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技术人员正在加紧施工。
■记者 陈杨
一根根电杆矗立在崇山峻岭之间,架起了全州农牧民群众通电的梦想;一条条银线飞架在蓝天白云之下,连起了国家电网和甘孜人民的深厚情谊。
今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省电力公司总经理王抒祥表示,要让最后20多万无电人口都能用上电。这20多万无电人口有18万在四川,约2万在西藏。王抒祥立下“军令状”,到2015年6月30日,要让四川藏区甘孜州“电力天路”工程全面建成完工,把甘孜电网建成为西通西藏、东联四川、内部互通的现代电网,全面解决甘孜无电地区人口供电问题,照亮四川藏区发展道路。
今天距离6月30日只有4天时间了,“电力天路”工程全面进入倒计时。全州无电区的农牧民群众即将告别用酥油灯和煤油灯照明的历史,迎来“光明”的未来。
2012年9月19日,全长1015公里,翻越6座雪山,平均海拔3600米的“新甘石”联网工程正式通电了。这项被誉为“电力天路”的工程,把光明输送到了我州北部藏区的千家万户,藏族同胞将不再受缺电之苦,这里的冬天也将不再寒冷。
“新都桥—甘孜—石渠”电网联网工程总投资32.15亿元人民币,是四川电力建设史上最为艰苦、最具挑战的历史性工程。
2014年11月,国家电网公司等40多家参建单位、2万余名建设者,战胜平均海拔4000米的高原缺氧等艰难险阻,提前半年建成川藏电力联网工程并投入使用,创造了世界高海拔地区电网建设“零死亡、零伤残、零缺陷”的新纪录,彻底解决了西藏东部和我州南部严重缺电及无电地区通电问题,共惠及70万人口。
这并不容易。在藏区,解决一户用电的花费,是内地的百倍。首先是物资运输非常困难,全国各地的物资运到成都,再用火车运到大理、丽江,再用汽车运到318国道。电线杆不能走318国道,只能偏离318国道用拖拉机运,拖拉机也开不了的地方就用牦牛拉上去,到不了的地方就人扛。全程1500公里线路上,共建了1100条索道,平均长度一公里,直上直下。
再大的困难都要上。从2012年3月至今,继“新甘石”联网工程之后,国家电网公司和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持续推进藏区电网建设,投资215亿元启动四川藏区最大规模电网建设——甘孜州“电力天路”工程及无电地区建设工程项目。
在如今科技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年代,人们很难想象没有电的生活是什么样。然而在雅江县德差乡却还有两个村——吕村和布孜村,至今没有通电,这里的村民在酥油灯下熬过了一个又一个夜晚。德差乡共有五个村,其中吕村和布孜村有120余户人家,生活在这里的村民们,祖祖辈辈都没有享受过电力带来的便捷。为保证两个村早日通电,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投资500多万元,为这两个村新建了10kV线路24公里,低压线路3.6公里。村民们盼了一代又一代的用电梦,终于梦想成真了,通电的日子终于到来。
24公里的电力线路翻过高山峡谷,横跨原始森林,穿越高山峡谷,翻越湍急河流,其中工作的艰难程度令人无法想象。坚守在这里的20多名电力员工,与大自然抗衡,与身体极限抗衡,为了早日为藏区群众送上电,是他们咬牙支撑下去的动力。
今年47岁的杨林彬回想起建设的每个日夜仍然记忆犹新,“为了加快工程进度,让老百姓用上电,每天早上六点多钟就起床赶往工地,因为任务重、时间紧,我们中午饭都是在工地上吃,下午也常常工作到七、八点钟才下班。”杨林彬的脸被强烈的紫外线晒得黝黑,手上长满了老茧,指甲缝里是怎么洗也洗不干净的泥土,“一天也至少要磨烂一双劳保手套。”
雅江县木绒乡位于海拔3600米的高山上,是雅江县西北部最远端的地区,距离县城约6个小时车程。全乡1600多名藏族百姓居住在625平方公里的高山峡谷间,由于地理位置偏远,交通不便等诸多因素的制约,木绒乡的藏族群众依然过着点酥油灯的无电生活。
2014年,在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的安排部署下,国网绵阳供电公司承担了建设呷拉至木绒35kV线路和36千伏木绒变电站的建设任务,为加快完成建设项目,绵阳公司高度重视、积极响应,调集充足的施工力量投入到工程建设中。
该工程35千伏输电线路全长38.483公里,从雅江县呷拉乡35千伏呷拉变电站出线,跨过雅砻江后,直接上山穿越20余公里的高寒缺氧、地质复杂高海拔原始森林,全线塔位平均海拔3200米,最高塔位海拔4300米。工程于2014年5月开工后,多次被暴雨冲毁施工道路后中断建设,为了早日完成这最后的无电地区电力建设任务,施工人员吃在荒无人烟的深山老林,住在简易搭建的工棚,时常外面大雪,棚里小雪,外面大雨,被子全淋湿。在长冬无夏,春秋短暂的气候条件下,克服人烟罕至、无通讯信号、生活物资困乏等重重困难,吃土豆、咽白菜,通过人工开路、肩挑背扛、架设索道、骡马驮运等方式成功组立杆塔118基。进入架线施工中,为有效保护林木,破解生态环境和架线施工的矛盾,又注重新技术的运用,采用小型、轻便的无人机展放牵引绳进行施工,顺利完成了工程建设的导线架设任务。
