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报 2019年08月05日
实施耕还林工程20年来,我州累计完成退耕还林工程面积88.85万亩、荒山荒地造林36.5万亩,其规模质量稳居全省首位
本网讯 今年是退耕还林工程实施20周年。我州作为全省6个率先试点退耕还林的市(州)之一,经历了退耕还林从试点到全面推进、成果巩固、退耕还林再出发(新一轮)20年来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变迁。20年来,全州各级各部门及广大人民群众通力合作、艰苦奋斗,累计完成退耕还林工程面积88.85万亩(其中前一轮退耕还林80.8万亩,新一轮退还林8.55万亩),退耕还林工程配套荒山荒地造林36.5万亩(乔木林34.9万亩,灌木林1.6万亩),封山育林22.6万亩〕,规模和质量稳居全省首位,扎实推进川西北生态示范区建设,努力走出特色鲜明的民族地区绿色发展新路子。
自1999年以来,我州实施前一轮退耕地还林还草80.3万亩(还生态林78.42236万亩,还草1.87764万亩),建设范围涉及18个县(市)275个乡(镇)2004个行政村13.1万户60.3万人。中央、省投资我州退耕还林工程各类建设资金34.0678亿元,兑现给退耕户补助粮食总量6.57亿斤,兑现补助资金30.2881亿元,退耕还林工程区退耕户人均得到补助粮食1089.9斤、兑现补助现金和粮改现资金5090元。已发放退耕还林林权证14.45万份,占应发数14.66万份的98.6%。
按照国家新一轮退耕还林工作要求,我州组织实施2014——2018年度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建设总规模8.55亩(其中退耕还林8.4万亩,退耕还草0.15万亩),建设范围涉及康定市、泸定县、九龙县、新龙县、道孚县、白玉县、得荣县、巴塘县、稻城县、石渠县、炉霍县、理塘县12个县(市)142个乡(镇)586个行政村20357户8.0516万人(其中农户中覆盖精准扶贫贫困户1478户)。中央投资资金10.922亿元,退耕户户均得到政策补助现金5365元,退耕还林工程区农牧民年人均补助现金1356元(农村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5560元的8.7%)。
为巩固民族地区退耕还林成果,我州积极发展退耕还林工程区后续产业专项建设。自2009年以来,安排我州新增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后续产业专项建设9514万元,在康定市、泸定县、九龙县、巴塘县、得荣县、乡城县等2800米海拔相对较低、气候条件较好的县(市)部分乡镇、村实施新增巩固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建设项目,主要用于新建和改造核桃、花椒、变叶海棠等产业基地建设,生产便道、微小型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新建核桃、花椒、葡萄、苹果、桃、山桃、藏杏、变叶海棠等17.27515万亩,核桃、花椒低产低效林1.7万亩,养殖业(牛羊圈舍)建设5160平方米,修建生产便道266公里,修建小型集雨设施蓄水池(函灌溉管道)2.17万立方米。补植补造退耕地还林达20.09万亩。
据统计,退耕还林工程区仅核桃和花椒两项收益年均可增收350元,核桃和花椒等销售收入成了康定市、泸定县、丹巴县、九龙县、巴塘县、得荣县、乡城县等农民致富增收的主要来源。
通过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全州取得了较好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促进了全州经济社会的良性发展。一是实现了生态效益。通过天然林保护工程和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我州实现了森林面积、蓄积和森林覆盖率三增长,全州林业用地面积达654.57万公顷林地(其中森林面积519.03万公顷),活立木蓄积达4.81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33.98%。近两年,纵贯我州的长江主要干支流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及其支流的河水质量明显提高,河水清澈时间比工程实施前长了近2个月。工程的实施,恢复了生态植被,治理了水土流失,协调了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环境有了明显改善,进一步改善了农牧民的生存条件,改善了人居环境,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加快了脱贫步伐。工程实施以来,退耕农户年人均得到现金补助解决了部分农牧民口粮不足的问题,对藏区农牧民脱贫、越温、增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退耕还林工程已经成为我州农民参与面最广、得到实惠最多、受益时间最长的民生工程。
改善了生产条件。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不仅有计划地将生产条件极差的“三跑”坡耕地退下来,优化了现有土地、草原利用结构,而且还通过改善耕地局部的生态环境,控制或减缓水土流失、泥石流、干旱等自然灾害的发生,有效改善了农牧业生产条件,提高了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四是优化了产业结构。通过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进一步密切了与畜牧业发展、多种经营、旅游开发、发展高产、稳产农业的关系,促进了我州农牧业产业结构、种养殖业结构的调整,拉动和加快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五是增强了生态意识。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有力地改善了生态环境,充分调动了农牧民群众参与退耕还林和其他生态工程建设的积极性,生态意识明显增强。
汤建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