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报 2019年02月18日
扎实贯彻“五个着力”奋力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三)
◎四川日报记者 李淼 樊邦平 侯冲
“赖孃孃,我要这双!”2月12日下午,一辆旅游大巴在成都市郫都区战旗村村口广场刚停稳,游客们便直奔位于“乡村十八坊”的“唐昌布鞋坊”抢购。
鞋坊主人赖淑芳记忆犹新:2018年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战旗村,在“精彩战旗”特色产业在线服务大厅的唐昌布鞋展区,买走一双布鞋。从此,赖淑芳的唐昌布鞋名气越来越大,仅去年就卖了6000多双,是往年的两倍。
被带火的不止唐昌布鞋。来川视察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着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把四川农业大省这块金字招牌擦亮,加快实现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重要指示,鼓舞着巴蜀儿女。一年来,省委省政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统筹推动乡村“五个振兴”,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此刻,巴蜀大地,油菜花的金色浪潮正从南向北漫卷,又一个春天到来。
春天在“网红村”的自信里。去年,战旗村接待游客65万人次。“5年之内,村集体经济要达到1000万元。”战旗村党总支书记高德敏定下小目标。
春天在贫困老乡的笑容里。“感谢党的好政策。”2月11日,习近平主席在二〇一九年新年贺词中牵挂的凉山贫困户吉好也求搬进了新家。打量着崭新的沙发、电视和厨房,吉好也求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
春天在返乡农民工的梦想里。“不走了!”看到身边高涨的创业热潮,又听说当地创业还有奖励,中江县永丰乡农民工彭仕中作出决定,告别大城市,扎根故乡当果农。
春天在农民的诗歌里。“城里人争相来租房,开酒吧办讲堂,体验采鲜又观光,乡坝头天天像赶场,幸福的农民喜洋洋。”面向来家里参观的一队游客,德阳市罗江区鄢家镇星光村农民诗人龙敦仁高声朗诵自己刚写的诗歌。
巴蜀沃土上,越来越美丽的乡村,正成为人们向往的“诗和远方”。
牢记嘱托 绘就蓝图
构建起乡村振兴制度“四梁八柱”
把四川农业大省这块金字招牌擦亮。习近平总书记出了题,这份田野上的考卷如何作答?
与大地贴得越近,瞭望才会更远。去年,在“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活动中,省委确定22个重点课题,乡村振兴正是其一。12个专项小组一竿子插到底,摸家底,查不足,找路径,提举措,形成近3万字报告,为乡村振兴蓝图擘画提供依据。
作为事关长远的系统工程,乡村振兴这盘大棋何处落子?
思定而后谋动。随后召开的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高位谋划,强调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摆在优先位置,并对推进重点突破进行部署。
参观崇州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产业园,考察蒲江明月国际陶艺村,探访新津中国天府农博园……去年9月3日,全省乡村振兴大会拉开大幕。14位省领导带队,40多位省直部门负责人,21个市州、183个县市区“一把手”深入考察成都7个点位,向“先行者”取经。9月4日,全省乡村振兴大会第二阶段会议在成都召开。大会以电视电话会议形式召开,省市县乡村五级干部共6万余人参加。大会将中央、省委部署落地到基层一线,对“五个振兴”作出具体安排。这个从规格、规模、方式都刷新近年来全省“三农”工作新纪录的大会,全面吹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号角。“这是一场头脑大风暴,知道跟谁对标了。”“这是一次思想大统一,晓得往哪使劲了。”与会者形成共识。
