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报 2016年12月22日
■本网记者 袁飞
转变观念 激发脱贫新动力
要实现脱贫攻坚,首先要拧紧“思想总开关”,实现思想脱贫。藏坝乡党委、政府进一步强化村民自力更生、创业发展意识,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示范引领作用,引导村民从内心深处把“要我富”转变成“我要富”,增强脱贫奔康内生动力。
首先,从解决贫困群众的思想“总开关”问题入手,提出“不要等,不要靠,自力更生最重要”的口号,激发群众脱贫奔康内生动力,变被动脱贫为主动脱贫,消除“等靠要”思想,让村民主动投身脱贫攻坚各项工作来。
其次,结合“四个好”创建工作,狠抓生活习惯改善促“人和”。指导当地农牧民群众扫地、擦窗、抹桌、洗碗、叠被……村两委、“第一书记”组织编制村规民约,通过“奖罚机制”“挂流动红旗”“相互监督机制”等,积极调动村民移风易俗的主动性,真正做到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过上好日子。
此外,结合农民“夜校”培训课,加强农村实用生产技能培训、推广普及健康文明生活常识、提高村民生产生活技能,举办百姓大舞台、广场舞大家跳等文娱活动,丰富村民文化生活,实现由“物的新农村”到“人的新农村”的转变。
同时,藏坝乡还充分发挥“第一书记”的优势和作用,从理念上、资金上、管理上等方面都为激发贫困群众积极性注入了活力。
“刘书记,快到家里喝茶,这两年我真的要感谢您,要不是您我还不知日子该怎么过了。”记者在藏坝乡甲空村采访时正看到一位藏族妇女拉着一位汉族干部的手,像是与自己的亲人一样在亲切交谈。
这位叫正呷的藏族妇女是甲空村的贫困户,而那位被称着“刘书记”的人,则是州上选派的驻村“第一书记”刘明。
刘明,是州盐业公司党组书记、总经理,去年9月上级选派他到藏坝乡甲空村担任“第一书记”,上任不久他便遇上了一件难事。
贫困户正呷,由于她丈夫长年生病,居住条件差,负面情绪较重,对干部也是抱怨很多。第一次入户,她态度冷淡,反映的情况模糊不清,刘明和乡干部们不气馁,通过耐心细致地做工作和反复入户摸清了情况,同时按照政策将她家纳入藏区新居建设解决了安全住房问题,并将她们夫妻俩纳入低保兜底一批提高了收入,还为她安排了公益性岗位。她家新房修建好后,为了感谢刘明和乡上的干部,她专门请刘明来家里吃饭,给他们端上了酥油茶,高兴的说现在房子也修好了,收入增加不少,生活水平提高了,感谢党有这么好的政策,也感谢乡党委政府和“第一书记”对她的帮助,共产党为老百姓做了这么多好事,如果够条件,自己也想加入党组织去帮助更多的老百姓。
贫困户土登热巴家,人口多劳动力少,本人又有慢性病,家里卫生条件很差,对“第一书记”和乡干部们提出环境卫生的要求爱理不理,态度比较抵触。在向乡党委政府汇报后,刘明首先和卫生院的医生到他家为土登热巴检查身体并建立了健康卡,将他纳入医疗救助一批,再结合情况将他家7口人全部纳入低保兜底一批稳定增收,同时为他家修建了50平方米的蔬菜大棚,让他的儿子、儿媳参加蔬菜大棚种植培训并把农技员请到他家手把手的教授,为家庭蔬菜种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通过这些惠民实事,使他的态度大为改变,现在只要知道乡村干部要去走访,土登热巴就早早的和儿子等在门口,对于村里安排的事情更是积极主动。
细微之处见精神,倾情倾智换真心。今年,藏坝乡在往年党建扶贫工作经验上,除了进一步加大政策帮扶、项目帮扶、资金帮扶力度之外,更加注重创新的采取激发“原动力”方式,不仅干部自身思想认识发生转变,而且通过增强民族自信心、引进新观念等手段,开拓了扶贫点人们的智慧和视野,转变了观念,为全县扶贫攻坚开创了新的工作模式。
产业发展 开辟致富新途径
近年来,贫困村的现状敲打着千万人的心,社会各界纷纷捐钱捐物表达着对贫困群众的关心。
给钱给物只能管一时,不是治本之策。藏坝乡党委政府知道,要打破贫困的枷锁,就必须赋予贫困人口发展致富的能力,用产业富民的“金钥匙”,增强他们的“造血”功能。
