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新闻 >> 党政要闻 >> 浏览文章

从“新”出发 向“质”而行

甘孜日报    2024年06月27日

我州以新质生产力为引领 促进农牧产业高质量发展

大型耕地整地机在炉霍县虾拉沱青稞种植基地作业。

◎本网记者 罗文婕 文/图

初夏时节,从大渡河畔到金沙江边,从“高原江南”到“太阳部落”,行走在康巴大地,一座座智慧大棚内,随着室内温湿度变化,自动化灌溉系统适时启动,喷洒细细水雾,蔬菜苗“沐浴”着水肥营养液,摇曳着青嫩枝叶,绿意盎然;一个个现代化养殖场中,有着“雪域之舟”之称的牦牛悠闲地晒着太阳,自动撒料时不时“现身”补充饲料,“智能终端”全程记录每头牦牛的“成长经历”,已然实现全程追溯和信息化管理;一片片广袤无垠的农田,在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赋能下,从东零西碎的“巴掌田”变身为成千上万亩的“大条田”,大型机械游走其上“大展身手”,一幅有“智”更有“质”的农业现代化进程在田间地头铺展开来。

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在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大背景下,面对“高质量发展”这个新时代“课题”,我州以打造“有机之州”为统揽,全力构建“以粮为主、粮经统筹、农牧并重、种养循环、绿色生态、高质高效”现代农业体系,不断在具体实践中探索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甘孜样板”。

农田涌动向“新”力

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智慧农业要先行先试。日前,被称为“天空之城”的理塘县传来好消息,该县首个无土栽培果蔬试种成功。

走进位于该县甲洼镇的玛吉阿米花园农庄,占地2000多平方米的智慧农业无土栽培馆内,整齐划一的果蔬苗焕发着勃勃生机。今年4月种植的紫色小番茄、玲珑西瓜、水果黄瓜等10多个品种的果蔬长势良好,丰收在望。

玛吉阿米农业开发公司负责人丁义告诉记者,无土栽培的果蔬与传统种植方式相比,有着生长周期短、产量高等特点,且因使用营养液种植,果蔬的营养成分更加全面,还有着甜度饱满、水分充足、口感极佳等优势。同时,没有虫害和重金属、农药残留等问题,达到绿色无公害的标准。

除了无土栽培,馆里在浇水、施肥等方面也尽显 “科技范”。“每一株果蔬秧下面都插着灰色的‘输液管’。‘智慧大脑’精心准备的水肥营养液通过‘输液管’输送到果蔬根部。”丁义介绍,温室采用全自动循环式水肥一体化灌溉系统,施肥精准、肥效高、无污染、零排放。

水肥一体化、智能育苗、智慧农业指挥中心、蔬果全链标准化生产加工……如今,随着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的广泛应用,智慧农业正助力甘孜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不仅体现在农产品生产种植过程中,还逐步覆盖到农产品溯源、电子商务、休闲观光农业等,为有机农业的长远发展提供了新的更多可能。

仓廪实,天下安。粮食,国计民生的基石,国家安全的底线。眼下,我州各地小麦、青稞已进入收获期,广袤的田野上,农民朋友们穿梭在田间地头忙碌着,一台台大型收割机在田间来回穿梭,一粒粒金黄的稻谷倾泻而下,奏响了初夏时节的“双抢”进行曲。

“以前村民家中一个劳动力一天最多能收割一亩地,村里130亩地全部收割完毕需要村民们全家齐上阵,早出晚归地忙10多天。现在都是大型机械化收割,几天就能收割完毕,太方便了。”切割、脱粒、分离、卸粮……看着金灿灿的麦子从收割机里喷涌而出,乡城县马色村党支部书记土登脸上掩饰不住收获的喜悦。他告诉记者,今年田间地头投入收割机收小麦和青稞后,村民们不再为繁重的劳作而疲惫不堪,收割机高效运转,精准作业,让收割的过程变得轻松快捷,极大地提高了效率,缩短了收割时间,带来了实实在在的便利。

对于机械化生产带来的便利,早在今年春耕时分,炉霍县虾拉沱镇村民彭措拥登就深有感受。随着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农业机械的普及,炉霍县越来越多的农区田地逐渐实现了机械化。十多年前,彭措拥登就购买了手扶式拖拉机。他告诉记者:“我们家有30多亩农田,原来‘二牛抬杠’需要10天的时间,有了手扶式拖拉机的耕种,我只需要5天时间就完工了,现在更厉害了,大型‘铁牛’一上场1天就结束。”

