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文化 >> 康巴人文 >> 浏览文章

土木建造

甘孜日报    2022年07月15日

◎汤勇 潘敏

丹巴县梭坡乡 八梭村民居

梭坡乡位于丹巴县境东部,距县城七公里,历史上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为了当时吐蕃王朝宫廷政变时部分王室贵族潜逃的阵地。以大渡河为天险,在梭坡甲都为顶点沿着毛都龙大峡谷沿岸分别修建了很多碉楼以巩固军事防御,并在梭坡甲都岩巅上修建了都城。梭坡乡是整个丹巴、乃至全世界范围内古碉最集中的地方,一个梭坡乡就有175座之多。隔岸观望,古碉与民居掩映于山林之间,仿佛一幅动人的山水画。

我们此次采集的民居便位于丹巴县梭坡乡八梭村,整栋建筑朝北向南,依山而建。距今两百余年,是曼日寺(苯教母寺)第二十五世堪布西绕拥仲的诞生地,建筑主体为四层,与主体相连的是高高耸立的碉楼,房屋的屋顶有门,可以直通碉楼。院坝下面是牲畜圈,屋内一楼有一巨石,被凿成大水缸。室内其他功能布局和藏式传统民居基本一致。

丹巴县中路乡民居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省考古研究院和甘孜州文化局联合组成考古队在丹巴中路罕额依村刹拉科台地进行了试掘,发掘了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出土了大量的文物,并发现有多处古代石砌建筑遗迹。据碳14测定数据,该文化遗址距今约5000—2000年。表明在两千年前,本地的石砌技艺就已经比较成熟了,而其古老建筑技艺一直延续到今天。在这里,藏寨中古碉老屋遍布其中,历经千年依然屹立不倒。

我们选取了一栋较为古旧且典型的中路民居进行测量,该建筑是原丹巴县文化馆馆长桑丹老师的老屋。房屋基本保持了原来的居住形式和嘉绒民居的特征,建筑体量同新建民居相比较小,外墙有明显收分,主要用白色、红色、黑色三种颜色装饰,分别代表天上、地上、地下的神灵。建筑主体共有五层,原来的功能底层是牲畜圈和堆放农具的杂物间。以上共四层,一层是锅庄房,主要是饮食、活动的主要场所;二层有几间居室和粮仓,现在其中一间居室被改成了民俗文化展厅,陈列一些主人收藏的当地历史文化展品;三层有存放粮草、晾晒腊肉的地方,以及露天晒台,此层还是煨桑的区域;四层是依附于主体建筑的家碉残留,上半部分已损毁,下面则成为建筑的组成部分,现在是主人家的经堂。在3D建模时,根据主人的描述,我们把家碉进行了复原。

九龙县民居

九龙,藏语称“吉日宗”,位于甘孜州东南部,北连康定市,东南毗邻石棉、冕宁两县,西南与木里县接壤,处在雅安、凉山、甘孜三市州的结合部。九龙地处横断山系北段,大雪山脉自北向南纵贯全境,形成高山、极高山、山地、河谷四大地貌,地势北高南低,高差悬殊,地形复杂,风景秀美。全县幅员面积0.68万平方公里,境内平均海拔2925米。

九龙,古为羌地,史籍泛称“西南夷”之一部,源同康定;唐、宋时为吐蕃兼并;元、明属长河西鱼通宁远宣慰使司;直到清朝初期,才正式将九龙定县,仍由本地土司自治管理;乾隆年间,取消县制,归属康定县;西康建省后,隶属西康省;1955年,西康省撤消,并入四川省,改属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至今。

九龙县特殊的地理位置,使之成为一个以藏、汉、彝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在各历史时期的不断融合中,藏、汉、彝三个主要民族既有共同处,又保持着各自的特点,也有三种民族文化同时并存的现象,多元文化的交流融合使九龙被称为“藏汉彝民族文化的走廊”。而本地的传统民居建筑也因此融入了各民族的文化元素,并与当地自然环境有机的结合起来,展现了其独特的文化魅力。

  • 上一篇:羌之考问
  • 下一篇:花满山坡

  • 本文地址: http://www.kbcmw.com/html/wh/xkbrw/819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