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新闻 >> 党政要闻 >> 浏览文章

稻花香里说丰年 看“农业大省”四川如何脱贫摘帽

华西都市报    2020年04月02日

  四川广元昭化区,山地层层稻田里养着肥美雀跃的鱼儿;凉山州德昌县紫得发亮的桑椹果,十块钱一个人可入园采摘;达州万源忙着引进知名企业,投资开发富硒茶产业;内江曾经的贫困户养起了黑猪,走上了致富之路。截至2019年底,四川351万贫困人口依靠产业脱贫,全省已有1155家企业申请了“四川扶贫”公益标识。农业大省的农户们,守着一山一水,在这方土地上辛勤耕耘,生生不息,用双手带动着家乡的发展与富裕。

  稻田里养鱼

  广元7000多贫困人口脱贫摘帽

  广元市昭化区地处秦巴山区连片扶贫开发地区,属全省88个贫困县区之一,全区总人口24万人,其中贫困人口3万人。针对山区稻田相对分散、海拔较高、水温偏低现状,农业等部门创新山稻渔综合种养关键技术。在国内率先成功探索出山区稻渔综合种养发展新路径,提出田内生态种养结合、田内种养与田外苗种培育结合的“两个结合”的稻渔种养发展新模式,解决了山区地区稻田分散苗种下田成活率低的技术难题;探索出稻渔综合种养条件下的富硒、富锌、富钙功能性大米生产新技术,在稻渔基地新建苗种培育配套池塘2000余亩,科学引进中科三号异育银鲫、先科巨鲫、黄辣丁等新品种。

  山区稻渔综合种养发展的新路径,实现了“亩产九百斤优质稻,二百斤生态鱼”目标。亩均稻渔综合收益达3400元,户均年增收5000余元,带动昭化、苍溪、剑阁三县区2143户贫困户7218名贫困人口通过发展稻渔产业脱贫摘帽,走出了一条山区现代农业发展和脱贫攻坚新路子。

  立足环境优势

  万源引进名企带动农产品加工

  达州万源市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独特的气候优势,自开展脱贫攻坚工作以来,万源市大力实施种植业“百万亩”工程和养殖业“千百十”工程,培育特色优势产业。

  近年来,万源市立足“生态、富硒、有机”优势,着力建成一批优势突出、特点鲜明的农业特色产业集中发展区。全市现已建成特色产业基地35万亩,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566个,家庭农场226家,培育适度规模养殖场220个,创部、省和达州市级专合社、标准化示范场、家庭农场28个。

  先后引进知名企业进驻万源,投资开发富硒茶产业、循环农业旅游观光、有机生猪精深加工、李子鲜果交易市场和果酒生产等项目。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51家(其中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1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2家,规上企业14家),实现总产值13.8亿元,占全市国民生产总值的10.2%,实现营业收入9.6亿元,同比增长8.34%。

  桑蚕成为支柱产业

  凉山德昌有“紫色的希望”

  “游客入园参观体验,只需10元钱一个人,就可以随便采摘桑椹吃,如果要带走,按照4-5元/斤的市场价格收取。”果农热情地吆喝。“红得发紫”,是桑椹走向成熟的过程,也是凉山果桑产业发展的趋势。阳光下,德昌县永郎镇万亩现代果桑产业园格外耀眼,紫红的桑椹沉甸甸挂满枝头,鲜艳夺目。

  永郎镇是德昌县蚕桑规模最大、质量最优的乡镇。蚕桑产业既是德昌县第二大支柱产业,又是脱贫攻坚的重要支撑产业。目前,德昌县蚕桑产业涉及14个乡镇,桑园面积6.5万亩,其中果叶兼用桑园5万余亩,投产4万余亩,产桑椹6.92万吨,干桑椹1000余吨,桑农销售桑椹收入2.6亿元;产茧6.96万担,蚕农养蚕收入1.8亿元,蚕桑产业助农增收4.4亿元;全县蚕桑产业综合收入达5.1亿元。

  不仅是在德昌,如今,“阳光休闲农业”正逐渐鼓胀村民的腰包,果桑产业正成为凉山脱贫攻坚的“紫色希望”。素有“天然绿色大棚”美誉的凉山,是全国发展绿色特色农业的最适宜区地区之一,是四川省最大的优质蚕种、优质茧丝生产基地,获得“中国茧丝之都”、“中国蚕桑之乡”、“中国果桑之乡”等称号。2018年,全州生产优质蚕种104.9万张,茧、丝、果产品产量达10.16万吨,蚕农售茧售果收入达16.65亿元。2019年,全州桑椹产量将突破8.5万吨,蚕农售果收入预计超过3亿元。

  全省助销扶贫产品约3.58亿元

  四川交出脱贫成绩单

  2010年起,全省投入扶贫资金1200余亿元,实施新10年扶贫纲要,成功跨越温饱不足、基本温饱、稳定温饱三个阶段,全省老百姓告别“缺衣少吃”历史。截至目前,已累计减贫2400多万人。

  全省建档立卡农村贫困人口从2013年底的625万减少到2018年底的71万,贫困发生率从9.6%下降至1.1%。贫困县从88个减少到38个,贫困村从11501个减少到1782个。2016年至2018年,在国家对省级党委和政府扶贫开发工作成效考核中,我省连续3年被列为综合评价好的省份之一。

  2020年2月,四川省脱贫攻坚办印发通知明确:疫情严重的地方,一般不采取入户方式开展帮扶。疫情防控期间,主要运用脱贫攻坚大数据平台和网络化办公等方式推进工作。封面新闻记者获悉,四川省农业农村厅联合各级部门,建立健全联席会议机制,定期收集、汇总、研判相关扶贫产品滞销情况,解决扶贫产品销售中的难题。截至上月底,全省已帮助销售扶贫产品约3.58亿元。

  目前,全省已有21个市(州)1999家加盟企业、4469个用标产品,产品销售网点达15200个。疫情防控期间,仅用标农副产品销售就达730余万元。继续组织开展“以购代帮”“以购代扶”。截至目前,四川财政预算单位已预留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7.37亿元。

  下一步,针对第一书记带头、驻村工作队、建档立卡贫困户等申报“四川扶贫”公益品牌的市场主体,我省将考虑开辟“绿色通道”,放宽使用条件,简化申报流程;同时充分利用“四川扶贫”公益品牌建设和推动,对受疫情影响的贫困地区中小市场主体恢复重建展开有效帮扶。


  • 上一篇:习近平对四川西昌市经久乡森林火灾作出重要指示
  • 下一篇:创新推动成都转型发展