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四川频道 2018年11月21日
“老支书”放映员格绒朱扎搬运设备。
夜幕降临,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巴塘县竹巴龙乡纳扎西村安置点的百姓聚在一起看电影。(图片由巴塘县宣传部提供)
11月17日晚七点,在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巴塘县竹巴龙乡纳扎西村安置点,明月繁星下的蓝色救灾帐篷里灯影晃动。10岁的小扎西顾不上还在收拾碗筷的阿妈,迫不及待地冲出温暖的帐篷,和小伙伴们尽情地在投影仪制造的灯影下打闹,这里是全村人的乐园。
11月3日,金沙江白格堰塞湖告急。由于,巴塘县竹巴龙乡地势低洼,为了群众的安全,当地政府将全村31户、182人统一转移安置到了纳扎西村。在安置点,老百姓们有米、有油、有菜、有肉、有水、有电,生活有保障,生病了也有驻点医生可以现场治疗。然而,每当夜幕降临,老百姓的生活就显得格外单调。
于是,巴塘县决心开展送电影进安置点活动,在包括竹巴龙纳扎西村、苏哇龙岗达村在内的几个集中安置点设置露天电影院,由县文广局统一配发影片每天晚上播放。《厉害了我的国》《战狼2》《红海行动》等院线电影让老百姓们看地热血沸腾,深深感受到了祖国的强大、党的温暖。
夜晚到来了,场院中间篝火正旺,大人们陆续搬着凳子围拢过来,七嘴八舌却又迫不及待地询问着正在操作机器的“老支书”,“今天放什么电影哦?”老人呵呵一笑说,“铁道飞虎。”话音未落,伴随着激昂的音乐,白色幕布上就落下了彩色的光影。
孩子们安静下来,蹲坐在最前面的一排,目不转睛地盯着不断变换画面的幕布。调皮的小扎西意犹未尽地把手做成小狗的造型伸进光影,屏幕上飞驰的火车头一下子就变成了狗头。阿妈急切地拉下小扎西的手,大人们的哄笑声里,阿妈的温柔的斥责瞬间就被淹没了。小扎西娇羞地躲进阿妈的怀抱,洋洋得意地望了望对着自己做着鬼脸的小伙伴,眼神又回到了荧幕上。
“老支书”放映员格绒朱扎今年65岁,已经有着37年党龄的他,从1971年开始担任村干部,1989年被推举当上了纳扎西村的支部书记。望着大家沉浸在电影里,朱扎从衣兜里拿出鼻烟,慈祥的笑容在黝黑的脸上荡漾。
几年前,他因年龄的原因从支书的岗位上退了下来。回忆起从村支书到放映员的转变,格绒朱扎说,那是8年前的一个午后,乡里的一位干部在街上碰到他就问,“乡里的放映员因故不能再干了,你愿意不愿意把这事接着干下去?”朱扎没有犹豫,就答应下来,这么一干就是8年。
竹巴龙乡地广人稀,380平方公里的辖区里住着2000余人,“老支书”经常风里来雪里去,一年下来走村串户的为乡邻们放了近百场电影。乡里的学校、活动中心的场院,偏远村子的草地,都是“老支书”临时的电影院。
刚开始时,由于牧区用电不方便,“老支书”下村放映还得带上几十斤重的发电机,加上音响、幕布、电线,“老支书”的装备总共差不多200斤,出门就是几十公里路。当问起他怎么把设备运下去时,“老支书”笑着答道,“一般下村之前,村里总会有两个干部早早地就来帮我搬设备了哦。”
如今,“老支书”的设备早已更新换代,县文广局集中配发的放映机已经是集成的现代投影机,机身轻巧,操作简单,设备总重也从以前的近200斤减轻到了现在的几十斤,各村的路也通了,老支书自己还学会了骑摩托车,出去放映的时候,设备往车上一放,一会儿就到了放映的地方。
“放电影是安抚群众情绪,慰问群众的好方式。这两天一直都在放映,大家也都来看,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坐在放映机旁的村民益西阿三高兴地说。
“如果党和政府需要,我愿意一直把坝坝电影的事做下去,至少给乡亲们再放10年吧。”影片结束,“老支书”放映员格绒朱扎一边收拾着设备、一边说。(朱虹 黄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