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新闻 >> 党政要闻 >> 浏览文章

​透过传统体育看民族文化

甘孜日报    2018年09月03日

四川省第十五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竞赛项目速览

作为人类文明最悠久的成果之一,体育运动源于生产生活也表现生产生活,是一个地区自然环境和人文历史的直观反应,是一个地域群体或一个民族的整体性格的间接体现。

四川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是全省民族体育的盛会。赛事设置的竞赛项目都是极具典型性的民族体育运动,每个项目都有自身的发展历史和文化内涵。记者对本届民族运动会设置的8个竞赛项目进行简要的梳理介绍。

◎本网记者 刘小兵 文/图

板鞋竞速

信任、协作与集体意识的体现

板鞋竞速为广西河池市壮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是以几人(通常3人)为一组,同穿一对长板鞋与对手赛跑的运动,于2005年被批准列为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比赛项目。

相传,在明朝时期,广西百色地区的瓦氏夫人为抗击倭寇,让士兵三人一组穿上一副长板鞋齐跑,以提升军队冲锋的协调度,密切士兵之间相互配合、保护的关系,并使得军队战斗力大幅提升。后来,南丹那地州壮族人民模仿瓦氏夫人练兵方法,开展3人板鞋竞技活动自娱自乐,挖掘了这项民间体育活动。

板鞋竞速按赛程分包括男子60米、男子100米、女子60米、男子100米和2×100米混合接力等类型,以完成相同赛程用时少者为胜。同一组的几个人配合密切、步调一致是参加板鞋运动的基本要求,要想取得好成绩,则需要同一组的队员在身体和意识上融为一体。

板鞋竞速是一项高度讲求协调配合的运动,同一组中要有一个人作为领头,掌控全队节奏,另外2个人又要对领头者的心意了然于心,并与之配合得天衣无缝;而要达到这个效果,同一组的3人就必须在充分沟通、互相信任的前提下,达成共识、形成默契。所以信任、协作和心怀集体是板鞋竞速的文化内涵。

押加

勇猛与坚韧的『代名词』

押加是拔河游戏中的一种,在藏区又被称为“格吞”,藏语“格”指脖子,“吞”意为“拉”。所以,押加的基本意思就是用带子套在脖子上拔河。

在甘孜,押加又称“大象拔河”。传说格萨尔王在一次出征回朝的途中,发现了上千头牦牛,便让手下的大臣们将腰带套在脖子上,四肢支撑于地,模仿大象拉车那样,两人一组进行拔河比赛,然后根据比赛结果分配牦牛。格萨尔王是藏民族文化中英勇豪迈的象征,由此可见展现强健的体魄和英勇的气质是押加运动文化内涵之一。

押加由于观赏性和竞技性较强,且对场地和器材要求不高,可以随时随地进行,曾是各类集会活动中常见的游戏项目。1999年举行的第六届全国民族运动会上,押加被正式定为竞赛项目。其比赛规则是:两名处于相同重量级的运动员为一组,选处平坦的长方形场地和一根两头有套的布袋,将布套挂上双方运动员的脖子(带子从运动员两腿间通过);然后运动员手脚着地,综合发挥脚、腿、腰、肩、颈的力量拖动带子竭力向前爬;如果比赛一方能在比赛开始后的90秒之内将对方拉出决胜线(距离中线1.2米)即为取得本局胜利,如果双方相持90秒未决胜负,则休息1分钟后开始下一局,如果前两局均未分出胜负,那么将以第3局开赛30秒后,中线垂直物偏离的方向决出整场比赛的胜负。

押加运动是一场综合力量的持久较量,所以勇猛和坚韧是其主要的文化内涵。

摔跤

崇尚力量也讲求公平

根据文字记载,古时就有摔跤活动;当时,部落间常因争夺生活资源而发生武力对抗,摔跤便是争夺双方进行武力搏斗的主要形式之一;也正因如此,古代人经常进行摔跤活动以增强自身的武力对抗能力。

摔跤也是最悠久的竞技运动,自公元前776年举行的古代奥运会开始,便一直是奥运会的比赛项目之一。随着时间推移,摔跤的流派愈发繁多,不同摔跤流派的比赛规则也各不相同。本届民族运动会的摔跤项目分为藏跤、彝跤和中国跤。

