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新闻 >> 党政要闻 >> 浏览文章

绿满巴蜀 美润天府

四川日报    2017年07月26日

  ——四川坚持推动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光明日报记者 李晓东

  每隔一周,四川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领导小组就要通报全省环保督察发现的8900多个问题的整改落实情况。自去年开始,四川开始了污染防治的蓝天、碧水、净土“三大战役”,实施绿化全川行动,在全国率先实现省级环保督察全覆盖,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自觉履行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使命,形成了下真功、见成效的绿色发展四川路径。

       为绿色发展划红线标底线

  四川是长江上游、黄河之源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地,四川把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放在突出位置来抓,省委出台“关于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四川的决定”,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章立制。

  “举全省之力打好污染防治‘三大战役’,加快补齐生态环境短板。”四川省环境保护厅负责人给出今年的目标:努力让2017年全省蓝天数多于去年、持续雾霾天数少于去年、持续污染时长短于去年。为此,四川建立污染源清单;在成都平原地区8市实行专人巡查,确保每一寸土地都有专人值守;组建71位国家级专家、院士构成的四川大气污染治理专家顾问团……

  2016年,四川全面启动“大规模绿化全川”行动,5年要完成人工造林1400万亩,修复保护湿地2500万亩、草原生态3000万亩。去年5月,四川出台《四川省环境保护督察方案》,成立由省长尹力任组长、省级各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环境保护督察工作领导小组。环保督察进行明察暗访,受理公众举报,加大问责力度,率先在全国实现省内环保督察全覆盖。为将环保督察落地、落实,四川实施环保督察“党政同责”和“一岗双责”,先后出台了环境督察方案、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实施细则等一系列政策文件,为绿色发展与环境保护划红线标底线。

  四川省委书记王东明说,要以环保督察为抓手,切实提高全省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人民群众对生态文明重要性的认识,真正把绿色发展在四川落地落实。

       铁拳出击 环保督察全覆盖

  在眉山市彭山区,通济堰两侧1000米范围内的养殖场全部拆除。堰旁的公义镇农乐村虽然少了租金收入,但村民刘明清却很高兴:没有了臭味和蚊蝇的纷扰,饮用水也更干净安全,通济堰沿线村落将变身旅游休闲农庄,可预期的收入不降反增。铁腕治理畜禽养殖污染仅是眉山市治污的系列举措之一。眉山市仅今年就完成环境问题整改200多项。眉山市已经设立和完善了资金投入机制,设立环境保护专项基金,今年安排2亿元,以后每年不少于1亿元。

  在洪雅县瓦屋山自然保护区内,因历史原因形成的30家小水电厂630日前全部关停,区内矿山企业的52个矿硐已全部封停。洪雅县相关负责人坦言,关闭矿场电厂,洪雅要承受就业、税收减少等压力,化解遗留问题、恢复生态植被还需要投入大量资金,但是作为国家生态示范县,生态才是最重要的资源和品牌,必须壮士断腕保护好环境。

  像彭山区、瓦屋山这样的治理线索来源于四川省全覆盖的环保督察。对于督察发现的问题及基层自查、群众举报发现的环境突出问题,四川省市县分级督办,逐一落实。截至目前,四川已关停6000多家小散乱企业,对发现的8900多个问题逐一整改,对重大问题全省督办;已立案查处703件环境违法行为,约谈各级党政领导干部52人、问责299人,实施行政处罚479起。

        建立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盛夏时节,黄河源头若尔盖县水浸草原,鲜花遍地,传统的雅敦(意为“盛夏庆典”)节吸引了众多海内外游客。若尔盖县县长余开勇说:“我们的任务就是守护好这片高原湿地。”对于像若尔盖这样的限制开发区和生态脆弱县,四川不再考核其地区生产总值,而是将生态保护、民生发展作为考核指标。

  作为经济总量超3万亿元的大省,在经济下行压力很大的背景下,四川仍然坚持关停小煤矿、小水电、淘汰落后产能,提前完成减排目标。一面减落后产能,一面是全面创新,电子信息、高端制造等产业在四川全面壮大。今年上半年,全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8.2%,好于年初预期。

  在四川全境,重点工程造林、长江廊道造林、草原生态修复等9大行动正成为全省的行动。四川正在川西和盆周山区79个县市区开展生态屏障重点县建设。3年之后,四川县级以上城市均要建成1个以上森林公园或湿地公园。

  在成都,绿地、河流将城市有机分割,市民步行10分钟就可抵达附近的公园。共享单车注册超过460万人,日均骑行300万次。某知名共享单车公司发布的“骑行指数”显示,成都共享单车骑行次数和时间等均位居全国城市第一。

  以绿色为底色,四川正全力倡导和弘扬绿色生活方式。节约一滴水、少扔一点垃圾、多一天绿色出行,正成为绝大多数四川人的选择。

  

  • 上一篇:筑牢绿色“生命线”
  • 下一篇:海峡两岸记者的甘孜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