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新闻 >> 党政要闻 >> 浏览文章

治蜀兴川重在厉行法治

四川日报    2016年12月05日

——《四川省依法治省纲要》实施三年纪实

    ■钟振宇

    124,国家宪法日。蜀中大地,涌动着法治的温暖。

    当天,成都的200名公益法律志愿者齐聚环球中心广场,为群众免费提供法律咨询服务;达州市司法局开发的手机APP上线,预约公证、鉴定方便快捷;眉山市总工会“以案说法”,推动企业、职工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三年前的12月,中共四川省委印发《四川省依法治省纲要》,从指导思想和原则目标、依法执政、科学立法、依法行政、公正司法、社会法治、学法用法、监督问责、组织保障等9个方面,对法治四川建设做出总体规划。

    三年来,依法治省的宏伟蓝图在蜀中大地纵深推进,治蜀兴川各项事业被全面纳入法治化轨道,为“两个跨越”筑起坚实的法治保障。

    顶层设计,统筹推进,抓住“关键少数”牛鼻子

    科学决策、程序规范、依法治理……芦山强烈地震发生后,法治思维始终贯穿灾后重建工作,确保三年重建任务如期完成,向党中央和人民群众交上一份满意答卷。

    四川是欠发达省份,法治建设总体上还处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初级阶段。省委主要领导深刻意识到,没有法治的保障,社会稳定就没有根基,改革发展也难以顺利推进,“实现四川长治久安,加强法治建设比任何时候都显得更为紧迫而重要”。

    省委鲜明提出“治蜀兴川重在厉行法治”,2013年底印发《四川省依法治省纲要》,把依法治省作为一项战略任务和关键性工程来抓,加快构建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良序。

    201411月,省委作出全面深入推进依法治省的决定,成为四川落实中央依法治国方略的行动指南。2015年,我省出台依法治省指标体系、评价标准、评估办法,成为检验依法治省落地落实的度量衡。中国法学会副会长张文显认为,“四川的法治实践走在了全国前列”。

    站在高起点,依法治省如何再上台阶?2016年,我省把两年来的法治经验上升为制度设计和政策安排,出台法治服务中心大局、保障脱贫攻坚、提升立法质效、强化第一责任人职责等文件,统筹推进95个法治特色创新项目,努力为法治中国建设提供四川样本。

    治蜀兴川重在厉行法治。几年来,一个“厉”字在最薄弱环节“刮骨疗毒”。

    省委认为,作为群众的带头人和主心骨,抓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就是抓住推进法治建设的牛鼻子。我省在全国率先出台《关于抓住领导干部“关键少数”全面深入推进依法治省工作落实的意见》,还为“关键少数”量身定制考核“硬杠杠”。

    选人用人天平,法治“砝码”不断加重。能不能遵守法律、能不能依法办事、能不能用法治思维推进工作,已成为四川考察“关键少数”的重要内容。2015年,全省提拔的厅级干部中,具有法律专业背景或法治实践经验的占31.9%

    服务大局,保障发展,加快打造法治政府

    1130,对自贡、绵阳、南充、巴中和眉山5市来说,是值得载入史册的日子。这一天,经省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通过,5市首部实体性地方法规诞生。

    法律是国家的重器,良法是善治的前提。我省认真把握国家赋予设区的市地方立法权用意,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开展创制性立法。

    眉山市行使地方立法权后制定的《眉山市城乡规划条例》,被提到全市所有立法项目的最前端。眉山市人大常委会相关负责人说,这两年,眉山全域进行高标准规划,“立法,将保证规划的严肃性和延续性”。

    法治兴则国家安,法治强则事业有保障。省依法治省办负责人指出,要打赢这场事关全局的脱贫攻坚战,需要让法治在脱贫攻坚战略中发挥保驾护航的作用。

    20154月,省第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表决通过《四川省农村扶贫开发条例》,从法律层面回答了如何帮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问题。在地方,南充市启动法治扶贫“十百千万”工程,百名律师把脉助发展、千名政法干警进村促和谐、万名法治干部入户结穷亲。

    权力做“减法”、服务做“加法”、发展做“乘法”,这是四川省法治政府建设的基本思路。

    目前,四川已成为全国保留省本级行政许可事项最少的省份之一。上半年,全省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同比增长16%,高于全国增速2.8个百分点。