藏跤(北嘎)是深受藏民族群众喜爱、经常出现在各种集会活动上的角力运动,《格萨尔王》就有相关记载。彝跤(格),是彝区集会、结婚时的助兴节目;比赛时,运动员双手从两侧抓住对方腰带,通过腰、腿、脚的技术动作将对方摔倒,按体重分为五个级别,采用三局两胜制。中国跤在我国古代称“角抵”或者“角力”,著作于隋唐时期的《角力记》,就是叙述摔跤专著。其比赛规则比藏跤和彝跤更加细致。

摔跤是一种起源久远的对抗性角力运动,对自然的敬畏和由此引发的对力量的崇尚是其主要的文化内涵;摔跤运动按重量级进行且规则明细,又体现着公平公正、不恃强凌弱的文化内涵。

高脚竞速

奋进与勇气的彰显

高脚竞速又叫踩高脚马,高脚马原本是苗族、土家族人在地面积水的雨季代步、涉水过浅河的工具。踩高脚马因为具有较强的技巧性和观赏性,受到多地群众的喜爱,发展为一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并于2003年被列为第七届全国少数民族体育运动会的竞赛项目。

高脚竞速运动是由运动员双手各持一杆,同时脚踩杆上的脚踏蹬,在田径场上奔跑,根据跑完同等距离用时多少定名次;其比赛形式分为单人赛、接力赛和混合接力赛,按赛程分有50米、100米、200米、400米和4×100米。

因为要手脚协调操作高脚马进行快速奔跑,所以高脚竞速项目对运动员的力量、平衡能力和手脚协调能力都有很高的要求;又因为是在双脚距离地面几十厘米的情况下快速奔跑,所以高脚竞速有存在跌到的风险,运动员要心理素质良好并且勇敢。高脚竞速是人们在不惧危险的前提下,用生活工具展开竞技的运动,所以发挥智慧、追求上进、大胆勇敢是其内涵之一。

射弩

勇敢与平静同在

弩属弓类,是冷兵器时代主要的攻击性武器之一,《孙子兵法》已将其列为重要的作战武器,《战国策·韩策一》中也写到“天下强弓劲弩,皆自韩出”。目前已发现的最早的较完整的弩是河南省洛阳市中州路出土的战国中期的弩。驽,由于杀伤性强、操作简单,曾被军队和猎户广泛使用。进入火器时代后,弩在军事上的地位衰落,但仍是林区或牧区群众用以自卫和打猎的重要工具。

进入当代以后,社会治安日益良好、国家对野生动物的保护日益加强,弩作为攻击武器的身份被淘汰,射弩逐渐转变成一种体育运动,并于1986年,被列为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竞赛项目。

射弩比赛,以射靶积分的方式决出胜负,一般一轮比赛中各参赛队员各射10支箭,射击距离一般为20米,分位立姿、跪姿和个人全能(立姿和跪姿),也有团体赛。

射弩运动源于攻击行为,体现着对武力的崇敬和对生命的尊重;同时,射弩比赛作为一种多次操作的活动,具有很强的连贯性,对人的心理素质要求很高。所以勇敢与平静同在是射弩运动的文化内涵之一。

珍珠球

个人能力与团队配合的双重考验

珍珠球是满族传统体育项目,由模仿采珠人的劳动演变而来,由于运动器材比较简单、场地选择也不严格,曾在满族集居地区十分流行,现为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竞赛项目。

珍珠球比赛与篮球比赛相似,以双方对垒的形式开展。两支队伍进行一场比赛,每支队伍7人。其比赛场地为长方形,分为水区、封锁区和得分区。水区是比赛双方抢球的区域,每队可派出4人在该区域,通过向任何方向传、拍、滚、运球,最终向站在本队得分区内的持网队员投球得分;封锁区是阻止对方水区队员投球的区域,每队可派出2人手持球拍在该区内,用封、挡、夹、按等动作,阻挡对方投球;每队有1名队员在得分区活动,用拍网抄中本方队员投来的球便得分。比赛以规定时间内累计得分多的一方为胜。

珍珠球比赛有场地区域划分,处在不同区域的队员既要有过硬的技术和身体素质以承担好本区域的职责,又要统筹全局、把准时机以提高进攻效率;处在不同区域的队员之间也要有良好的配合意识形成默契的配合。所以,珍珠球比赛是个人能力与团队配合的双重考验,合作、配合是其内涵之一。

