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日报 2019年08月13日
□川报记者 朱雪黎
这个夏天,“四川造”搅动市场热浪——更护眼的激光电视、可以自清洁的空调……近日,四川长虹携新品向全行业发起挑战赛,并向消费者承诺“不满意无条件退货”。“又填补一项国内空白。”东方电气也传出好消息,其下属企业东方汽轮机有限公司的“全转速汽轮机1450mm钛合金末级叶片研制”项目通过了验收评审。
过去70年,类似的场景在四川并不少见。省统计局公布系列报告显示,从积贫积弱到工业大省,从生活用品到高科技产品制造,从手工作坊到企业集群,从简单结构到完整体系,四川工业70年走出了一条不断长大变强之路。
规模
总量持续增加,分量不断变“重”
新中国成立初期,全省工业增加值不足2.5亿元,1984年超100亿元,1997年超1000亿元,2013年超1万亿元,2018年超1.2万亿元。70年来,四川工业大步向前,规模总量连上新台阶。
四川工业在全国的“分量”也在变重。2018年,全省工业增加值总量占全国比重超过4%,较1952年提高了1.8个百分点。
“四川工业之大,还体现在完备的工业体系上。”省统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新中国成立之初,四川主要生产盐、布等基础生活资料。而2018年,统计的574种工业产品中四川生产443种,产品生产面77.2%。其中,“四川造”水力发电、天然气、电子计算机等产品产量占全国比重达20%以上。
东方电气见证并参与了四川工业70年发展历程。1958年10月13日,东方电气的第一个子企业——东方电机在德阳动工。经过近61年发展,如今它已从设备简陋、产品单一的生产企业,发展成水电、火电、核电、气电、风电、太阳能研制能力“六电并举”的现代化集团。
天齐锂业的大本营,偏居遂宁射洪一隅。经过20余年发展,它从一家锂盐小型加工厂发展成一座世界级的锂盐巨头企业。“目前,我们的碳酸锂材料年产量已达到17200吨,可保障7万辆纯电动公交动力电池的生产。”天齐锂业(射洪)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福怀说。
70年来,四川工业产品不断丰富、升级,高中低档消费品、装备设备、原材料产品的市场自给率大幅提高。
70年来,四川集团企业也不断茁壮成长。如今,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已超1.4万户。
“产品由少变多,企业由小变大,正是四川工业规模不断长大,分量不断变重的重要支撑。”西南财经大学中国西部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毛中根说。
结构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经济韧性在增强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升级,也是产业不断长大变强的重要支撑。
新中国成立初期,四川工业生产以生活资料为主,“吃、穿、用”总产值占全省工业的79.2%。而到2018年,全省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饮料、先进材料、能源化工产业五大万亿支柱产业营业收入占全省工业70%以上。
“两个70%的转变,说明四川工业经济发展的韧性在增强。”毛中根说。新中国成立初期,四川工业产业发展百废待兴。“纺织、食品、缝纫产值占比分别为31.8%、30.4%和8.7%。制造业有少许燃料、金属加工业以及化学工业。”
到1978年,全省初步形成了五大支柱产业,分别是机械工业、食品制造工业、纺织皮革工业、化学工业和冶金工业,但生活物资十分紧缺。
改革开放后,全省持续优化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发展重点,工业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不断完善,工业41个行业大类全部齐备。
进入新常态,在高质量发展新要求下,四川提出构建“5+1”现代产业体系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2018年,全省工业五大现代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33692亿元,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饮料、先进材料、能源化工产业正向万亿级迈进。
工业新动能不断积蓄。2018年,全省高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1638.7亿元,占全部工业增加值13.4%。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产业、新材料产业、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产业等快速增长。光伏电池、智能手机和城市轨道车辆分别增长110.3%、41.7%和33.1%,成为工业新动能的重要引擎。
潜力
工业化进程仍在继续,潜力依然巨大
“70年来,四川工业体系日益完善,新老并举构筑起了现代产业体系的‘四梁八柱’。”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副厅长顾红松表示,尽管如此,四川工业化进程依然远未完成,还在不断深化,制造业发展潜力依然巨大。
从全球来看,工业化依然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主题。即使服务业已在国民经济结构中占绝对优势,但近些年欧美发达国家依然在推进“再工业化”,瞄准高端制造业,抢占新一轮制高点。
顾红松表示,从四川来看,工业化进程还不够。在全国前10个经济大省中,四川工业总量排位明显低于全省经济总量排位,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也较低。此外,新兴产业体量较小,产业布局重复、分散,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也较为明显。
在他看来,当前,四川全力构建“5+1”现代产业体系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就是继续深化工业化进程,努力让工业经济变得更大更强。
目前,全省已将“5+1”产业细化成“16+1”个重点领域,并制定出台了培育方案,建立了省领导联系指导工作机制,清单式推进。努力突破各产业关键核心“卡脖子”问题的技术研究攻关,加强融合应用创新探索等成为重要发力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