    如今,越来越多的行政部门建立完善了重大决策法律咨询、合法性审核、决策失误责任追究纠错机制和法律顾问制度。全省有3000余名律师在2700多个部门担任法律顾问。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路径清晰。今年,《四川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实施方案》出台实施,多部门、多行业整体联动,对失信主体进行一处失信、处处受限的惩戒,对诚实守信者实行优先办理等绿色通道激励支持。

    树立底线,改革攻坚,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公平正义

    前不久,北京盈科(成都)律师事务所律师吴文胜来到律所驻地的成都市锦江区检察院,递交申请,半小时内就拿到凉山州检察院承办的一起故意伤害案电子卷宗。“以往,这样的案子只能到凉山现场阅卷,成本很高。现在异地阅卷充分保障了律师执业权和当事人合法权利”。

    建设法治四川,必须要把司法公正作为生命线和工作底线,始终坚持司法为民不动摇,让人民群众切身感受到公平正义的力量。我省部署司法体制改革试点工作中,着力破解影响司法公正、制约司法能力的深层次问题。

    抓“关键少数”,出台《四川省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的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实施办法》,针对利用职权或者职务影响,妨碍、阻挠对案件调查处理等六种行为“划红线”。

  法院系统制定防范刑事冤假错案的实施意见,从非法证据排除、死刑命案必看现场、加强审判管理等方面预防刑事冤假错案;检察系统将民事行政执行案件和久押不决案件的清理纠正工作纳入绩效管理,完善对公安机关、法院办理案件羁押期限的监督机制;公安系统健全信访事项源头治理、督导、责任倒查追究三大工作机制。

    食药安全、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等领域出了问题,主管部门罚了款是否就完事?我省将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纳入工作重点,着力解决有案不移、有案难移、以罚代刑问题,消除失职渎职、贪污受贿等职务犯罪行为滋生土壤。

    如何破除阻碍实现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藩篱?今年6月,省依法治省领导小组在全国率先出台关于《“两年内基本解决执行难”的工作意见》。目前,全省21个市(州)均已对接全国“总对总”网络执行查控系统和全省“点对点”网络执行查控系统。

    泸州市不动产登记中心在全国率先实现与市级法院“双证合一”查控;资阳市运用城市网格化管理服务平台找人查物……一些创新做法在全省范围推广。

    法律七进,示范创建,基层群众收获法治获得感

    法治的根基在于全民守法,基层是依法治省的落脚点。

    围绕法律进机关、进学校、进乡村、进社区、进寺庙、进企业、进单位,我省出台“法律七进”三年行动纲要,分门别类列出“菜单式”普法大纲。

    在实践中,各地善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泸县二中通过在班级增设普法安全员来传递法律知识;资中县用民间艺术木偶剧向百姓普法……以“法律七进”为载体,全省孕育出一大批由退休干部、村组干部等组成的基层“法律明白人”,这些“土专家”总数达48万余人。

    近年来,我省鼓励基层探索建立以党组织为核心的“一核多元、合作共治”治理体系,广泛开展村规民约、居民公约等为载体的基层法治实践。各地涌现出一大批法治示范创建合格单位,并以榜样为引领,探索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法治路径。

    大小凉山彝区深入推进健康文明新生活运动,以现代文明理念荡涤陋俗陋习,教育引导群众树立节俭致富、勤劳致富、合法致富观念。雷波县雷池乡马木村村民巫日坡扳起指头算了一下,村里有40个小伙子,因为当地婚嫁高额礼金之风而不敢轻易谈论婚事,如今县里厉行节约新规出来后,为年轻人带来福音。

    在高原藏区,省委提出把依法治藏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作为实现藏区长治久安的根本抓手。一些法院建立流动法庭,让旁听的牧民现场感受现代司法的公平公正;一些地方把高僧大德聘为人民调解员,开展法治培训,使他们的调解建立在法律框架内。

    “我只打一卦,就是——听交警的话。”这是阿坝县一对农牧民夫妇为他们喜欢骑摩托、开快车、多次受伤的儿子,向当地的一位活佛打卦得到的回答,活佛用实际行动引导广大信教群众尊法学法守法用法。

    从高原到盆地、从机关到村社,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意识深入人心;治蜀兴川重在厉行法治的观念,已成为全省上下的广泛共识。


  • 上一篇:今年预计完成幸福美丽新村建设6729个
  • 下一篇:解读国务院《“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