蹴球

心平气和之间谋篇布局

蹴主意为踢,广义的蹴球就是踢球,亦称“蹴鞠”。此次省民运会上的蹴球项目以地掷球为器材,属于25类“蹴球”游戏之中的“踢石球”。

殷商卜辞记载:“庚寅卜,贞,乎品舞,从雨”,有专家以此推断蹴鞠游戏早在商周时期已出现;而最早直接提到“蹴鞠”文献则是《史记·苏秦列传》,上面写到:“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竿、鼓瑟、蹋鞠者”。

汉代,蹴球广为流行。据《西京杂记》记载,汉高祖刘邦曾在长安城东造了一座新城,供其父“斗鸡、蹴鞠为欢”。据考证,著于汉朝的《蹴鞠二十五篇》是世界上的第一部体育专业书籍。

唐宋时期,蹴球游戏极为兴盛。杜甫曾在《清明》一诗中的写到:“十年蹴鞠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蹴球在宋代深受贵族阶层喜爱,并催生了专事蹴鞠活动行会组织“圆社;清末的《北京民间风俗百图》第64图《踢石球》也写到:“二人以石球二个为赌,……踢中为赢,不中便输。”

蹴球游戏器材简单、开展形式灵活且兼具趣味性、观赏性和健身作用,广受喜爱,并于1999年成为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竞赛项目。

本届民族运动会的蹴球项目就是“踢石球”。比赛分两队在一块方形平地上进行。每队两名运动员,比赛时,运动员轮流用脚踹自己之球击打对方之球,击中则得分,先积50分者为胜方,三局两胜。因其比赛规则与台球相似,蹴球又被称作“脚踢斯洛克”。

蹴球比赛连贯性强,需要冷静应对。所以长期从事蹴球运动不仅有利于练习平衡感和肌肉敏感度,也有益与修身养性和锻炼缜密的思维。

陀螺

变“独乐乐”为“众乐乐”

“陀螺”一词作为科学术语于19世纪中叶被法国物理学家博克提出,意为“回转体”。而以“回转体”为器具的陀螺游戏在我国却源远流长。考古学家曾在山西夏县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掘了石制陀螺,后魏时期的史籍,将“陀螺”称为“独乐”,宋朝时期有一种类似陀螺的玩具,叫做“千千”,明朝书籍《帝京景物略》中有一首民谣写到:“杨柳儿青,放空钟;杨柳儿活,抽陀螺……”。

陀螺作为一种老少皆宜、流传极广的民间游戏,不仅可以单人自行娱乐,也可以两人(或两组)或以上的参与者分成团体进行比赛。与陀螺相关的比赛种类繁多,常见的有对比旋转时长、操控陀螺互相撞击、操控陀螺完成规定动作或操作流程三大类。

本届民族运动会上的陀螺比赛项目既比撞击又比旋转,全称“打陀螺”,最早流行于滇南彝族地区,1995年被列入中国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竞赛项目。其比赛规则是:两支参赛队轮流担任“攻方”和“守方”;每局比赛,先由守方在规定距离以外,将陀螺临空旋放于规定区域,待陀螺旋转稳定后,攻方站在打陀区扔出自己旋转的陀螺去打击放守方陀螺。攻方陀螺击中守方陀螺后仍在旋转才为有效进攻,直接将守方陀螺打停得4分、旋胜3分、旋平2分、旋负1分。然后双方轮换决定胜负。

打陀螺是一种间接性的对抗项目,变“独乐乐”为“众乐乐”,且在安全的前提下,产生观赏价值和趣味价值是其特质之一。

本届民族运动会设置的每个比赛项目都是各地传统文化的结晶,都蕴含着丰厚的智慧和文化内涵。虽然不同项目因为产生根源和基本特点不同,而文化内涵不尽相同,但是所有项目都体现着“平等、团结、 拼搏、奋进”体育精神。我省举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就是为了发扬民间体育文化中的宝贵品质,凝聚起各民族团结奋进、共同繁荣进步的合力。相信本届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一定会进一步发扬好各比赛项目的宝贵文化内涵,起到促进民族团结、社会进步的作用。




  • 上一篇:我州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20年回眸
  • 下一篇:健康甘孜 体育先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