会后不久,《四川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印发,部署18类重大工程、重大计划、重大行动,成为揽总的纲领性文件。《四川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考评激励办法(试行)》也紧跟着出台,确定每年评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先进县市区10个、先进乡镇50个、示范村500个,仅对先进县就一次性给予6000万元财政资金补助,并在土地指标、干部任用等多方面给予政策倾斜。为抓住现代农业发展“牛鼻子”,打好乡村振兴第一仗,《四川省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考评激励方案》《“美丽四川·宜居乡村”推进方案(2018-2020年)》也相继出炉,为产业兴旺载体打造和人居环境治理制定路线图、时间表。至此,我省构建起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四梁八柱”的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
党政一把手挂帅,所有部门、重点乡、村参与,全面梳理资源特色……身肩重任的宜宾市叙州区,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加紧冲刺产业发展、党建等“1+7+23”规划体系编制完善工作。这不仅是该区未来乡村振兴的指南,也将为其他地区提供样本。
乡村振兴,规划先行。去年出台的省委一号文件,首次将“坚持规划先行”单列,并置于“重大意义”部分之后,作为首要工作。去年4月,省委的一间会议室内,来自新津、宜宾市叙州区等地的党政“一把手”们神情严肃,答辩陈词——这是为比选乡村振兴规划试点县展开的终极PK。去年5月,我省在全国率先启动县域乡村振兴规划试点,22个试点县和30个试点镇探索建立城乡融合、多规合一的“1+6+N”县域规划体系,从规划机制上为全省探路。
财政保障政策机制全面构建。去年中央和省级财政农业专项资金投入435.4亿元,增长13.7%。我省还探索建立乡村振兴贷款风险补偿金制度,撬动银行新增农业产业发展贷款500亿元以上,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大投入1500亿元至2000亿元。
锁定重点 深化改革
推动乡村“五个振兴”良好开局
三分部署,七分落实。乡村振兴离不开实干,我省锁定重点工程,精准突破。
产业兴旺是基础。我省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中之重,念好“优、绿、特、强、新、实”六字经,持续深入瞄准农业供给侧发力。
“又投了200万元。”去年春耕时节,种了36年粮的广汉农民黄明水果断追加投入,购入植保无人机等新“武器”。一年下来,粮食比往年收得更多,种粮赚了40多万元。
我省始终把保障粮食安全作为“三农”头等大事,去年新启动60个县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划定,粮食总产量重新跃上350亿公斤台阶,推广900万亩“稻香杯”优质稻米品种。
田里的粮在“转型”,山上的竹也在“变脸”。我省召开竹产业高质量发展推进会,印发《关于推进竹产业转型发展的意见》。去年,全省竹业总产值超350亿元,竹农人均竹业收入突破800元,漫山竹林不仅成为“风景线”,更变成“摇钱树”。
去年,我省敲定川粮、川茶、川竹及现代种业等“11+3”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为产业兴旺定下方向。何处突破?现代农业产业园区这个核心载体被锁定。
“萝卜市场价每吨跌了20元,我们的照样卖400元。”眉山东坡区崇礼镇农民巫志祥很自信。他的自信来源于眉山东坡区现代农业产业园。不久前,该产业园被认定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该产业园去年“发酵”出165亿元产值,所产泡菜占全国泡菜市场1/3份额。
去年7月,随着苍溪入围创建名单,“川籍”国家级农业园区达4个,居全国第一。我省还分层级创建现代农业产业融合示范园200个、国家农业产业和示范基地13个、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123个,数量西部第一。
围着园区唱大戏。去年,我省突出培育食品饮料万亿产业,农产品加工业增速保持10%以上;休闲农业综合经营收入达1500亿元;累计培育“三品一标”产品5320个,稳居全国前列、西部第一。去年12月27日,一列满载猕猴桃等“川字号”农产品的中欧班列(成都)向荷兰蒂尔堡市进发,成为持续擦亮农业大省金字招牌的新注脚。
跟产业一起融入沃野的,还有越来越干净整洁的新村。我省启动实施村庄清洁、“厕所革命”等五大行动,还乡村一片净土,让绿水青山早日变金山银山。为让新村更美更和谐,地处彝藏汉杂居山区的石棉县掀起“厕所革命”,6000户农家卫生厕所完成改造。“欢迎来我家上厕所”成为该县栗子坪乡公益村毛珍芳的口头禅。凭借干净美丽的“颜值”,去年德阳罗江区鄢家镇星光村最多一天引来50辆大巴2500名游客……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这项民心工程,正让更多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大大提升。
