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报 2017年07月26日
——专访道孚县委书记蒲永峰
■本网记者
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的胜利召开,再次吹响了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号角,道孚县作为全省“四大片区”深度贫困县之一,脱贫攻坚任务艰巨繁重。目前,全县仍有69个贫困村,1574户7012名贫困人口,贫困发生率为14.3%。道孚县如何贯彻落实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开创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日前,记者专访了道孚县委书记蒲永峰。
记者:道孚县如何结合实际贯彻落实好省党代会精神?
蒲永峰:贯彻落实好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应主要体现在加快推进脱贫攻坚进程,帮助贫困群众稳定增收致富上。道孚县在深入学习党代会精神的基础上,立足当地实际,按照“集中力量建产业、集中项目建产业、集中资金建产业、集中规模建产业、集中区域建产业”的总体思路,提出了打造特色产业带促进脱贫奔康的发展路径,坚持以市场化为导向,以规模化为取向,以特色化为走向,努力探索企业带动、群众参与的产业扶贫新路子。
记者:在贯彻落实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中,道孚县有什么新举措?
蒲永峰:一是凝神醒脑,明晰脱贫攻坚之“路”。以全州“干部能力素质提升工程”为契机,立足道孚地理位置重要、气候温暖宜人、土地资源富集、旅游资源独特、文化底蕴丰厚等资源优势,按照“集中力量建产业、集中项目建产业、集中资金建产业、集中规模建产业、集中区域建产业”的总体思路,围绕打造甘孜州脱贫奔康百公里绿色生态产业发展示范带,提出了打造特色产业带促进脱贫奔康的发展路径,坚持以市场化为导向,以规模化为取向,以特色化为走向,努力探索企业带动、群众参与的产业扶贫新路子。
二是产业引领,破解脱贫攻坚之“困”。坚持以“造血式”扶贫为着力点,以帮助群众稳定增收为落脚点,把贫困群众锁定在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上,让群众分享增值收益。以市场化为导向,致力破除“销路不畅”的瓶颈。充分利用广东对口援建、省内对口帮扶,紧盯资源和市场“两张牌”,稳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努力探索“企业+合作社+农户+市场”产业发展模式,充分利用“互联网+”“飞机+”平台,研发“雪域精灵”高原生态农牧产品销售APP,不断延伸产业链,打好生态绿色牌,进一步增强市场竞争力,提升产品附加值,促进群众增收致富。以规模化为取向,致力破除“产量不高”的瓶颈。科学合理调整布局产业结构,以打造道孚县百公里绿色生态产业发展示范带为契机,引进瑞康、志华、广丰等龙头企业,建成全省最大的春油菜基地2万余亩,实施少乌中藏药种植示范基地200亩,辐射带动种植以秦艽为主的道地中药材6000余亩,生态段木青杠黑木耳基地规模扩大至40万棒,发展国家地理保护标志—道孚大葱种植核心示范区300亩,加快推进甘孜首个高原植物园建设,鲜水河流域规模化种植黑青稞、紫皮马铃薯等特色生态农作物2.4万余亩,规模化集聚效应初步形成。预计全年总收益7800余万元,带动全县农牧民人均收益增加1200余元。以特色化为走向,致力破除“活力不够”的瓶颈。坚持推动农旅、牧旅、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深度挖掘开发道孚农耕文化、扎坝走婚民俗文化等文化精髓,做大做强“安巴农耕文化旅游节”“协德木雅风情赛马节”等节庆活动,不断提高“康巴十分美,道孚有八美”和“中国藏民居艺术之都”的旅游品牌,激发经济发展新活力,切实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致力扩大脱贫攻坚的“溢出效应”。
三是创新举措,巩固脱贫攻坚之“效”。一是脱贫典型带动。坚持把致富能人、种养大户培养成党员,建立致富能人村级后备干部人才库;成立5个片区农业产业综合技术指导团,每月到贫困村开展工作指导,帮助提升农牧业扶贫技术支撑能力;组织56名种养大户、致富带头人前往郫都、崇州、泸定、丹巴等先进发达地区开展脱贫致富观摩考察,举办养殖、种植等劳动技能培训47场次860人次。二是产业基金拉动。为86个贫困村注入产业发展基金3878万元、大力扶持贫困村产业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针对2017年脱贫的23个贫困村每村注入50万元基金,其中20个贫困村已成立专业合作社。2016年17个退出村通过出租(出售)村集体资源、专合组织经营管理等方式,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58200余元,人均增收13.9元,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零”的突破。三是帮扶资金撬动。加强与省公安厅、惠州市、郫都区等援建单位的沟通联系,落实东西协作、郫都区帮扶资金2581万元,建立郫都区贫困学生扶持资金100万元。建立扶贫小额信贷基金1823万元,返乡创业基金200万元,与农户、信用社签订贫困户贷款合作协议,按照1:6杠杆效应撬动金融信贷资金,推动“免抵押担保,基准利率放贷”金融扶贫政策落地落实,累计发放贫困户小额信贷924户3827万元。四是惠民政策推动。建立教育、卫生扶贫基金1005万元,落实低保、扶贫“两线合一”政策,对522户1650人实行兜底式扶贫,筑牢社会保障安全网。兑现建档立卡残疾人扶贫对象213人生活费补贴23万元。积极落实医疗保障措施,推行贫困户就医一站式服务,落实“十免四补”政策,实现贫困户县域内住院就医“零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