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文化 >> 康巴人文 >> 浏览文章

一鞭分与万家春

甘孜日报    2023年04月14日

◎仇进才

春乃四季之首,农业乃立国之本,牛乃农业之要。春牛这个词语,天然地带有嘉穗盈车、国泰民安的联想。

春牛不是真的牛,而是用土塑或者纸扎成的假牛。《清嘉录》中写道:“立春日,太守集府堂,鞭牛碎之,谓之打春。”打春牛便是把土牛鞭打成碎片,由众人争抢分走,当作是分润到了洋洋的喜气。

在男耕女织的古代,打春牛是一件颇为隆重的大事。苏轼在《立春祭土牛祝文》中写道:“三阳既至,庶草将兴,爰出土牛,以戒农事。”不误农时,及时耕种,才能让秋天在大地上抖出大片金黄。立春后,万物生发,新年时许下的愿望都要在土里一根根地发芽,对美好生活的期盼都要在牛蹄下一点点地翻开。打春牛吹响春耕的号角,提醒人们要开始种田了。

更深层的原因,和重农抑商的制度有关。周汉以来,为了表示对农耕的重视,孟春正月,天子会率诸侯,上演一场耕田秀,谓之“籍田”。打春牛是籍田制度的下沉。为了劝农民扶犁,古人刻意将农事包装成为一项极具艺术性的习俗,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清代有详细记载,立春前,顺天府尹要在东直门外,预先准备芒神土牛,立春前一天,率领僚属,奏起鼓乐,把它们抬着,带回到府署前的彩棚里。立春当天,鞭打土牛,“以示劝耕之意,遂颁春于民间”。乾隆年间,鞭土牛还被列为国家庆典活动,由钦天监制定芒神土牛图,作为印制范本颁发各地。制度和文化两管齐下,重利轻别离的商人少了,把酒话桑麻的人就多了。

欧阳修有一名句“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其实打春牛也暗含了与民同乐的思想。清代黄瑞鹄画过一幅《迎春图》,县令率领着文官,摆开仪仗,高举万民伞、德政牌,踩着喧天的锣鼓来到春场。民间艺人载歌载舞,竞巧争华,或如西游取经,或如西施采莲,或如昭君出塞,或如学子登瀛,热闹非凡。等立春的时辰一到,把纸做的春牛抬出来,官员百姓拿着彩色的鞭子把它围住,随着鼓乐的指令,猛力抽打春牛。

我想,县令的脸上一定是红润润的,因为打春牛时用了太大的力气,因为立春的风中还卷着深深的寒意,因为“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的场景,正是他心中最渴望的愿景。

我尤其喜欢杨万里的《观小儿戏打春牛》:“小儿著鞭鞭土牛,学翁打春先打头。黄牛黄蹄白双角,牧童缘蓑笠青篛。”孩子们效仿着大人打春牛,学得有模有样,居然知道要先打牛头。他们爬到牛角上,跨在牛背上,扬起鞭子左抽右打,笑声遥遥地飘向了杏花村。终于,土牛被抽破了,他们扑上去抢碎块。牛身上的土适合养蚕,牛角上的土适合种田,孩子们抱着碎块向大人邀功,好像他们给家里抢来了一个丰收之年。那份跃然纸上的欢乐,让我忍不住羡慕一个孩子的幸福。

如今,随着时代发展,人们对仙神的虔诚信仰已经转变成了对双手的坚定信心,打春牛的仪式剥离了迷信色彩,作为民俗文化在人间生生不息地传承着。在短视频平台,常能看到张灯结彩的舞台上,一头头栩栩如生的春牛或是安静伫立,或是摇头晃脑,迎接着一道道鞭子。众人或是簇拥围观,或是朝春牛投扔芝麻、谷豆,寓意祛除水痘、消除麻疹。裂开的牛肚里,事先塞进的五谷纷纷涌出,五谷丰登的美好祝福也就落在了这方土地上,深深地扎根。

“一打风调雨顺,二打国泰民安,三打五谷丰登,四打六畜兴旺,五打万事大吉,六打天下太平。”颂词响起时,我看见五千年的农耕文化正在阡陌间泛起鲜亮的青色。


  • 上一篇:丹巴之茶马古道
  • 下一篇:天上的月亮

  • 本文地址: http://www.kbcmw.com/html/wh/xkbrw/876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