聚焦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我省创新不断:在劳务输出大县建立乡贤信息库,壮大人才队伍;举办“农民丰收节”,开发民俗文化产品,让乡村文化留得住、传下去;向软弱涣散村党组织派出第一书记,让基层堡垒强起来……
改革则让振兴“底火”越烧越旺。去年,30个县试点城乡融合发展综合改革;15项国家级农村改革试验区成果转化为中央文件政策举措,居全国第一;以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除三州和雅安外,全省农村家底基本摸清。去年12月,广汉市向阳镇荣升村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获颁首张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身份证”,这让理事长李方贵信心倍增,“2019年集体蛋糕要做大到40万元。”
重点谋突破,改革添活力,巴蜀乡村振兴实现良好开局。鼓起的荷包成力证:去年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331元,同比名义增长9%,连续9年保持高于全省城镇居民和全国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到2.5∶1以内。
尽锐出战 鏖战深贫
把脱贫攻坚作为乡村振兴优先任务
“感谢领导们鼎力帮扶伟绩,不忘共产党脱贫攻坚大恩;横批:光荣脱贫。”今年春节,江安县蟠龙乡铁坎村贫困户刘可彬将手写的春联,贴在易地扶贫搬迁的新家门上,引来村民点赞。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打好脱贫攻坚战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优先任务。贫困村和所在县乡当前的工作重点就是脱贫攻坚,要保持目标不变、靶心不散、频道不换。
到2017年底,我省还有68个贫困县、5295个贫困村和171万农村贫困人口,而且剩下的都是最难啃的“硬骨头”。如何攻坚?
去年以来,省委、省政府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最大的民生工程、最大的发展机遇,“五级书记”抓脱贫,社会各界齐助力,5.9万多名驻村帮扶干部奋战一线,尽锐出战,形成冲刺的决战态势。
秉承川人传承千年的蜀绣技艺,四川扶贫人继续精细“绣花”。
精准绘制蓝图。我省制定出台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实施意见,提出“4类支撑政策”“6项保障措施”,相继打响春季攻势、夏季战役、秋季攻坚和冬季冲刺。
精准锁定区域。我省聚焦彝区藏区等深度贫困地区,尤其是牢牢抓住凉山彝区这个影响全省夺取脱贫攻坚全面胜利的控制性因素。省委书记彭清华先后4次赴凉山彝区调研深贫问题,省委省政府半年内在西昌召开两次专门会议,再动员再部署,以最大的决心、最实的举措、最严的标准、最有力的行动,集中发力。
为了大凉山彝区老乡,我省出台12个方面34条政策,明确16条具体工作措施,3年新增帮扶资金超200亿元。5700多名综合帮扶工作队员也从四面八方赶来,与贫困户一起想办法、找出路。
喜德县红莫镇特合村第一书记刘骥带着患病的七旬老母亲驻村帮扶,“90后”夫妻蒋超、肖泓玲同在越西县瓦曲觉乡帮扶,两人约定2020年底全面小康后再补办婚礼。
精准创新举措。这几天,一则大凉山苦荞茶公益广告在央视热播。去年,我省在全国首创“四川扶贫”公益性集体商标,推动贫困地区农产品进市场、进商超、进机关等,着力解决销售难题。去年,“四川扶贫”产品到广东、北京等地推介,让更多人认识了“四川扶贫”产品。税收政策助力,去年以来我省共兑现“扶贫保”保费收入免征增值税等74.19亿元。
精准借助力量。去年,广东、浙江两省17市61县与我省68个贫困县建立结对关系,落实到位财政援助资金26.34亿元,较2017年增幅达360%。7.5万户民营企业和商协会参与四川“万企帮万村”行动,结对帮扶数量全国第一;“中国社会扶贫网”新增注册100.2万人(户),各方助贫力量已成磅礴之势。
去年,全省减贫104万人,30个计划摘帽县达验收标准,交出满意答卷。
脱贫的不仅是口袋,还有脑袋。“别人管得了一时,管不了一世,脱贫还得靠自己!”腿有残疾的马边县双河村村民周贤富,去年坚持参加29场巡回演讲,用自己的故事鼓舞老乡昂首向贫困“宣战”。
春天,我们的梦想拔节生长。春天再出发,我们不等不靠,撸起袖子加油干,共赴巴蜀乡村全面振兴的美丽之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