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报 2022年06月03日
◎谢真元
西藏流传着很多歌咏文成公主进藏的诗歌,这些民歌显然在流传的过程中经过不断修改。比如,歌中提到的“红宫“,是17世纪五世达赖时修建的,可见这是后来的传唱者所添加。但是,民歌中所记载的藏族人民欢迎文成公主的热烈场面,藏族民众对文成公主的敬重,对汉、藏两族友好联姻、和睦团结的重视和珍惜,这些内容和情感应该是在民歌开始产生时就定型了。
关于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主的传说,在藏族各个地区广为传布,可以说是尽人皆知。尤其是关于松赞干布派遣大臣噶尔·东赞率领求婚使团,前往唐朝国都长安请婚的情节极富戏剧性。很多国家都派来婚使为自己的国王求婚,唐太宗采用比巧斗智的方法做决定。第一场是用一条柔软的丝带,穿过一颗九曲明珠的孔眼;第二场是将一百匹母马和一百匹马驹混杂在一起,分辨出哪匹母马是哪匹小马的母亲;第三场比赛是认鸡。有一百只母鸡和几百只小鸡,分辨出哪些小鸡是哪只母鸡孵的。后来,又经过识木、宰羊、揉皮、饮酒、赴宴、找路回店等比试,都被噶尔以超人的智慧获得胜利。最后,在公主乳娘的帮助下,从500个穿着打扮一样的美女中,指认出文成公主,圆满完成了迎亲使命。
这些民歌和传说,虽然不能直接转换成戏剧,但是,它为日后戏剧的形成打下了基础,储备了养料。尤其是为藏戏提供了故事内容情节,以至后来形成了著名的藏戏《文成公主》。
总之,《格萨尔王传》《米拉日巴道歌》《米拉日巴传》等说唱文学,以及说唱“折嘎”“喇嘛嘛呢”,以及民间歌谣、传说等,无论在故事内容情节、人物塑造方面,还是在唱腔、舞蹈、人物的分角色演唱以及广场演出的形式等方面,都对日后藏戏的形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可以说,没有藏族的已经成熟了的诗歌、说唱文学、传记文学、音乐、舞蹈、绘画、雕塑等艺术,就没有后来的藏戏。
藏族的民间舞蹈具有悠久的历史。到汤东杰布时代,舞蹈已发展成熟,并形成了自己的民族风格。而各个地区又有自己的不同特色,具有了藏族舞蹈一木万株、多彩多姿的格局。民间舞蹈直接影响了藏戏的舞蹈。藏戏舞蹈最大的特点在于,各地藏戏中的舞蹈大多不同,且都具有各地民间舞蹈的风味。以甘孜州藏戏为例,巴塘藏戏舞蹈以优美抒情的弦子为主;甘孜藏戏舞蹈则多快步节奏,动作均有甘孜踢踏欢快热烈的格调;德格藏戏的基本舞步为锅庄,连臂踏歌,缓慢庄重,风格古朴。值得特别注意的是,各地藏戏中插入的舞蹈大多是完整的民间舞蹈段落,是较为定型的民间舞蹈动作。而且,每组、每段舞蹈几乎与剧情没有什么直接联系,舞蹈动作、语汇不是为剧情发展、人物塑造服务而创作的,是为烘托气氛,在剧情发展到一定阶段时作为间奏,欢快地上场。演员的上、下场,使用几乎统一的舞蹈动作“加呷达”来完成,不分角色。歌时不舞,舞时不唱,二者没有交融在一起的现象。
这就透露给我们一个醒目的启示:舞蹈是作为一种成熟的民间艺术被吸收入藏戏的。食而不化,整段整节地插入,与剧情、人物分为互不联系的两种表现手段。这除了说明藏戏的原生态形态,还形象地证明藏戏是在藏族民间艺术已走向成熟阶段才诞生的。任何民族的戏剧作为一门综合性的文学艺术,只能产生在本民族文化高度发达、成熟的基础之上。从舞蹈的角度看,藏戏恰恰诞生在藏民族文化发展史最为辉煌的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