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文化 >> 康巴人文 >> 浏览文章

土木建造

甘孜日报    2021年11月12日

◎汤勇 潘敏

理塘县民居

理塘,藏语“勒通”,意为平坦如铜镜般的草原。其位于甘孜州西南部,地处金沙江和雅砻江之间,横断山脉中段,沙鲁里山纵贯南北。东毗雅江县、南邻木里、稻城、乡城县,西接巴塘县,北连白玉、新龙县,总幅员面积达1.42万平方公里。整个地貌景观呈山原类型,分为高原山原面、高原山原宽谷和高原山原峡谷三部分。

其境域隋属利豆;唐属吐蕃;元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建置钱粮总管府;元至元九年(1272年)置李唐州,后设“奔不儿亦失刚招讨使司”;明置里塘宣抚司,后为扎兀东思麻千户所;明末清初为固始汗属地;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设正副营官,属青海和硕特部;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内附四川省;雍正七年(1729年)置里塘正副宣抚司、属打箭炉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置里化县。宣统三年(1911年)奏准置里化厅,辖稻坝(稻城)、定乡(乡城)、顺化(理塘)等县。土司制度始于元,至清而兴。民国元年(1912年)设里化府,民国三年(1914年)置理化县。1950年理化县解放,翌年5月更名为理塘县至今。

理塘,被称之为“蓝色星球上最后的游牧部落”。生活在牧区的居民,通常过着逐水草而居的生活,其居所多为用牛毛编织而成的牛毛帐篷。而农区的传统住宅,通常为单家独户一楼一底或二楼一底加奓口楼的平顶房。《隋书》记载,南北朝和隋朝时期,理塘是附国的统治地。其地“无城栅,近川谷,傍山险。俗好复仇,故垒石为巢而居,以避其患。其巢高至十余丈,矮则五、六丈,每级丈余,以木隔之,于下级开小门,从内上通,夜必关门,以防盗贼”。“巢”即后人说的碉楼。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当地百姓逐渐淘汰了避战乱、盗贼、兽害的碉楼建筑,演变为现在的藏房。

藏房的大小是以柱头的多少而定,柱头越多,房子越大。底层为牲畜圈;二楼作厨房或住房;三楼也做住房;顶层作打场和晒场;奓口楼用来堆放饲草、农具;侧边用直径为20厘米左右的圆木从中锯破,两头做成扣搭榫,镶成牢实的木屋,木屋内壁平整,外壁呈较规则的圆木横排状,藏语叫“崩科”。崩科用作“储藏室”或“经堂”。住宅大门向阳开设,为双扇独立。为了防盗,底层开设的窗户少而小。二楼窗户较多,窗橱饰小木枋重叠突出窗外,部分藏房做有较大型壁橱,施以精致雕刻,二楼四周都用刨光的木板遮住石墙壁。顶楼的经堂设置华丽讲究。房顶用木板铺严,再用木块铺垫,木块上用树枝铺一层,然后用较细的黏土夯实,作为避雨、晒场之用。

理塘县城郊民居

理塘县城和周边的传统民居亦有消失的趋势,目前在长青春科尔寺下方的仁康古屋及周边的一些老房子与其他新建民居混在一起,无法区分测量。因此,我们根据叶启燊先生所著的《四川藏族住宅》,找到了理塘县驮运牧民黄正清住宅1958年至1960年的测量资料,并与我们所搜集的理塘民居的建筑材质、色彩进行综合,通过3D建模复原了一栋理塘传统民居的外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驮运牧民是牧民中的少数富裕者,他们利用牦牛开展运输业,代运商家和寺庙的货物,包揽官府乌拉(差役)等,这种职业,往往几家联合,集结成驮队。他们居住在交通要道附近的牧场,如从康定通往西藏的南、北两路的理塘、巴塘、道孚、甘孜、德格等处才有这类牧民住宅,而理塘位于通往乡城、稻城及巴塘、西藏的要冲,故这类住宅较多,也比较典型。他们大多居住在一楼一底的楼房,除了底层堆放货物及作牲畜圈外,还在屋前或屋的左右两边围筑带有房盖的宽大牲畜圈,也可暂时住人及堆放货物。屋外搭建的牲畜圈,在正对楼上窗户的房顶开有天井,以便在楼上看管货物、牲畜,也作圈房采光换气之用。这种房屋,有些已经发展成为运输业的“堆店”(货运站),楼层有宽大的主人住房(兼厨房、起居)、客商住房、贮藏室等。其功能与作用与康定锅庄近似。





  • 上一篇:侗族的“敬老节”
  • 下一篇:夹袄

  • 本文地址: http://www.kbcmw.com/html/wh/xkbrw/763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