如何在扶贫攻坚的路上走一条既符合自身实际发展、又深受百姓欢迎的扶贫攻坚新路子,能确保贫困群众实实在在脱贫?藏坝乡党委、政府始终把“精准”二字贯穿于识贫、扶贫、脱贫全过程,因人因地制定扶贫开发计划,实行“一村一业、一户一策、一人一法”,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真正把有限的资源、有限的资金、有力的措施精准投向到贫困村贫困户,确保扶贫扶到点上,扶到根上,扶到老百姓的心坎上。
从实际出发、问题着手、瓶颈抓起,实行区别化、个性化、差异化扶持,有针对性地制定到户到人的脱贫措施。藏坝乡在这样的精准扶贫思路下,大力发展特色种植,扶持规模养殖,强化职业技能培训……一系列“菜单式”精准帮扶方式,惠及了贫困群众,也让藏坝乡找到了稳定脱贫致富的方向。
如何从根源上拔穷根?藏坝乡党委、政府立足乡情充分调研,提出了“1+4”的脱贫攻坚思路:即“一个龙头加四个千亩”。
“一个龙头”即:成立藏坝乡藏青扎喇高原牦牛专业养殖合作社,合作社以7个行政村为成员,全乡468户户户参与、户户发力,初步规划养殖牦牛800头,通过“规模养殖场+合作社+农户”的运营模式,对牲畜产品进行深加工,拉动个体养殖户畜产品的成品率,从而提高群众收入,实现共同奔康。
“四个千亩”即:建设一千亩优质饲草料基地,其草料可供集体牧场冬季牲畜口粮,保证牲畜安全过冬;一千亩优质中藏药基地,乡党委政府充分利用各方资源,积极争取,将土地流转给企业种植中藏药,农牧民可从土地流转费用和打工收入实现增收;一千亩的高原绿色蔬菜种植基地,试种台湾豌豆尖、高山萝卜、圆根等,以订单农业保障种植物的销售;一千亩优质青稞基地,种植黑青稞,杜绝转基因品种,从品质上让老百姓 “吃的健康、吃的放心”,形成绿色、健康协调发展的良好环境。
“成立牦牛养殖专业合作社,在我县尚属首例。”藏坝乡党委书记健康说。合作社计划养牦牛800头,每户出资购买一头牦牛,剩余的300多头牦牛作为集体资产,但这笔采购资金从何而来?
最终,通过下派的“第一书记”解决一点、包乡联系县级领导和单位帮助一点、用于扶贫的资金补贴一点等多方筹资,规模化养殖800头牦牛的资金终于筹够。
藏坝乡藏青扎喇高原牦牛专业合作社董事长、甲空村党支部书记曲它说:“下一步,合作社将办一个小型牛奶加工厂,通过除菌、消毒、保鲜包装后销售到县城和机场,并设立七个公益性岗位解决部分贫困户的基本生活问题。牛毛、牛皮还可以卖钱。”
今年42岁的降央曲批是藏坝乡信乃村建档贫困户,为了两个孩子读书,降央曲批把家搬迁到县城。但由于无一技之长,没有存款和牲畜,全家人的生活靠妻子打零工维持。今年3月,向亲朋借款购买一头牦牛,降央曲批以此加入藏坝乡藏青扎喇高原牦牛专业合作社。因体力好,降央曲批和另外五户贫困户签订承包三年放牧合同,每年可获得四万元收入。
目前,藏坝乡一千亩优质饲草料基地即将开垦,通过种植优质牧草,不但可供集体牧场冬季牲畜口粮,多余的草还可卖到市场。700余亩土地已流转给四川紫黄大地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供其种植中药材,每年土地流转费用和农牧民打工收入预计在50万元左右。在理塘县圣地农庄的支持下,一千亩高原绿色蔬菜马上就要试种,台湾豌豆尖、高山萝卜等以订单农业方式保障菜的销路。该乡还将在种植黑青稞杜绝转基因品种上下功夫,准备打造一千亩优质青稞基地。
通过“1+4”的深入实施,预计到2016年末,各项收入在200万元左右,除去工资和各项开支,老百姓收益在150万元,藏坝乡人均将实现增收600元。
与此同时,为了提高生产效益,藏坝乡针对性培育致富能手。一是聘请县农牧和科技局专业技术人员开办培训班,对全乡14名年轻、有一定文化程度、接受能力较强的农牧民群众进行培训,接受培训后的学员又负责对全乡7个行政村劳动力进行培训;二是从本乡选用牧业经验丰富的牧民对6户承包户进行牧业知识传授;三是对养殖合作社、种植合作社的管理层进行培训;四是积极鼓励支持和组织年轻人到周边乡、县参观学习;五是鼓励群众在紫黄大地公司中藏药材种植基地打工,学习种植技能,实现增收。藏坝乡今年培育致富能手25人,全乡就业率比去年增加13%。
随着精准扶贫的深入开展,藏坝乡实施的一项项举措落地有声,面临的一个个难题迎刃而解。在消除贫困的攻坚战中,县、乡、村各级干部每一个脚印都倾注了心血,精准脱贫工作更是取得了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