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文化 >> 康巴人文 >> 浏览文章

古碉群,丹巴的史诗

甘孜日报    2022年06月03日

◎张春文

生活于青藏高原的藏族和羌族有悠久的石屋和高碉建筑历史,至今青藏地区石屋依然时兴,高碉也多有遗存。遗存的高碉在涉藏地区都有分布,西藏山南、四川嘉绒和岷江流域为主要分布区,而嘉绒的丹巴县则是高碉分布最密集的地区,有“千碉之国”的美誉。有关文献记载,在明代到清代中叶,丹巴高碉为鼎盛时期,境内有3000多座。据《丹巴县志》载,清康熙年间丹巴居民为4283户,如果高碉有3000座左右,平均1.1户就有一座高碉。后来由于乾隆年间的金川战役等原因,高碉大量被毁,现存只有一小部分。据2002年统计,其中梭坡乡有175座,中路乡现存81座,全县境内现存560余座。这个数字超过了金沙江、雅砻江流域二十多个县现存高碉的总和,是一个令人震惊的数字。

丹巴古碉不仅数量多,而且规模大、外观美、建筑精、历时久,具有很高的历史、社会、民俗和美学价值,被专家学者们誉为建筑的奇迹。这些石筑古碉有三角形、四角形、也有五角六角的,甚至还有十三角的。据说十三角高碉全涉藏地区只有三座,丹巴境内有过两座,现存一座在蒲各顶,已残缺不全。十三角碉为碉中极品,因为角越多就说明碉主人在当地的权为和地位很高,另外十三在藏民族心中是吉祥数。从科学角度看,碉的角多了,迎风面就会减少,从而起到分散风力、延长高碉寿命的作用。这些巍峨高耸的石砌古碉高者五六十米,矮的二三十米,散布于山岭沟壑,与鳞次栉比的嘉绒碉房共同构成了独特的风景。这些高碉形状多样、作用也各异,界碉立于两地接壤处,以示界线警示;风水碉是为了镇邪降妖,保村寨平安吉祥;有烽火碉和要隘碉,立于视野开阔处可供了望放哨;更多的是战碉,建于村寨中,多个组合一起,便构成了抵御外来侵略的防御体系。按其大小和形状分,最大的碉称为王碉,切断面似皇后冠的称皇后碉,很小的叫猫碉,很细的叫竿碉,此外还有夫妻碉、子母碉、兄弟碉等。

林立的高碉耸立在山垭口、岩崖上、村寨中或树丛中,像历世无语的老人,更像一个个巨大的惊叹号。古碉由大小不等的片石加泥浆砌垒而成,墙面齐整,造型美观,不沦多少个角的高碉,都是下大上小,修建时自下而上渐次收缩,足见其建筑技艺的精良。据说这种建筑技术不是每个人都可掌握的,只有经过拜师学艺和多年的实践,才能成为独特设计和施工的工匠。

涉藏地区石碉建筑历史悠久。考古证明,4600年前的新石器时期青藏高原已经有了石室建筑,只是规模很小,单层,结构也很简单。到了汉代,石室建筑层数增加,有了高碉的雏形。到了唐宋时期,高碉建筑开始盛行,但就其建筑目的和功用来说,主要还是民居,所以碉内各层各有用途,如养殖、储存、住宿、经堂、火塘等。正如《环宇记》所作的记述:“垒石为巢以居,如浮屠数重。门内以梯上下,货藏于上,人居其下;畜圈于下。高二三丈者为之‘鸡笼’,十余丈者为之‘碉’。”这种以石垒屋的习俗原先取决于人们的生存环境和对石头的崇拜,后来随着械斗、匪患的频繁,碉楼越修越高,逐步演变成一种防御工事。碉楼每个十多层,每层四面留有孔,可掷石或射箭,据守高碉,四面八方一目了然,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奇效。多个高碉组合一起,相顾相望,就构成了易守难攻的防御体系。《隋唐·列传》对高碉的防御功能有过这样的记述: “……有嘉良夷,近山谷,傍山险。俗好复仇,故垒石为巢而居,以避其患。其巢高至十余丈,下至五六丈,每级丈余,以木隔之,基方二四步,以防贼盗。”

高碉不仅有防匪患、贼窃之用,即使面对强大的朝廷正规军的进攻,它也依然有坚不可摧之势。清乾隆年间,嘉绒地区部分土司反叛,乾隆为平定叛乱,决定攻打大小金川及丹巴地区。第一次“金川之役(1747年)”,用兵7.5万人,耗银2000万两,历时两年,结果由于当地土司凭借险要地形和这种高耸而坚固的石碉,使清军在山谷里不能前进且受到重创,“总兵任举、参将贾国良阵亡,将士损失惨重,川陕总督张广泗因贻误战机被乾隆愤斩,大学士纳亲亦被赐死”。到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朝廷再次用兵20余万,耗银7000万两,历时4年才攻下大小金川。这次虽取得了胜利,损失却极为严重,阵亡士兵达二万多人,阵亡官员达732人,四川总督达尔泰因失战机被赐死,定西将军温福在乱军中身亡。这期间,朝廷为研究对付高碉之策,曾利用嘉绒人在北京香山修造了60座高碉,成立了两千多人的云梯营,专门训练攻克高碉战术,并在战争中使用了数以千计的威远炮、靖远炮和劈山炮,才逐个摧毁了高碉。如今见到的丹巴各地的高碉是因这些地方的土司没有卷入战争才得以幸存下来的。

嘉绒的高碉有寨碉和家碉两大类。寨碉也即官碉,属公共建筑,由部落首领、土司发布命令所建,建碉的人力、财力和物力由集体共同担负。这类碉多为风水碉、界碉、战碉、守望碉。另一类为家碉,是以户为单位修建的融防御和住宅功能为一体的高碉,其一切费用由碉主人承担,属私有财产。这种碉是财富的标志和兴旺的象征,也是精神的炫耀和智慧的比拼。一座家碉是否高大雄伟,是否壮观美丽,代表的是主人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和份量。所以旧时凡家中生了男孩,就开始建碉,多年坚持不懈,只到男孩长大娶亲时碉才封顶。如家中建不起一座碉,就会被人看不起,儿子娶妻也就增加了许多难度。

近几十年来,高碉的防御功能已失去意义,就是附加给高碉的精神意义也在发生变化,高碉已被碉与房相结合的碉房完全取代。这种碉房有了房的特征,矮的多了,最多三四层,占地宽了,室内有了充分的活动空间,碉房多以石砌墙,平顶,内墙面涂为白色,木结构部位如柱、枋、檐、斗、拱等涂以棕色或蓝色,装饰有雕刻,室内墙上绘有日月、山川等图案,室内分别设经堂、宿舍、储存室、会客厅等。屋顶依然保留了碉顶的模式,四角有石泥混合筑成的微型塔。这种碉房很有特色,参差杂陈地组合一起,实为嘉绒地区的一道风景。

高碉已没人再建了,现存于山岭谷地和村寨旁的高碉都是历史的遗存。这些高耸的古代石碉静默地守望着峰岭谷地,护围着一个个寨子,阪聚着嘉绒人的自豪与骄傲,展示着降碉古国昔日的辉煌,同时也把一个个谜团留给了后世。这些高碉建于何时,怎样建的?那巨大的石块是如何运送到高空的?高碉的造型起源于什么,为什么个个造型不一?有什么暗示或寓意吗?这些,没有人能回答,丹巴人自己也说不清楚。


  • 上一篇:藏戏文化与戏曲文化之比较
  • 下一篇:土木建造

  • 本文地址: http://www.kbcmw.com/html/wh/xkbrw/807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