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报 2018年11月21日
金沙江“11•3”白格堰塞湖灾害应急处置纪实之二
图为当地村民为挖掘机背来燃油。
◎余秋林 本网记者 扎西 马建华 游飞 张磊 文/图
党徽闪耀,党旗飘扬,在抢险一线,无论是党员干部,还是无偿参与摩托车运输队的普通群众,他们行走在荆棘密布中,攀援在悬崖峭壁间,他们忙碌的身影已成为灾区最夺目的一道风景线。他们将一批批抢险人员和救灾物资第一时间运送到救灾一线,用辛劳和奉献筑起了抢险胜利的基石,他们是最可敬、最可爱的人。
生命线上的运输队
白玉县绒盖乡则巴村距离堰塞湖大约有十公里,是此次抢险救灾的中转站,此前,车辆只能到这里,再通过摩托车和步行抵达一线。
“11月3日,白格堰塞湖再次垮塌后,乡上和村上干部动员我们村民参加救灾。我毫不犹豫就参加了,从下午6点一直跑到半夜12点过,跑了十几趟。”11月9日,运送记者到江口的则巴村村民呷玛彭措说,金沙江断流对他们村影响不大,但他非常担心下游群众的安全,如果出现溃坝后果不堪设想。
在交谈中,记者得知,呷玛彭措没有任何报酬,连油钱都没有找相关单位报销过。“大家都在救灾,我们能够为灾区出一份力是应该的,有的领导看到我很辛苦,私下给我钱,我都拒绝了。钱谁不喜欢呢?我不能挣灾区的钱啊。”呷玛彭措说,以前,我们这里不通公路、不通电,村民的日子过得很苦,年纪大的村民连汽车都没有见过。现在,国家实施精准扶贫,落实了各项惠民政策,村上家家户户都买了摩托车,条件好的农户还买了小汽车,我们把孩子送到县城读书不需要花钱,我们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过,全县人民都在救灾,我们不能袖手旁观。我们国家这么强大,我坚信,国家一定会成功处置好这次自然灾害,不会出现人员伤亡的情况。
扎西降措今年25岁,险情发生的当晚,得到村上的通知,他立刻赶到村活动中心,不断从中转站往灾害现场运送物资和勘察人员,整整忙了一个通宵,他告诉记者,那些前来勘察研讨排险方案的专家非常不容易,灾害点所在的位置基本上是无人区,非常危险,所以他想能出一份力就出一份力,他曾经救过4名专家。在白格堰塞湖第一次发生垮方险情后,4名前来勘测的专家在山林里迷路了,从早上8点一直到晚上都没有消息,而晚上的深山中非常危险,不仅没吃没喝,而且有狼等野兽出没。得知这个消息后,降措孤身一人带着吃的在山林中找了5个小时,终于在凌晨两点钟找到了那4名专家,并把他们带回了村上。
摩托车手尼玛则告诉记者,在第一次滑坡当中,他们家赖以为生的40头牦牛,全部被泥石流压死,损失惨重,看到国家、省上的专家,都过来帮忙排险,也非常想尽自己能力帮上点忙,不要让乡亲们损失更大。
摩托车在羊肠小道上疾驰,村民们尽心尽力转运人员和救灾物资。县林业局组织了38名打火队员赶赴中转站,他们的主要任务是运送油料等救灾物资、清除7.5公里便道杂树、抽取江水作救援人员的生活用水。
11月9日,应急管理部副部长郑国光向由当地群众组成的应急抢险摩托车运输队转达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大家的牵挂和关心,他指出,灾情发生后,你们这支挺在最前线、最基层的队伍,舍小家为大家,主动请缨、积极参战,不惜崎岖山路对摩托车的损害,以精湛的驾驶技术,将一批批抢险人员和救灾物资第一时间运送到救灾一线,用辛劳和奉献筑起了抢险胜利的基石,你们是最可敬、最可爱的人。希望大家继续在党委政府和前线指挥部的领导下,与其他抢险队伍紧密合作,早日消除灾情,减轻灾害损失,保卫美好家园。
根忠翁姆 救灾没有性别之分
“大家在运输途中,要确保人员和物资的安全,一定要体现大局意识,展现我们白玉精神和白玉形象。”绒盖乡党委书记根忠翁姆见到参加运输的村民都会这样叮嘱。灾害发生后,根忠翁姆就把办公地点搬到了救灾一线。清点救灾物资、安排村民转运物资和人员,在荆棘丛生的羊肠小道上徒步往返。每天至少步行15公里以上。
不泄流,不下山。不光是这次,作为奋战在应急抢险前线唯一的女性党委书记,10月11日第一次金沙江成堰塞湖时,根忠翁姆和现场处置组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到最后撤离,在一线坚守了7天6夜。
10月11日,金沙江第一次形成堰塞湖时,根忠翁姆立即组织乡干部召开紧急会议安排部署工作,启动乡一级应急预案,随即和现场处置组一道奔赴滑坡点。由于不知道堰塞湖情况,前往滑坡点不敢走沿江边的牧道,只能翻过山顶过去。山路陡峭难行,加上荆棘密布,一行的领导和同事考虑到她是女同志,打算让她留在村子里进行指挥,没想到被根忠翁姆婉言拒绝,她说:“作为乡党委书记和一名共产党员,这个时候没有性别之分,我必须得去。”凭着这股韧劲和这份责任,根忠翁姆在7个多小时的山路中没有掉队,在一线的7天6夜里,她从没有叫一声苦和累,感染着在一线的每一名干部和群众。