农业稳产增产,科技是关键。智能新型农机的广泛应用,逐渐成为农业生产中的“新风向”。在各类大型机械助力下,我州今年新增小春播面200余亩,收获小春粮食6.45万亩、冬油菜1.88万亩,小春丰收已成定局;同时还完成了大春粮食播面94.04万亩、春播油料面积9.6万亩。在全力保障“菜篮子”安全方面,我州持续巩固6个蔬菜保供基地建设成果,一季度完成蔬菜及食用菌产量2.86万吨,中药材产量208.3吨,以柑橘、草莓为主的水果产量960.52吨,产品产量均实现较大幅度增长,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进一步构建。

新质生产力赋能

甘孜牦牛更有“含金量”

我州是全国五大牧区之一川西北牧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四川省最大的草原牧区和全国牦牛主产区之一。牦牛养殖业不仅是我州的支柱产业、特色产业和潜力产业,更是惠及广大农牧民群众的民生产业。虽然我州有着得天独厚的产业发展条件,但其相关应用技术研究、产品研发及标准体系建设等相对薄弱。加上草料供给不足、产业化水平低以及牦牛在自然放牧状态下,长年处于“夏壮、秋肥、冬瘦、春死”的恶性循环之中……这些短板弱项,成为制约我州牦牛产业集群建设的发展难题。

面对如此难题,我州该如何“破题”?“科技创新”成为“破题”关键。

初夏五月,记者走进理塘县牦牛养殖基地,看到科研人员正在对牦牛进行称重。由于传统放牧养殖方式存在夏壮、秋肥、冬瘦、春死亡的恶性循环,每年12月到次年的5月,牦牛在掉膘期的掉膘率达到25%以上。2021年以来,我州联合高校、企业,针对牦牛生长的阶段性和季节性,创新提出“青草期放牧+枯萎期补饲+干草期舍饲的‘3362’牦牛养殖模式”。

据介绍,所谓“3362”养殖模式,即为6—8月的3个月青草期牦牛放牧,9—11月的3个月枯萎期牦牛放牧+补饲精料,12月—次年5月的6个月干草期牦牛舍饲养殖,可以实现“四年出栏、四季出栏”。

西南民族大学教授、四川省肉牛创新团队岗位专家黄艳玲告诉记者,在跟踪一整年“3362”养殖模式的养殖数据后发现,采用放牧的模式养殖,牦牛的年体增重只有30公斤,通过‘3362’养殖模式饲养,牦牛年体增重可以达到200公斤以上,有170公斤左右的差值。经过核算经济效益发现,扣除饲料成本,每头牛的实际经济效益要比放牧模式下大概能够多2000元以上。

这种模式不仅高效利用农作物秸秆、避免冬季掉膘,提高牦牛成活率,还增加牦牛体重、提高牧民收入、实现了牦牛全年均衡饲养均衡出栏。

而在牦牛疾病防控研究方面,我州也取得了显著成效。科研人员针对牦牛病原特异的基因序列设计引物和探针,成功建立牦牛病原iiPCR检测方法,实现了牧区一线快速使用荧光PCR诊断牦牛重要疫病。通过技术改进,缩短检测时间,提高了结果准确率,大大降低了牦牛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切实解决了由于牦牛分布地域广、交通不便、现场诊断方式缺乏等因素造成的采样难、运输难、诊断不及时等痛点问题,对牦牛疫病的“早期诊断”“快速防治”“严防传播”等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为甘孜州牦牛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通过科学化饲养管理、疾病防控技术等科技创新成果的应用,2023年甘孜州牦牛集群全产业链总产值达64.42亿元,比建设前2021年增长12.96亿元,全产业链产值增幅达25.18%。

此外,为加快牦牛产业集群建设,我州加大资源开发利用,不断提升规模化养殖水平。截至目前,全州建成九龙牦牛国家级保种场1个,昌台牦牛、亚丁牦牛州级保种场2个,牦牛良种扩繁场5个,存栏种牛3988头;2023年全州存栏牦牛163.5万头,出栏41.7万头。在饲草料保障方面,全州建成饲草基地10个,2023年种植饲草14.7万亩,鲜草产量32万吨,预计产值2.52亿元,通过集群示范带动,全州牲畜越冬度春饲草供给保障能力明显增强。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据悉,全州农牧农村系统下一步将重点以“十行动、十基地”为抓手,从持续筑牢粮食安全根基、加快发展特色农牧产业、促进农牧民群众持续增收和抓好巩固衔接工作等方面入手,在科技创新、产业重塑、人才支撑和绿色转型等方面下功夫,全力做好农业生产、产业发展、促农增收、乡村振兴各项工作。



  • 上一篇:“花开道孚·润道有声”
  • 下一篇:于立军在甘孜州调研督导时强调聚焦重点产业增强内生造血功能

  • 本文地址: http://www.kbcmw.com/html/xw/dzyw/1014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