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展示甘孜州的康巴文化积淀与旅游特色,配合在北京举办的“圣洁甘孜,走进北京”文化旅游宣传周活动,甘孜州政府与新京报社联合举办“甘孜州文化体验游”活动,在北京各大高校招募青年大学生,体验稻城、巴塘、德格、甘孜、康定等地独特风情。最终,经选拔成功参选的五位大学生来到甘孜,在长达半个月的旅程中,学习体验溜溜调《康定情歌》、高原踢踏、体验藏族戏剧,参观千年印经院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当地的地理地貌,人文风情无不给大学生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本次“甘孜州文化体验游”活动也圆满落幕。
地理
同学们只能说一句“美哭了”
“马上到了!”、“就快到了!”在甘孜旅行的路上,我们已经学会这样互相打趣着转达路途的距离,一般指的都是三个小时左右的山路颠簸。几个大学生虽然都不乏旅行经历,但是这次甘孜之行让他们第一次对藏区地理特征有了一些现场感受:在甘孜州,你总是要翻越一座又一座雪山,大河一路相伴左右,世界有的时候狭窄曲折,更多时候无限辽阔。
路途遥远,长路本身也是风景。来自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李杰伟,总是坐在最后的靠窗处,举着手机,一路上,雪山、河流、峡谷、森林、高山草甸总是盘根错节纠缠在一起,聚合又散开,分离又相聚……有一次,站在措普湖边,五月初突然而至的一场雪,世界清澈灵动,大家都是沉默不语,自然太美,无法用语言形容。后来,同学们都只能说一句,美哭了。
学艺
跟着小师傅制阿西土陶
长路上,最动人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故事,最初的碰撞是在稻城附近的阿西村。阿西土陶制作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习土陶制作是本次大学生的体验活动之一。看似简单,陶坯在基座上旋转,难以成型,学生们细嫩的手和藏族师傅们的手交错在一起。一个刚刚制作好的土陶香炉坯子,没有任何装饰,师傅说,大概是三十元,还要经过晾干、烧制,那是大约十五天之后的成品。大学生说,可以定更高一点的价格,完全没有问题。这个时代,手工的东西很珍贵。
从阿西村可以远远望见通往山外的道路,可是河谷里曲折拐弯如盲肠,进出的交通不容易。17岁的次珍就决定从这条路上撤回来,“以前村里只有我一个人上学,上到六年级,我不想上了。”那是差不多五年前的事情,之后,次珍跟着父亲降措学习土陶制作,现在已经被人称为“小师傅”。
17岁的次珍和大学生年纪相近,聊起来十分投缘,互留了微信号。降措说儿子现在有点后悔没有继续读书,次珍跟比他年长几岁的大学生说,想要把土陶做好,想要走出去。
北京大学学生刘泽众说,不知道十年之后的阿西土陶制作会不会改变,次珍会是什么样子,他必然接待了各种各样的客人,也许会成为一个精明的商人。中国政法大学的赵丁说,次珍,如果你以后遇到知识产权方面的纠纷,可以找我。
习字
圈圈点点藏文书法
我们来到了德格县中学,操场的一半摆满了课桌,学生埋首练习藏文书法。笔握得很低,身体几乎俯在课桌上,笔锋回旋,端庄凝结其中,仿佛是在进行某种精细的手工雕刻,半晌才有一两个调皮的小男孩偷笑着抬头瞄两眼。
德格县中学只有初中部,实行双语教学,大多数学生都是住校。来自北京的大学生哥哥姐姐都为各自的学校拉票,欢迎同学们将来能够来北京上大学。操场上的学生欢呼着鼓起掌,为自己的梦想加油。
有个小男孩整只手都是用钢笔尖轻戳出来的蓝色点点。他是一个好学生,书法优秀,已经不限于模仿字帖,而是自己创作。问他写的是什么,“蚂蚁虽然没有眼睛,但是也能很快到达自己要去的地方”。一个大学生感慨,孩子的天性在哪里都是一样的,也许这让他想到了自己的少年时代。(曹燕) 本文作者为《新京报》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