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文化 >> 康巴人文 >> 浏览文章

金马儿女的婚礼

《甘孜日报》    2014年08月25日

   金马儿女的婚礼古朴而又富有特色。没有任何铺张。男女双方都不会因为婚礼而背上沉重债务。男方家只需要付出六条砖茶、一匹骏马、一头母牦牛就可以迎娶新娘。金马儿女的婚礼在于喜庆,不在于攀比。
   ■黄晓荣
   金马儿女的婚礼别拘一格而独特古朴。这是笔者的感觉。
   男女定亲全靠男女双方长辈嘴说,这是藏族地区婚礼常见的现象。暂时称之为“嘴上的感情合同”。
   金马儿女自定了“感情合同”后,接着是请活佛推算当婚日子。日子一敲定便张罗起具体婚礼事由来。
   2004年9月底,笔者陪同工作组到联系点大章乡,第一次有幸参加真正意义上的金马藏族婚礼。
   第一天在新娘家举办婚礼,婚礼中没有新郎也没有新郎的亲人出现。据说男方人不能出现是因为不吉利。
   看着新娘在亲友的簇拥下头戴“阿言”(狐皮帽),发结“瓦束”(象骨珠)和“角腾”(坠发的饰物),耳佩“纳龙”(金耳环),身着“擦让”(羔儿皮),脚踏“窝儿楞”(藏鞋)出现在我们呆的一方帐篷中,艳丽之极。胸口悬挂的由珊瑚、绿松石等自然珍宝组成的项链与金色的“嘎乌”相得益彰。越发衬托出新娘等嫁人夫的快乐。而镶有藏族标志的“恰玛”(银腰带)衬着“绒切儿”(挂奶桶的饰物)、“罗绒”(腰畔悬挂的藏族饰物)、“罗热”(银钱包)却时时显示着新娘贤慧淑德的高原女子自然天成的谦和与勤劳。除此之外,还有手上“瓦束洛斗”(象牙手镯),高贵温雅。
   新娘整天不发一语,可能是因为羞怯。
   金马儿女结婚有一个特定的风俗,第一天在女方办完婚礼后,不管多远,必须在第二天太阳没露脸的时候出现在男方家里。
   为了第二天和女方家人一道赶往男方家,笔者和工作组留了下来。只为真正一睹金马儿女的婚礼将是如何吸引我们的眼球。
   好在女方离男方家不远,第二天凌晨四点过,新娘的两个舅舅(送新娘的必须是亲哥哥或者亲舅舅,且必须是两人)护送新娘上路。新娘骑着一匹藏青色的骏马,成群的马匹牦牛驮着新娘的陪嫁赶往男方家。
   在晨光中,远远看到不远处大大小小的帐篷星落棋布,点点装饰着一碧千里的金马草原。想必那就是男人家里了。
   刚刚到,就看见帐篷门口整齐地放置着三整条砖茶,上面铺着一方藏毯。(风俗一:砖茶,藏毯)。
   男方亲人很快迎了出来,一男一女两个中年人,感觉是新郎的父母。那中年男人一把抓住新娘乘骑的藏青色骏马的缰绳,并向新娘敬献洁白的哈达一条。新娘款款下马。轻轻踩在铺着茶叶和藏毯的高处。中年女人乘机摘取新娘头上的“阿言”(狐皮帽),用哈达轻轻包着,新娘的舅舅从怀里马上取出另一顶“阿言”在新娘没进帐篷前站在新娘身后给新娘戴上。(风俗二:一男一女,男的只能抓马的缰绳,且献哈达,女的摘帽子且用哈达包裹,女方舅舅随即给新娘戴上另一顶帽子,必须是在新娘未进帐前而且必须是在新娘身后)。
   男方亲人将新娘领进一座小小的帐篷,看来是专设的;进去一看,里面铺着一方可容一人坐的羊毛毯,羊毛毯上面是用青稞洒织的“拥忠扎西”符号(即双七字型藏族大乘佛教标志,意为吉祥),新娘端坐上面,中年妇女将那顶用哈达包裹好的帽子端正放置在一方专门的柜台上。
   随后,那中年妇女端来一碗“卡地”(即糌粑或者三合一)冲上茶水,很谦和很严谨地递给新娘,新娘轻啜三口,随即中年妇女收回“卡地”,又端来一碗放着白糖的“酸奶子”,用小勺子亲手喂新娘吃上三口。众人便相继离去,只留下新娘一人静静坐在那方羊毛毯上。据笔者所知,新娘必须在那里静坐一天而且不能和新郎见面。
   主人们把我们当成贵客专门请到一方最大的帐篷里。终于看见新郎了。新郎的着装比新娘简单得多:一样的“阿言”,一样的“擦让”,一样的“罗热”,只是腰间多了一把“交托”(藏刀)和“多尔玛”(洁白的裤脚绣有藏族标志的宽大长裤)。
新郎也很害羞,向我们敬献着哈达、酥油茶、青稞酒等。能感觉到我们的出现让他很开心很快乐。
   婚礼终究要结束了,主人盛情邀请,我们便在那里又住了一晚。
   第三天,前来参加婚礼的客人几乎已经走光。
   在主人给护送女方前来的两个舅舅送行时,看到主人家分别送给二人二条“甲根”(三条砖茶捆成一捆叫一甲根,二条甲根即六条砖茶)、一匹骏马。并送母牦牛一头。据说这母牦牛是送给女方长辈的“玛苏儿”(即女方长辈抚养女方的感情报答)。
婚礼结束了,我们回到乡政府。我突然想到这种古朴的婚礼是否会随着时代的进步慢慢消褪?是否会在经久之后成为一种绝响?就像英雄的格萨尔一样,只能成为一种历史的记忆呢?
  • 上一篇:军嫂之章
  • 下一篇:毛兰卡进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