11月3日,金沙江再次形成堰塞湖,前线指挥部成立,根据工作需要,需要熟悉路况的人带队,大量物资要进去,必须靠摩托车和人力搬运。 “我们去!”根忠翁姆召集乡政府13名同事迅速组建向导队,为相关专家和抢险人员当起了向导。
穿行在深山密林中的人里,她是唯一的女性,仅有1.6米个头的她身材娇小,看起来随时都会被凌冽的山风吹倒,可她拄着棍子走在最前面,有时抓住悬崖上的树木,每一步都那么踏实。
很快,熟悉地形的绒盖乡则巴村和生公村村民在根忠翁姆的感染下,主动请缨,扛起了物资转运的重任。11月3日以来,根忠翁姆和100多辆摩托车、400多人参与带队和物资搬运,行走在荆棘密布中,攀援在悬崖峭壁间。
则巴村村民空沙松吉是摩托车小分队中的一员,11月3日金沙江堰塞湖再次形成时,他正在白玉县城里办事,得到消息后,他丢下生病在家的妻子,马上召集身边的几个朋友骑上摩托车就往山上赶。
让他没有一丝犹豫的,正是根忠翁姆。他说,书记是一个女性,上次堰塞湖时她每天都在山上吃住,她这样全心全意地为我们,我们也要出力,争取堰塞湖早日能疏通,大家都能早点回家。
“金沙江上次堰塞湖时,我们到现场走了7个小时的路,大家都很饥渴,但没有喝的水,只有在堰塞湖边舀了一些浑水上来直接喝了。第二天一大早,看到生公村委会主任牛麦扎西背着一桶水来时,我当时眼泪就流下来了,在那么难行的山路上背着足足50斤的水过来,可想是多么的不容易。”根忠翁姆还记得,60多岁的则巴村委会主任泽仁牛麦,和其他小伙子一样,每天背着几十斤重的物资走在山路上。
她说,做力所能及的事是我们理所应当的。在这次抢险救灾中,有许许多多优秀的党员、干部职工和群众,他们不计回报、奋战在一线。
除了当向导,组建摩托车小分队运送物资外,根忠翁姆和同事们还承担了疏散群众、转移安置等工作,在协调后勤和大型机械进场时,根忠翁姆也忙在一线做引导等工作。
记者看到,不到十分钟,她至少接了三个电话。她说,11月3日以来,自己每天会接、拨打几百个电话,每天手机至少要充三次电。“都是说工作上的事。”上山后,根忠翁姆就没有主动给家里打过一次电话,她的丈夫在县城里工作,每天中午时,她丈夫会给她打一次电话。她接通电话后往往只有一句话:忙起在哈。她说,丈夫打电话是想知道自己安不安全,电话通了,双方能说上的这一句话,就代表着双方的平安,自己和丈夫也就放心了。
“金沙江再次断流后,基本上每家都出一辆摩托车,他们不计报酬,只要见到救灾人员就送,见到救灾物资就拉,我们村民无私奉献,让我深深感动。”根忠翁姆动情地说,由于中转站距离堰塞湖坝顶没有公路,悬崖峭壁,乡村干部和村民一道,砍树开路,抢出了一条羊肠小道。在抢修7.5公里便道时,涉及征地、征草场,村民们主动配合,没有出现一起索要赔偿。
“早日打通救灾通道,解除堰塞湖对下游群众的威胁,我们贡献一点土地算得了啥?” 卡岗村村民其美说,将心比心,下游群众生命受到威胁,我们应该竭尽所能帮助。
在灾区,险情同样牵动援藏干部心,成都市武侯区政府援藏白玉县金沙乡茂叶村驻村工作队队员李宗平,在堰塞湖形成之后,他放弃川大的培训,怀揣感冒药,忍受严重的腰间盘突出的疼痛,穿行在杂草丛生疏松的河床上,行进在陡峭崎岖泥泞的山道上,疏散、转移、疏导、安置群众,宣传防灾知识,核查灾情,监测水位,统计情况,防灾应急值班,搭帐篷、生柴火、搬柴米、送棉被、驻卡点……
顶风雪,住帐篷,泡方便面……哪里有危险,就战斗到哪里,不胜不休。11日晚,江水即将漫过八吉村安全线,李宗平与乡干部们顶着寒风,打着手电筒,挨家挨户统计村民财产,劝导村民尽快投亲靠友,帮助村民转移重要财产,忙至深夜凌晨三点,立即又加入到村治安巡逻队,彻夜未休。
12日早上7点,温度一5℃,一身雪霜巡江的李宗平隐约听到江岸边传来女人呜呜的哭泣声,他拖着红肿酸痛的双腿跑近一看,原来是几位藏族妇女相互搀扶着,眼望一辈子心血修好的房屋在昨晚消失在江水中,心痛得泣不成声,甚至有一名妇女欲趟过结满薄冰的江水奔向自己的家!李宗平赶紧苦苦规劝,宣讲党的政策,宣讲中央灾后重建的决心,终于将几名受灾的藏族同胞劝回了临时安置点,让她们放了心、安了心。
截至12日,李宗平协助搭建帐篷15个,转移群众83人,转移物资5吨,监测水位46次,宣传防灾知识4次,搬运救灾物资和食品46次,夜间卡点执勤4次……15日中午,记者见到坐在帐篷里黝黑消瘦的他,他没有吃米饭,正嚼着面包,他说近几天喝的是冷水,吃的是方便面,影响了胃,吃完饭就反胃,他说没事,注意注意就过去了。
“家里只有一个劳动力,靠我自己逃命都困难,更不要说拿东西了,没有乡上干部和民兵帮忙运送东西,我们家可能就会遭受更大损失。”金沙乡沙丁村村民泽仁拉姆说。
一触即发的险情,我州干部群众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与时间赛跑,坚决守住了无人员伤亡的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