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文化 >> 康巴人文 >> 浏览文章

牙祭溯源

甘孜日报    2023年02月24日

◎任崇喜

牙祭,又称做牙、做祃,一般以农历二月二土地神诞日为起点,称为“头牙”,农历十二月十六则称为“尾牙”。这天,我国民间要祭拜土地神(土地公),也指传统的财神祭祀活动。通常,当地财神即为土地神(土地公)。民间认为,土地神能够保佑商家生意兴隆、高朋满座,客似云来。故在旧历每月初二、十六作牙,主要以鸡肉、猪肉、鱼肉等肉类祭品祭拜土地神。古代中国人做牙完毕,会把祭拜过土地神的肉类分送食用,俗称“打牙祭”。

每月这两天,旧时雇主要按照约定对老师、店员、徒工等各给一次肉食。这两天,雇主即使资金再紧缺,至时必想方设法筹措,让老师、店员、徒工有肉吃。否则,必被视为“牙祭不打,生意要垮”。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对此有具体描述:“平时每日就是小菜饭,初二、十六跟着店里吃牙祭肉。”但农历十二月十六的饭并不好吃。做尾牙前,得到雇主请柬的,表明次年要继续聘用,否则即表示解聘辞退,要求早作打算,另谋他就。在饭桌上,也有特别的讲究。这天菜肴丰盛,硬菜中必不可少的是一只鸡,而且鸡头对着谁,就表明谁就被解雇,来年就不用再来了。这也算一种有人情味的辞工吧,每个人心知肚明,给彼此都留了面子。至于那酒菜,是大快朵颐,还是味同嚼蜡,就看自己的心情是心花怒放还是五味杂陈了。牙祭源于何时?有以下几种说法。

一是每逢农历初一、十五,要用肉食向旧时厨师的祖师爷易牙祈祷,称为“祷牙祭”,后来误传为“打牙祭”。易牙也叫狄牙的人,相传是第一个运用调和之事操作烹饪的庖厨,也是第一个开私人饭馆的人。王充曾这样夸赞:“狄牙之调味也,酸则沃(浇)之以水,淡则加之以成,水火相变易,故膳无咸淡之失也。”易牙,擅长于调味,深得齐桓公的欢心。一次齐桓公对易牙说:“寡人尝遍天下美味,唯独未食人肉,倒为憾事。”于是,易牙“杀子以适君”,得到齐桓公的信任。齐桓公得重病后,易牙与竖刁作乱,填塞宫门,筑起高墙,内外不通,齐桓公因饥饿而死。这样看来,易牙是个有才无德之人,德不配位。也难怪,旧时厨师的祖师爷,还有伊尹和彭祖之说。

二是牙旗祭。古例称官署为牙,称所居之城为牙城、所居之屋为牙宅、称朝见主帅为牙参、称所亲之将为牙将、卫队为牙队,而亲兵则称牙兵。古时主将、主帅所居住的营帐前进,往往竖有以象牙作为装饰的大旗。“牙旗者,将军之旌。谓古者天子出,建大牙旗,竿上以象牙饰之,故云牙旗。”每逢农历初二、十六,便要杀牲畜来祭牙旗,称为“牙祭”。张衡《京都赋》:“戈矛若林,牙旗缤纷。”封演在《封氏见闻记》中说:“司马掌武备,象猛兽以爪为卫,故军前大旗谓之‘牙旗’。出师则有建牙旗,祭牙旗之事。军中听号令,必至牙旗之下。”上述两则记载说明早在汉代就有出牙旗兵祭之俗。

三是古代衙门的衙祭。古时有朔望日祭拜山川社稷的习俗。《辞海》注:“古时官署每逢农历朔(初一日)、望(十五日),官府衙门要举行衙祭,供事人员分食祭余的肉,俗称‘食福余’,后人可能因‘衙’与‘牙’同音,而把‘衙祭’当作‘牙祭’。”事实上,这个传统由来已久。在《周礼》中,把“牙门”称为“旌门”,有“为帷宫,设旌门”的记载。到北宋时,“近俗尚武,是以通呼公府、公门为牙门,字称讹变转为衙”。

四是拜月。每月农历初二月亮露出月牙儿,到农历十五最圆,到了农历十六以后月又缺。农历初二的月牙,代表“新、兴、旺、起”之意;农历十六则暗含“旧、死、衰、终”。所以,农历初二牙祭,属于迎新之举,祈求事业蒸蒸日上、兴旺发达;农历十六牙祭,属于辞旧之举,祈求消灾解厄、庇佑平安。而且,在一些地方,牙祭多在傍晚举行,且多由妇女主持。因为古人认为,白天为阳,夜晚为阴;男属阳,女属阴。“男不拜月,女不祭灶”也是民间此类习俗。

为何不在每月农历初一、十五而在农历初二、十六牙祭呢?民间也有各种说法,比较符合旧时实际的解释是,旧时农历每月初一、十五为供佛、敬神之期,不少妇女这两日要吃素,故而普通人家也跟着“忌荤”,牙祭就顺理推迟了一天。

我倒相信另一种说法,牙祭与远古先民祭祀神灵或祖先有关,因要在香案上摆放野猪牙或象牙而称之为“牙祭”。就这么简单。人们在祭拜之后,让自己的肚腹和牙齿也快意地享受了一番,岂不是一举多得的美事?如此快事,何乐而不为呢?多乎哉,不多也!

如今,牙祭的真相已经离我们远去,但牙祭一词仍沿袭不衰,已从简单的饮食之乐转为适意的美好享受和惬意的满足。它带给人们的是时代的留痕、社会的写照,还有旧俗的反思。


  • 上一篇:新衣裳
  • 下一篇:走向格达梁子

  • 本文地址: http://www.kbcmw.com/html/wh/xkbrw/867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