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报 2022年08月19日
◎龚伯勋
大渡河,两大山脉交汇的河。河东为绵亘蜀西的邛崃山脉,河西是伸向青藏高原的横断山脉。滔滔一水将两大山脉紧紧连在一起,绵绵千载有多少历史大戏在这里上演。
长河(即大渡河)是条连接两大山脉的河,东边属邛崃山脉,西边为横断山脉。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让我们沿着那惊涛劲拍的两岸,去追寻历史的踪迹。首先要寻、要访、要说的,自然是长河地区那几个历史上的重镇了。
大渡河又称长河。大渡河以西便是长河西,这在史籍上并不鲜见:五代孟蜀时“置碉门、黎、雅、长河西、鱼通、宁远六军安抚司”,这里所指的长河西就是大渡河以西。
宋、元大体依旧。元代统领大渡河以西地区的首领就叫“长河西土官”。长河西土官就住在打煎炉(也就是今天康定的炉城镇,亦作打箭炉),元朝廷还让打箭炉长河西土官做了四川省的“右丞”。
到了明朝,洪武年间,打煎炉长河西土官、元右丞剌瓦蒙遣理问高惟善向朝廷上交银印,归顺了大明。之后,置“长河西鱼通宁远宣慰司”,任命长河西土官为“宣慰使”,也就是后来的“明正土司”。
元以来,“长河西土官”及之后的“长河西鱼通宁远宣慰使”就长期住在长河(大渡河)以西的打箭炉。可这打箭炉在明代早期还没有完全开市,更没有驻军,算不上“重镇”。那么早年的长河(大渡河)重镇又在何处呢?
沿着长长的历史隧道,往上追溯,我们就会依稀见到一些它的踪迹。
长河(大渡河)周边,是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走廊之一。汉、藏、彝、羌等多个民族在这里交汇、交往以至相融合,可以说这一带是中华民族大家庭形成的摇篮之一。
历代中原王朝在长河(大渡河)地区都有行政、尤其是军事方面的建置。早在汉代,就有沈黎郡的建置(治所在今泸定的沈村)。唐代便在各部族首领所辖区域内设置了若干羁縻州、县。雅、黎两州在长河地方的羁縻州就有东嘉良州(在今泸定冷碛)、西嘉良州(今泸定嘉靖河坝)、当马州(今泸定岔道)、罗岩州(今泸定岚安)、河东州(在泸定冷碛,原雅州的嘉良州改隶黎州后所置)、大渡州(今泸定沈村,原置大渡县)、叶川州(今泸定湾东、磨西以下地区,后又改为米川州)、甫岚州(今康定鱼通地方的亢州)。宋时,仍设有罗岩、大渡、米川、河东、甫岚等州。
以上所说的那些州,都在长河(大渡河)以东。随着历代中原王朝的逐渐西进,长河(大渡河)地方区的行政、军事建置也渐渐西移:从黎州(在今汉源的清溪)到碉门(今天全)到岩州(即今泸定的岚安)、化林(在今之泸定)、沈边(今泸定沈村),这些地方都在长河(大渡河)以东。在元代,才西进至哈达(即噶哒,今属道孚),开始在这里驻军设府。直至清康熙三十九年(公元1700年)“西炉之役”后,政治、经济、军事中心才移到了长河西的打箭炉(即今天的康定)。
历史告诉我们,从汉唐到明、清,长河(大渡河)地区堪称“重镇”的,一是今天泸定的沈村,这里曾是沈黎郡、大渡县、大渡戍的治所之所在;其二就要数今天泸定的岚安(即历史上的岩州)了,明代四川几大卫所之一的“岩州卫”就设在这里;第三便是泸定的化林坪,“西炉之役”之前,清王朝屯兵守边的大本营——化林营就设在这里。之后便是河西的哈达(噶哒)和打箭炉。而称得上军事、政治、经济中心的,只有明代的岩州,之后的西炉(即打箭炉,今之康定)。
从河东的岩州、化林、沈村,到河西的哈达(噶哒),这些个历史上曾威镇一方的长河(大渡河)重镇,虽早被历史的尘埃湮没,已在世人的记忆中渐渐淡去,可它那厚重的历史积淀,最能助我们去认识那古老的长河地方。至于那后崛起于长河之西的打箭炉(西炉)的历史积淀就更加厚重了。
就让我们走进长河地方曾有过的一个个重镇,说说发生在这些地方的一些古老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