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报 2024年10月09日
我州发展全域旅游助力乡村振兴系牢民族团结纽带
茶马古道重镇泸定县岚安乡。
◎本网记者 马建华 文/图
喝酥油茶、品藏族特色美食、跳锅庄……甘孜高原山川披绿,绿草如茵,冰川温泉,旷世美景和藏家美味,让来自天南海北的游客在这里感受民族风情、体验民俗文化。今年国庆黄金周期间,甘孜州共计接待国内外游客312.72万人次,同比增长13.85%;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4.44亿元,同比增长14%。两项数据均创该州国庆黄金周旅游接待历史新高,甘孜州继续成为全国热门旅游目的地之一。
壮大民宿产业:让老百姓腰包鼓起来
红白相间的藏房错落有致,房前屋后的花园、果园和菜园绿意盎然,生机勃勃,干净整洁的村道,独具特色的民宿分外抢眼,院内花团锦簇、蔬果飘香。“舒适干净”“民族风情浓郁”“服务好、价格公道”……道孚县八美镇沙江村村民格桑吉经营的民宿“嘎尔星空营地”让游客好评如潮。
“我的民宿风格不仅保留了原汁原味的藏族建筑风貌,还融入了现代时尚元素,受到了各地游客的好评。”格桑吉告诉记者,她家的民宿共有10多个房间,每间每晚价格在300元至500元不等,每到夏季几乎是天天客满,一年收入10多万元。
用独特的藏民族风情揽客留人,做民宿做的是诚信、做的是特色。“不管是汉族、彝族、回族,来的都是客,来了就是一家人,要让游客有宾至如归的舒适感。”格桑吉笑言,民族团结一家亲的理念已根植在每个村民心中。全村85户就有16户村民从事民宿经营,年直接收益达150万元。
在茶马古道重镇泸定县岚安乡,巍峨连绵的雪山,森林环绕的村庄,晨起看日照金山,夜观被称为“生物活化石”的山溪鲵……面积仅57.96平方公里的岚安,吸引了来自广东、新疆、云南等地的39位“新村民”,投资超2000万元,在此修民宿、建书屋、开餐厅,安家兴业。
岚安97%的村民为藏族,茶马古道、贵琼文化、长征文化等特色资源丰厚,民族特色鲜明,人文底蕴深厚。在岚安,“新村民”纷至沓来,也带来了徒步、研学等新业态。“新村民”从“老村民”手中租下老房,每年租金不超过5000元,最长可租20年。“我家也有老房,以前我在‘新村民’田茂的民宿打工,就想把自家老房也打造成民宿。田茂夫妻很支持,还免费帮我做民宿设计。现在,岚安已有4家民宿、3家烧烤店、1家柴火鸡店,都是‘老村民’自己当老板。”岚安“老村民”高德凤聊起她的“致富史”,眼里闪着光。
“去年,我们村‘老村民’帮‘新村民’修房子,挣了170多万元工钱。”岚安乡脚乌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高权松说,民宿兴了,村民的腰包也鼓了。
“共同开发,共同致富,在岚安,‘新老村民’就是一家人。”岚安乡党委书记黄兵说,很多“新村民”和游客入乡随俗,穿着有岚安刺绣的衣服,“新老村民”共谱民族团结奋进曲,共护共建岚安,盘活闲置资源,创新发展模式,丰富消费业态,让生态振兴和产业振兴在乡村同频共进,人兴、业兴、村兴,“新老村民”安居乐业,共绘振兴新图景。
康定市塔公镇塔公村旅游也异常火爆,一天的游客量超1万人次,全村160余户村民,每天每户出一人来牵马,每位村民月收入在5000元左右,在旺季时,村民们每天收入8000元,淡季每天收入1000元。2023年,通过集体分红、销售土特产、旅游纪念品、租售藏装等,塔公村户均年收入30万元,集体经济收入突破1000万元大关。
甘孜州民宿业整体呈现“布局更加合理、数量显著增长、品质不断提高、管理日益规范”的良好态势,专业化、品牌化、连锁化的产业转型趋势逐步形成。从整体布局来看,我州基本形成了东路片区康养休闲度假型、南路片区沿G318中国人的景观大道乡村休憩式、北路片区非遗民宿为主格调的基本格局;从发展数量上看,截至2024年,全州民宿增长至2667家,总床位数达41890张;从民宿品质来看,全州现有国家甲级民宿1家、天府旅游名宿2家、等级民宿11家、高端民宿34家,引进了松赞集团、阿若康巴等一大批知名民宿企业,涌现出赞巴·明境、贡嘎宗、云端一叶悟居等本土高端民宿,评定出乡城皈院、博卡拉智慧庄园、罕额庄园等一批“圣洁甘孜”高等级民宿;从产业规模来看,康定新都桥、塔公,丹巴甲居、中路,理塘濯桑,稻城亚丁村,乡城青德、青麦,泸定岚安,海螺沟等地的民宿产业集群正在加速形成。
资源变资本:夯实民族团结进步根基
稻城县坚持把民族团结进步作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路径,牢牢抓住打造“天地人”全时空文化旅游新地标重大历史机遇,全面展现民族团结进步“稻城样板”,用实际行动写好稻城各民族共同富裕文章,不断开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新局面。
该县成功创建四川首批“天府旅游名县”“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推动全县近9000名各族农牧民群众直接或间接从事旅游服务,探索走出了一条全域旅游助推乡村振兴实践新路子。围绕产业发展和民生事业,整合3508万元资金实施香格里拉镇热光村、噶通镇八美村、赤土乡子定村民族团结进步新村建设项目,着力打造了一批各民族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民族团结示范村和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甘孜州文旅资源禀赋优越,域内旅游资源多达36112个,总数位居四川省第一。目前全州已建成A级旅游景区115个、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1个、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1个、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7个、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6个,拥有磨西镇、新都桥镇、香格里拉镇等95个“旅游城镇”,杵坭村、烹坝村、亚丁村等183个旅游沿线“美丽村寨”。
“依托资源”鼓足“钱袋子”,推广“资源变资本、资产变股金、牧区变景区、牧民变股民”模式,催生了“世界旅游联盟旅游减贫案例”稻城麻格同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泸定杵坭乡、“世外桃源”康定色龙村等典型旅游地。依托底蕴深厚的民族传统手工艺,开发唐卡、土陶、药泥面具、木雕等旅游商品和纪念品,远销多个国家和地区,年销售收入达1.2亿元。2024年1至8月,全州共接待游客3193.96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50.2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65%和2.31%。
依托不可替代的旅游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涉旅产业,目前甘孜州有涉旅经营主体5.4万余户,旅游业创造就业岗位9.52万个,解决本地就业和带动间接就业人数15万余人。
“甘孜文旅大发展、大繁荣,夯实了全州各族群众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以甘孜州郎卡杰唐卡省级非遗扶贫就业工坊为代表的一批民族手工艺技术培训基地应运而生,建立了超级文化IP雏形,带动3600余人就业。全州先后培训旅游从业者累计35000余人,持证上岗人员总量超过30000人,居全省前列。”甘孜州政协副主席、州文广旅局局长刘洪说,2023年,甘孜州游客接待量首次突破400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52亿元。旅游业在促进老百姓增收致富、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同时,更促进了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
自驾游、房车旅行、摩托车旅行……越来越火的全域旅游,让南来北往的游客与甘孜的各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在文旅发展的带动下,甘孜正发生着悄然变化:塔公草原上,上了年纪的老人,为了更好接待游客主动学起了普通话;国道318线旁的民宿里,游客认起了藏族“干爹”“干妈”……民族团结的纽带,把往来于这片土地上的各族群众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