通电了!农牧民群众得以过上现代化的生活,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6月15日,稻城县亚丁村正式用上四川主网的电,从而满足该村旅游接待、居民生活生产用电所需。
说起过去的亚丁村,当地有一句流行语“有女不嫁亚丁村”。而今村里家家从事旅游业,收入颇丰,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旺堆是亚丁村土生土长的牧民,1998年稻城县开始开发打造亚丁景区时,有着商业头脑的旺堆便利用自家的民居开办起了家庭客栈,如今旺堆的客栈生意不仅走上了良好发展轨道,而且还带动起了村里很多村民一同开办家庭客栈。客栈的生意虽好,但面临的困难也不少,特别是用电难曾让旺堆伤透脑筋。旺堆说:“我们用的电是当地水电站发的电,虽然比起以前点酥油灯和松光照明的日子幸福多了,可是由于水电站装机容量小,经常停电,而且发的电一点也不稳定,根本无法满足游客的用电需求。游客的手机、照相机、电脑完全充不上电,就算勉强充上,最后绝对是以跳闸收场,让游客很是不满。现在电网连到我们村了,我很高兴,这对客栈今后的发展有很大帮助。”
位于理塘县城60多公里外的禾尼乡位于毛垭大草原,国道318线从禾尼乡穿行而过,禾尼乡海拔超过4000米,是个一直未通上电的地方,全乡11个村都是无电村。进入夏季,毛垭大草原牧草肥沃,野花绽放,微风轻拂,牧草与野花在金黄色的阳光下争相摇曳。川藏线骑友们在网上津津乐道的“所波大叔骑友之家”就位于毛垭大草原国道旁,大名鼎鼎的“所波大叔骑友之家”被誉为“川藏旅行者落脚点”。老板所波大叔是一个63岁的藏族老人,和其他乡亲一样,所波大叔也一直渴盼着自己家里通上电,而他这个愿望,随着“电力天路”工程完成,梦想成为现实。
从一间小小的藏区民居发展至三间外加三个帐篷可以同时容纳上百人的接待站,所波大叔的烦恼也接踵而至。
禾尼乡没有通电,所波大叔每周去理塘县城买柴油回来为“所波大叔骑友之家”发电。刚开始还能满足“所波大叔骑友之家”普通的照明用电所需,随着“所波大叔骑友之家”规模的扩大,柴油发电已经不能满足,“所波大叔骑友之家”只好限时供电,每天晚上6点到11点的6个小时里全靠一台小型的柴油发电机,有时候遇到柴油发电机坏了,就只能改用汽油发电机供电。所波大叔发了愁:“骑友们住下了手机要充电,电筒也要充电。理塘到巴塘要过几个隧道,电筒没有电,过隧道时就太不安全了。”
因为发电有限,所波大叔平时会召集家人捡拾牛粪当燃料,“但是夏天雨季一到,牛粪就很难燃烧了,有时候连饭也煮不熟。”所波大叔介绍,不仅煮饭会受到柴油发电的限制,骑友们充电和洗澡洗衣服也成了问题。天冷的时候,看着有的骑友在冰冷的河水中洗脏衣服,双手冻得通红,所波大叔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再也不需要买柴油来发电,再也不用为电发愁了。“电力天路”工程理塘至禾尼35千伏线路、35千伏禾尼变电站顺利投运将点亮整个禾尼乡。禾尼乡的用电问题即将得到解决,这让所波大叔看到了希望,他决定,在原来屋子的旁边,再修一栋两层的房子,扩大客栈的客容量。所波大叔说,电通了,就可以彻夜与骑友们围坐聊天,通过骑友们的讲诉了解外面的世界,告诉骑友们藏文化的独特魅力。
随着我州无电乡逐渐在地图上消失,农牧民群众的生活越来越好,大家对党委政府无不充满着感激之情。今年已经80岁的丁真曲扎是雅江县德差乡人,他专程走了4公里山路去感谢工程建设者,他感慨地说:“我从1964年从部队退伍后就来到德差乡工作,亲身经历了德差乡无电的历史。如今,国家电网投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给大 家架杆拉线,我们都十分感激。我们一辈子都不会忘记国家电网和电力工人对我们的恩情!”
相关链接
“十二五”期间我省藏区电网建设情况
2012年 9月 19日,投资32.15亿元的“新甘石”电网联网工程投运,甘孜州西北部电网告别长期孤网运行的历史,正式并入国家电网。
2013年,甘孜州“电力天路”工程启动,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和甘孜州再次在甘孜藏区共同实施更大范围的电网全面覆盖工程,总投资约186.79亿元,计划建成以超高压为骨干电网,220千伏、110千伏及以下为延伸覆盖全州的统一、协调的区域藏区电网,实现甘孜州水电“送得出、落得下”。
2014年3月18日,总投资66.3亿元的川藏联网工程动工,甘孜水电外送的南部电网骨架网络成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