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日报 2018年04月10日
实施32年的职称制度昨日正式实施重大改革
专技人才看过来
随着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近日印发《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的实施,自1986年以来的职称制度迎来重大改革,并对全省329万专业技术人员的职称评审产生重大影响。
此次职称制度改革在哪些方面有破冰之举?这些举措对科学评价专技人才队伍,激发专技人才积极投身治蜀兴川事业的干事热情有哪些积极作用?4月9日,省人社厅召开新闻发布会,对《实施意见》进行了详细解读。
■刘春华
改革关键词
评价标准
淡化论文条件 考不考外语单位说了算
我省将进一步破除一直以来广为诟病的职称评审“唯文凭、唯资历、唯论文”现象,建立健全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职称评价标准体系。
具体而言,职称评定将以职业属性和岗位需求为基础,分系列修订职称评价标准,实行基本标准、地区标准和单位标准相结合,注重考察专业技术人才的专业性、技术性、实践性、创造性,突出对创新能力的评价。对实践性、操作性强,研究属性不明显的职称系列,不作论文要求;推行代表作制度,重点考察研究成果和创作作品质量,淡化论文数量要求。对职称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不作统一要求,由用人单位自主确定。
将来的职称评定,将更加突出评价专业技术人才的业绩水平和实际贡献,将取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作为职称评审的重要内容,不同领域人才评价侧重点各有不同,避免“一把尺子量到底”,实现“干什么、评什么”。
“就是要鼓励教师上讲台,医生到临床,工程师到实验室、厂房及工地,农业技术人员到田间地头为导向,专业技术人才评职称将是‘凭实绩论英雄’。”省人社厅相关人士说。
改革关键词
制度体系
打破“天花板”所有系列设正高级
健全制度体系是此次职称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省人社厅相关人士介绍,此次改革在健全职称制度体系方面,无论是横向、纵向还是内外衔接,均有亮点动作。
从横向而言,我省将保持现有职称系列总体稳定,继续沿用工程、卫生、农业、经济、会计、统计、翻译、新闻出版广电、艺术、教师、科学研究等领域的职称系列,同时也将形成职称专业动态更新机制。职称系列的增设、整合和取消按照国家统一要求执行;各系列内的专业设置由省直部门或市(州)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提出,人社厅会同有关省直主管部门确定。
从纵向而言,主要打破职称评定的“天花板”,目前27个职称系列中,没有设置正高级职称的系列都将设置正高级,以拓展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空间。据了解,有些系列例如工程、经济、会计等,目前最高职称只设置到副高级。
从内外衔接方面而言,我省将按照国家规定的职称与职业资格对应关系,专业技术人才取得相关职业资格即可按规定聘任相应系列和层级的职称,并作为申报高一级职称的条件。
改革关键词
服务基层
放宽基层专技人才学历任职要求
为鼓励专业技术人才服务基层,我省将在教育、卫生、农业、工程等系列建立完善“定向评价、定向使用”的基层专业技术职称制度,所评职称在基层有效。基层事业单位“定向评价、定向使用”的中高级专业技术岗位实行总量控制,不占各地专业技术中高级结构比例。鼓励有条件的地区或行业单独建立基层专业技术人才职称评审委员会或评审组,开展单独评审。
基层专业技术人才在职称评审时,学历和任职年限要求适当放宽。在基层工作的普通高校毕业生,首次申报评审职称可提前1年;在基层工作累计满15年的专业技术人才,可降低一个学历等次申报评审中级职称;累计满25年的,可降低一个学历等次申报评审高级职称。
鼓励专业技术人才通过扶贫、支教、支农、支医等多种渠道,采取技术指导、业务培训、咨询服务、文化教育、巡回医疗等形式到基层服务。专业技术人才援藏援彝服务期满1年及以上,且年度考核均为合格及以上的,可提前1年申报高一级职称。“四大片区”外的专业技术人才,任现职务期间到“四大片区”服务满1年或与“四大片区”企事业单位建立3年及以上支援服务关系或参加精准脱贫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且年度考核均为合格及以上的,可提前1年申报高一级职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