语的汉文译音,“章谷”则有山岩石上,岩石部落等意。殷周时期属西戎;春秋战国时期古羌人南徙,形成“牦牛羌”部落;秦汉属西南夷;隋为附国地;唐、宋属吐蕃;元、明朝开始设土司制,一直沿袭到清朝“改土归流”之时;清置炉霍屯,炉霍之名才出现;民国三年(1914年)设炉霍县,195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成立炉霍县人民政府,属西康省藏族自治区。1955年属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至今。

炉霍县地处川西高原与山原接触地带,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山脉河流走向多是由西北向东南。炉霍县位于鲜水河断裂带,地震较频繁。受1973年炉霍大地震影响,本地的传统民居建筑在房屋结构上做了较大改动,已看不到古老的建筑样式。现在的建筑以崩科建筑为主,多沿鲜水河两岸分布,因地处高原,为保暖避风及争取良好光照,选址朝向以背风向阳为主,故常面向河谷,背依高山。建筑类型包括河谷台地半农耕定居区的井干式平顶木架崩科房;高山草原牧业区以牛毛帐篷式游居与冬春定居点井干式木屋相兼的循环牧居;另外,县城中心以现代康式瓦顶木架崩科结构为主。大多数崩科建筑俯瞰呈“回”字型,中有回廊、天井,自成庭院,有的住房还在房顶的四角上安放四个白石头,以祈吉祥。藏式民居极重装饰,外墙以红白为主色,附以彩绘;檩头、窗边、窗头涂以白色或湖蓝色油漆;客厅大面窗外部或雕或镂,花样颇多并以各色油漆上光,描画图案,颜色对比强烈而又有协调之感;房屋内部起居梁柱上也绘以各式吉祥图案,极具地域特色。

●炉霍县泥巴乡宗达村民居

1973年,炉霍大地震以后,当地房屋毁坏严重,传统民居建筑几乎已经没有留存。现在炉霍县境内房屋均整体呈四方形,多以两层为主,一层为石块垒砌,二层以圆木剖半四方相扣垒为壁的井干式平顶木盒架崩科房。

为了找到与现在留存建筑有所区别的建筑,我们经过多次打听,终于在泥巴乡境内的宗达村找到这样一处民居。一大早,我们便出发了。由于是雨季,泥巴乡山体滑坡严重,唯一的路被塌方的泥土石块截断了。直到下午,道路被疏通,我们又赶紧从县城赶过去。进沟十五六公里左右,山势开始向上,在不远处的坡地,汽车被截停,这幢民居就位于塌方路段的尽头,我们下车背上工具步行前往。可能也是因为交通不便,这幢民居才得益于保存至今。

据宗达村的村长说,在他出生之前就有这幢房屋了,村长今年62岁。房屋的主人白玛翁加也说不清这幢房屋的历史,只是听父辈说,在1973年大地震之后,周围的房屋几乎全部倒塌,唯有这幢屋子没有任何影响,后对其进行过加固修缮。房屋大门朝东而开,为两层复合式退台建筑,其中一层为石砌结构,用于圈养牲畜。二层为木结构,作起居室、卧室、厨房、经堂等。楼顶有两层土夯退台,朝向南方,退台四周有木头围作栏杆,用于晾晒青稞。在炉霍,每年秋季都会在退台上铺一层泥土,涂抹光滑以后将晾晒的青稞卸下,在退台上打青稞。



  • 上一篇:角落里的时光
  • 下一篇:龙灯碉下沃日镇

  • 本文地址: http://www.kbcmw.com/html/wh/xkbrw/752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